文丨成新平
這些天,我的心如故鄉白衣港的水一般極不平靜。第三本散文集《鄉愁鄉韻》即將出版付印,也就意味著「醜媳婦要見公婆」了,總有一些期待和忐忑。
我是土生土長的白衣港人,在田裡山裡摸爬滾打了十幾年。記得24歲時,我背著「蛇皮袋」懷揣青春夢想離開白衣港進城打工,含淚拼搏,任性掙扎,後被破格錄用為國家幹部,從追夢到圓夢,至今已整整30年。我不再認為城市是人生最美好的歸宿,也不再認為「吃國家糧」比當農民更值得驕傲。幾十年滄桑巨變,如今,城鎮化正以勢不可擋的腳步將不少城市與鄉村融為一體,「端鐵飯碗」與「端泥飯碗」並無多大區別。
儘管如此,我的心一直被故鄉白衣港牽著,無論是搞新聞報導,還是寫鄉土散文,一直極力從白衣港搜尋那些最原始、最生動、最真實的素材,不遺余力為故鄉行吟歌唱。
得益於白衣港的滋養,我不打牌、不抽菸、不喝酒,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和寫作。當年,在故鄉那盞昏暗的「三角燈」下,我翻閱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記下了不少學習筆記,第二天起床,鼻腔被柴油煙子燻得烏黑烏黑,連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可以說,正是當年這種「臥薪嘗膽」,點燃了我的青春夢想和激情。
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腳印,一路歪歪斜斜,似乎模模糊糊地寫下幾個「字」,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清晰、愈發堅實。
一是「勤」字。寫作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勤學苦練,「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我隨時拿出農村「雙搶」的拼勁,投入到自學和寫作之中。我以白衣港為圓心,以衡山衡東為半徑,將故鄉極為普通的田園山水、農事氣節、鄰裡鄉親、民俗風情一一羅列,依次展示。有人說,我的作品是用扁擔壓出來的,是用板車拖出來的,是用太陽曬出來的,是用汗水泡出來的,是用腳板踩出來的,一點也不過分。
二是「情」字。一個「泥腿子」對故鄉的情、對鄉親的情、對山溪的情、對花草的情,凝於筆端,任思維馳騁,任情感宣洩,一覽無餘。鄉情像酒,師情如燈,恩情似山。這種對故鄉對故人的「小情懷」構成了對國家對民族的「大情懷」。
三是「真」字。我的作品都是來自生活的真實的人,真實的事,真實的情,連人名地名都是真的。普通的人、普通的景、平凡的故事,散發著濃鬱的泥巴味。
四是「實」字。與我接觸較多的人,認為我為人實在,做人本分。我寫的文章也是實實在在,本本分分,如同故鄉白衣港的山鬱鬱蔥蔥,水清清亮亮,人普普通通。只有用這些樸實的文字寫作,鄉親們才看得懂、記得住、悟得透。
時間總是奔湧向前,追夢和奮進的腳步永不停歇。為我國農耕文化留存一段珍貴的資料,是我出版此書的初衷。
(《鄉愁鄉韻》 成新平 著 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出版)
(湖南日報2020年1月10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