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我們和魯迅筆下的眾多小人物一樣,都有苦惱和挫折

2020-12-14 屈遠志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一部散文集,通過對以往的經歷進行回憶和反思,從而給人們以啟發和警示,但作品在發表後近百年的歷史期間,歷久彌新,仍有許多令人回味的地方。

我第一次知道魯迅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的時候,但真正的去閱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已經是高中了。他的許多作品像《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也都一一讀過,也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它裡面的許多篇章,也是我們讀了又讀的佳作。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體的散文,描寫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到少年,再到長大成人期間,許多經歷的事情,雖然瑣碎但深刻。不管是對自己的求學經歷的描寫,還是對身邊小人物的塑造,都逼真而又流露著真情實感,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傳頌至今的原因之一。

該作品最大的閃光點是,它對當時的社會風貌用一種獨有的藝術手法呈現,不僅寫了當時社會的小人物的坎坷命運,還有世態炎涼與封建腐朽,以及社會的發展變遷。正如我們現代人所經歷的一樣,一種從農村到城市,一種從落後到發展的變遷過程。

我們許多人和魯迅一樣,從小生活的環境也並不是很優越,也總會經歷了許多風雨和坎坷,但也總是在努力和進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目標,都在現實與希望之中徘徊前進,也總會對生活中的種種不順做出自己的選擇。

我們也和魯迅筆下的眾多小人物一樣,也都在自身所處的時代潮流中奮力生存,也都為了生活的種種煩惱而想盡辦法,也都學會了如何在逆境與挫折中堅守和前進。

在多年以後的的今天,魯迅的作品和作品裡面傳達的思想精神,依舊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也仍然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和每個人。

這幾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朝花夕拾》,再次看到了那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少年,也看到了那個躺在病床上的父親,還有那個叫範愛農的人,等等,我都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都為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境遇所悲傷,都為如今的美好生活而感嘆不已。

朝花夕拾,回首過往,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我們在前人的思想經驗下進步,我們感謝這個來自不易的生活,也更有動力和信心面對明天。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定能不負青春,不負時代。

相關焦點

  • 剖析《朝花夕拾》,挖掘魯迅文學給我們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而筆下的阿長,她又是質樸 、真誠、喜愛孩子的,是個很不幸而又希望平安無事的底層婦女。儘管她在思想上、性格上有很多迷信、落後的東西,但那是封建思想長期侵蝕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猶記得,在《狂人日記》裡,魯迅痛心疾首高呼過「救救孩」。直到晚年,有人無端給抗爭少年加以「賣國」罪名,魯迅也是立馬拍案而起,斥責道:「從我們兒童和少年頭顱上,洗去噴來的狗血罷!」可見魯迅對孩童和年輕人一直關愛有加。
  • 再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他的剛正,他的不屈,都讓人仰望
    初中語文教材裡每冊都有的文章,讓教了幾十年的語文教師一遍又一遍去解析,每次都有新的發現。(一)初次相遇記得最初接觸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只是理清了內容,了解了他的童年少年生活,知道他有一個粗俗迷信卻又盡職盡責,很愛他的保姆一一阿長,還有一個專制蠻橫,不近人情的父親,後來有個鄰居衍太太,壞壞的心眼,兩面三刀的樣子,再到日本留學,注意到那個眼球白多黑少,倔強執拗的範愛農,回國後兩人卻成為好朋友,真是印證了「
  • 「雜談」魯迅先生筆下的「小人物們」
    魯迅先生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開創了用白話文著述立說的先河,其筆下所刻畫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的這幾個人物,即:孔乙己、阿Q、潤土和祥林嫂,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 看《朝花夕拾》,品魯迅的童年見聞
    魯迅,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大家在上學期間,都曾上過一課叫《阿長與山海經》以及《孔乙己》等。頹唐潦倒的孔乙己。可悲可恨的阿Q,命運多舛的祥林嫂,這些人物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鮮活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他對社會、對當局、對人性的通透看法。
  • 世界英雄小傳之莎士比亞和魯迅
    他頗具有歷史學家的素養,因為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以歷史為題材的,比如《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阿瑟王》等等。莎士比亞的想像力頗為豐富,能夠在《仲夏夜之夢》中,將神,和凡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在《亨利》系列中,將一些衷心和謀反的貴族伯爵,公爵,甚至小人物,都刻畫地入木三分,讓人留下深刻的影響。
  • 普希金筆下的小人物:小人物形象的發展演變
    「小人物」主題的產生便是最好的見證。但由於作家自身的階級和所處時代的局限性,使他們的人道主義世界觀戴上了貴族階級的有色眼鏡。他們在對「小人物」表示同情的同時,「又不免帶有某種程度的朦朧、抽象和悲觀因素」。19 世紀俄羅斯民族文學自普希金開始,便有了本民族的特色。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紹興的無限風情,源自它的烏篷船,它的紹興酒,它的連目戲等等,這些都在魯迅的心中印上了深刻的痕跡,並對他的創作有著不可否定的影響。今日國防在線「悅讀」專欄為您帶來《魯迅的紹興》,一起走進紹興這座精彩的城市。▼魯迅簡介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 朝花夕拾裡的長毛究竟是什麼?魯迅非常害怕,他們是很多人的噩夢
    因為太平天國的起義軍全部披頭散髮,才有了此稱號。清軍入關後,強制百姓剃頭,不剃頭就殺。古代都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很多人不願意剃頭,為此還付出了生命。經過數年的高壓政策,漢人終於習慣了這個髮型。但是,太平天國的軍民在起義時,打破了滿清剃髮留辮的禁錮,重新留起了頭髮,穿回了原來的服裝。由於太平軍曾犯下暴行,故被漢人諷刺稱為「長毛」。
  • 魯迅很大膽的名言,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也只有先生敢說,敬佩!
    所以魯迅這一生,都是拿著筆桿子在戰鬥,不畏犧牲,不畏強權,不畏舊勢力,他在自己的筆下,直言不諱,敢說敢當,用一雙黑夜貓頭鷹的眼睛,在睜著眼睛看世界。他把他們那個社會的所見所聞,都刻錄在了筆下,成了經典,成了不朽。
  • 重讀《故鄉》和《邊城》,看魯迅和沈從文筆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整體上看,魯迅與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風格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系列,若要說兩者比較相近的點,那就是兩人都偏向於寫鄉土小說,其創作內容多與鄉土有關。今天,我們以《故鄉》和《邊城》來談談魯迅與沈從文的小說創作,淺析其小說創作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 他是歷史上一個小人物,卻與魯迅聯繫在一起,改變了魯迅的命運
    清末,浙江紹興有個秀才叫周用吉,連考了幾次都未中舉,屢試不第,也愁壞了父親周福清。周福清是同治十年進士,光緒十九年,因為母親去世,正在家守孝。 眼看鄉試舉行在即,周福清又為兒子的前途擔憂,忽然得知此次的主考官是殷如璋,不禁眼前一亮。
  • 魯迅:忠於生活的文匠,揭露了舊世界下的遮羞布
    如同酸腐書生孔乙己,魯迅筆下的作品,大多都在反映著一件事:彼時社會思想的腐朽以及那個社會是如何將人慢慢吞噬的。在《故鄉》中,被大家熟知的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最好的玩伴,一同看瓜刺猹,在雪地中用這小巧的籠子捕鳥,天真爛漫。
  • 作家說|石一楓:盡職盡責書寫小人物
    石一楓,生於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交界處。他長在北京的大院裡,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成了一名作家兼編輯。他寫過《紅旗下的果兒》《地球之眼》《借命而生》《特別能戰鬥》等一系列作品,2018年憑藉中篇小說《世間已無陳金芳》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年齡和獲獎都是過往,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 魯迅居必有樹,無樹不歡
    政協系統的《人民政協報》,每周刊發《春秋》周刊,共4個版,其中第三版叫「朝花夕拾」,刊發的都是現當代文學史料及研究文章。我當時寫了一些,每篇3000字左右,發給編輯,沒想到陸續發出來了,比如《內山書店始末》,談內山書店的;《「乏走狗」論戰始末》,談魯迅與梁實秋的論戰等。切口都很小,但是力求寫透,材料充足時,也能發表一些個人的見解。這一歸納、分析、發現的過程很快樂。
  • 魯迅的7條遺言,發人深省!「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周樹人就是魯迅,「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初高中語文課本中就有很多魯迅的作品,如《朝花夕拾》《祝福》《吶喊》等等。
  • 原來你是這樣的魯迅,5件小事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魯迅
    但如果筆者說,這段文字來自魯迅的筆下,恐怕很多讀者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魯迅的文字,永遠都是犀利鋒銳的。但事實上,這段話的確來自魯迅的雜文《熱風》。我們的文學大家,從來都有著獨特的思想和獨特的性格,關於魯迅,也是如此。魯迅喜歡「懟人」,他說徐志摩不該多愁善感,說郭沫若不該「濫情」,但魯迅同時也說過「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
  • 魯迅先生筆下的猹,出現了!
    20多年來野生狗獾的影像首次被紅外相機所記錄而視頻中的狗獾△視頻來源: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狗獾在安吉縣出現了兩次「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節選自魯迅《故鄉》 目前狗獾的分布數量已經十分不樂觀,中國科學院和原環境保護部在2015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中,將其列為近危物種。
  • 《朝花夕拾》成為七年級必讀名著合適嗎
    恰逢我剛好帶七年級,要求每個學生買了《朝花夕拾》,然後布置下去,必須一個月看完。一個星期後有學生跑來投訴:老師,我看不懂。我呵斥道:幾篇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什麼看不懂的,自己去研究。其實,在學生投訴時,我還沒買這本書。後來抽時間買了,也不再有學生投訴,於是擱那兒一直沒看。後來和學生一起研討《駱駝祥子》去了,《朝花夕拾》便被遺忘了。
  • 對於許廣平來說,她和魯迅的這段感情,終究是錯付了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其次,我們會想到他那句至今都無法超越的名言:」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還是棗樹「;再後來,我們會想到他的文學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 用魯迅的眼光看世界:《狗·貓·鼠》的啟示三
    【序言】《朝花夕拾》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創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以青少年時代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而動人地抒寫了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