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裡的長毛究竟是什麼?魯迅非常害怕,他們是很多人的噩夢

2020-12-14 騰訊網

長毛,是太平軍的惡稱。因為太平天國的起義軍全部披頭散髮,才有了此稱號。清軍入關後,強制百姓剃頭,不剃頭就殺。古代都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很多人不願意剃頭,為此還付出了生命。經過數年的高壓政策,漢人終於習慣了這個髮型。但是,太平天國的軍民在起義時,打破了滿清剃髮留辮的禁錮,重新留起了頭髮,穿回了原來的服裝。由於太平軍曾犯下暴行,故被漢人諷刺稱為「長毛」。

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在其著作《朝花夕拾》中,描述了保姆阿長媽媽給小時候的自己講了很多關於「長毛」在浙江一帶為非作歹的事。年幼的魯迅,最害怕的便是「長毛」。只要他不聽話,阿長就會嚇唬他「長毛」會來抓走自己。

最初,太平軍還是很規矩的,對老百姓也很好。然而,當他們得勢之後,就開始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就連起義軍的領袖洪秀全也一樣,為了修建天王府,他命人拆了百姓的房子。為了充實後宮,他命人在民間四處搜尋美人,上千女子被送進了天王府。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洪秀全等人都如此對待百姓,底下的人也有一樣學一樣,剝削百姓,強佔老百姓的財產和良家婦女。

魯迅的爺爺家,成了太平軍經常光顧的地方。為了躲避「長毛」,魯迅爺爺帶著家人逃到了鄉下,家中只留了一個門房和煮飯的老婆子看宅。太平軍發現周家人去樓空後惱羞成怒,一刀砍下了門房的首級,扔到老婆子的面前。老婆子被嚇破了膽,從那以後她就精神失常了。

另外,魯迅還在《朝花夕拾》中寫道,「長毛」無惡不作,婦女小孩都逃不過他們的魔爪。像阿長那樣相貌不太好的女子,在他們看來,就是一把武器。打仗時,他們婦女抓來,剝光她們的衣服,然後押到城牆上。城下的敵軍看到這一幕,就沒了進攻心思。如此一來,太平軍就安全了。

不過,魯迅沒親眼見過「長毛」,這些事都是阿長告訴他的。在阿長的耳濡目染下,「長毛」無惡不作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魯迅心中。他長大後,翻閱書籍,才知道「長毛」指的就是太平軍。他們在浙江一帶為非作歹了好幾年,是當地人的噩夢。

後來,長毛也泛指盜匪。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記載:「在阿長眼中,一切的強盜土匪都是長毛。」總而言之,「長毛」在近代史上就是一個充滿貶義的詞彙。

相關焦點

  • 剖析《朝花夕拾》,挖掘魯迅文學給我們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用小時眼裡的長媽媽是「常喜歡切切察察」,沒文化,有點粗俗,人胖,睡相又不好,大大咧咧。而筆下的阿長,她又是質樸 、真誠、喜愛孩子的,是個很不幸而又希望平安無事的底層婦女。儘管她在思想上、性格上有很多迷信、落後的東西,但那是封建思想長期侵蝕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
  • 再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他的剛正,他的不屈,都讓人仰望
    作者:張引娣對於魯迅,多少年來,只有敬仰,這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且不說在現代文學史上,「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中魯迅排名首位,就作為一名文化戰士,他的錚錚鐵骨都讓所有人佩服。初中語文教材裡每冊都有的文章,讓教了幾十年的語文教師一遍又一遍去解析,每次都有新的發現。
  • 看《朝花夕拾》,品魯迅的童年見聞
    祥林嫂的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為她的兩任丈夫,為她的兒子阿毛,等到這些人都不在了,她也就沒有活下去了。有些人說她的死是必然的,因為沒有地方能容忍一個死了兩個丈夫,一個兒子的女人活下去的,她是可悲的,她沒有自我。而魯迅為何會刻畫這樣一個社會底層人物呢,通過祥林嫂的悲慘人生,魯迅想要反映的是封建思想的危害性,以及當時社會人們的冷酷與無情。
  • 《朝花夕拾》:我們和魯迅筆下的眾多小人物一樣,都有苦惱和挫折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一部散文集,通過對以往的經歷進行回憶和反思,從而給人們以啟發和警示,但作品在發表後近百年的歷史期間,歷久彌新,仍有許多令人回味的地方。《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體的散文,描寫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到少年,再到長大成人期間,許多經歷的事情,雖然瑣碎但深刻。不管是對自己的求學經歷的描寫,還是對身邊小人物的塑造,都逼真而又流露著真情實感,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傳頌至今的原因之一。
  • 「去魯迅化」究竟是在去什麼?莫言:我是讀魯迅的書長大的
    口號一響便迎來了大家的迎合,而且孩子們也深表認同,「讀魯迅、背魯迅實在痛苦。」 01,去魯迅化的初衷 這就是去魯迅化的初衷,有了這樣的論調和廣大支持者,魯迅即便想「留」在教科書中,也難了。他們列出不勝枚舉的例子,將這個愛挑時代毛病的人「趕出」了教科書。
  • 魯迅對阿長是討厭多一點,還是喜愛多一點
    阿長是一個魯迅連姓字名誰都想不起來的人,可偏偏又是在《朝花夕拾》中出現最多的人物。除了《阿長與<山海經>》這篇專門寫阿長的文章外,她還在《狗·貓·鼠》《二十四孝圖》《五猖會》《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四篇中也出現過。
  • 《朝花夕拾》成為七年級必讀名著合適嗎
    恰逢我剛好帶七年級,要求每個學生買了《朝花夕拾》,然後布置下去,必須一個月看完。一個星期後有學生跑來投訴:老師,我看不懂。我呵斥道:幾篇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什麼看不懂的,自己去研究。其實,在學生投訴時,我還沒買這本書。後來抽時間買了,也不再有學生投訴,於是擱那兒一直沒看。後來和學生一起研討《駱駝祥子》去了,《朝花夕拾》便被遺忘了。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說的?很多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
    它沒有規律,只有死記硬背,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當然是覺得很簡單,但是也有一些人,因為某種原因,覺得漢字不好,其中就有一位近代的文學家,他曾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大家可能很疑惑,一個文學家,怎麼能說出這樣漠視自己國家文字的話,大家可能也更不相信,這句話竟然是魯迅先生說的,而且很多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這是什麼原因呢?
  • 用魯迅的眼光看世界:《狗·貓·鼠》的啟示三
    【序言】《朝花夕拾》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創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以青少年時代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而動人地抒寫了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的文章影響後世深遠,除《狂人日記》之外,魯迅還著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等,每一本書,都深深地揭露了舊時代的黑暗和國人的劣根性。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曹燦朗誦:魯迅《阿長與〈山海經〉》
    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雖然背地裡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逐漸從課本中消失了?答案其實很簡單!
    回想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但是,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呢?還好,適之是庚子官費生留美的,天天講個性解放、思想自由,不僅有很多愛好,還擔當者不少政府的職務。而我,從日本歸來,雖然醫沒有些許成績,但是學會了日本人的努力和認真,還有他們的九九六。
  • 《山海經》雜談之一:重溫魯迅經典「阿長與《山海經》」
    說起《山海經》這個書名,還是從魯迅先生的文章裡看到的。中學期間,教科書裡入選了不少魯迅的文章,當時不管是懂與不懂、喜與不喜都已不重要了,因為一到考試最憎恨的就是「魯迅」。「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寫?表達了作者當時什麼樣的情感?
  • 魯迅絕望了!為何如此呢?如何能稱得上是孝子呢?
    魯迅對於做孝子絕望了,便由此而來,並且做了一篇《二十四孝圖》文章,收錄在《朝花夕拾》裡面。並且特別提到其中你的一些故事: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魯迅認為這幾個「可以勉力仿效」,後續的哭竹生筍,郭巨埋兒、老萊娛親、臥冰求鯉,魯迅對此提出了質疑、不解、甚至反感!正是由於看到了這些,魯迅才對自己做孝子絕望了。
  • 魯迅的7條遺言,發人深省!「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周樹人就是魯迅,「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初高中語文課本中就有很多魯迅的作品,如《朝花夕拾》《祝福》《吶喊》等等。
  • 一場世紀「毒舌」對話,兩大文學巨匠,魯迅與王爾德,你猜誰會贏
    懟天懟地的魯迅,其實有很多語錄放到今天也是非常實用的,比如:懟開會時間長的老闆!魯迅:「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當然,正經起來的魯迅也特別一針見血:1、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 心理學:噩夢到底預示著什麼?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人,在一生中會做許許多多的夢,有的荒誕,有的驚豔,當然還有那些想起來令人心有餘悸的噩夢。那麼,這些噩夢到底預示著什麼呢?這裡或許有你想要的答案。小琴(化名)是一位美麗的女孩,她有著令人羨慕的完美身材和一張精緻的臉蛋,平日裡她是眾多男生、女生眼裡的女神,然而光鮮外表下的她,最近卻愁眉苦臉,原來,近幾天她經常重複做著噩夢。
  • 落葉歸根,可魯迅為何晚年不回家,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裡,從小受到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薰陶。他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那麼魯迅先生也應該和許多文人一樣,對自己的故鄉紹興懷有深厚的感情。實際上,他18歲離家上學,後來回鄉教書兩年,還有一次回家變賣祖產,此外幾乎終生沒有再踏足故鄉一步。
  • 世界英雄小傳之莎士比亞和魯迅
    在《亨利》系列中,將一些衷心和謀反的貴族伯爵,公爵,甚至小人物,都刻畫地入木三分,讓人留下深刻的影響。我國近代時期的中短篇小說家,魯迅,之所以將這兩位做比較,是因為他們在各自國家文壇的地位。魯迅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散文集《朝花夕拾》都是很耐看的作品。《吶喊》中的祥林嫂,閏土,都是刻畫地很深入人心的人物。比如看社戲,摘鄰家的豆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