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迫籤《天津條約》,鹹豐皇帝:可以籤,但洋人必須下跪行禮

2020-12-18 文史並蒂

1856年10月,英、法兩國在美、俄的支持下,以「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為由,發動了第二次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4月,英法聯軍在擊潰清軍大沽口的守軍後,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並以進攻北京為威脅,脅迫清政府籤訂《天津條約》。

▲大沽口戰役

《天津條約》籤訂後,各國還要到北京換約以及修建公館。但是在籤訂《天津條約》時,有一個附加條款,那就是外國人到北京見到皇帝,可以不必行跪拜禮,只需要按照西方的理解行禮就行。這讓鹹豐皇帝很是不能接受,因為他認為就算自己是戰敗國,那也是天府上國,這些外國蠻夷之人來到自己面前怎麼能不跪拜呢。

▲鹹豐皇帝

於是鹹豐皇帝便命人與列強交涉,大概意思是,他們可以過來換約,但必須按照藩屬國朝貢的儀式入京。顯然,列強是不可能接受這個條件的,他們明明是戰勝國,怎麼反而要按照藩屬國的禮儀來,再說他們是來殖民清朝的,怎麼搖身一變成了清朝的藩屬國。於是英法等國強硬回絕了鹹豐皇帝的要求,不僅如此,他們表示為了保證自己受到足夠的重視,還要帶著軍隊來保護自己。

不曾想,鹹豐在打仗的時候不堅決,但在禮儀上卻十分較真。眼看對方不接受自己的要求,明面上自己打不過他們,於是他就安排僧格林沁帶領眾人,化妝成鄉勇把前來換約的英法等國的人胖揍了一頓。據說打死了英法等國近百人,意外成為鴉片戰爭以來對外作戰最大的勝果。

▲僧格林沁雕像

英法等國大部隊已經撤退到南方,剩下的這些人根本打不過僧格林奇,沒辦法只好暫且回到了天津等待聯軍支援。鹹豐皇帝聽到勝利的消息後,非常興奮,錯以為以前的失敗都是意外,這才是雙方真實的實力對比,於是意氣風發的宣布不承認《天津條約》。

與此同時,這一消息也傳到了英法聯軍的耳朵裡。英法聯軍非常憤怒,再次率領部隊一路打到了北京通州附近,而且還擺出一副損失準備進攻北京城的姿態。至於清軍的抵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就實際效果而言,還不如義和團好呢。

▲清軍與英法聯軍作戰

鹹豐皇帝這下算是明白了,上次能夠勝利,一是靠偷襲,二是因為人家作戰部隊不在,根本不是自己找到了對付英法聯軍的方法。於是趕忙站出來認慫,表示清政府願意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你們趕快退兵吧。

但正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英法聯軍經過這麼一折騰,看清楚了清政府欺軟怕硬的性格,於是表示我們不要《天津條約》了,需要重新進行談判,於是雙方在通州又進行了談判。由於這次,英法聯軍獅子大開口,鹹豐皇帝感覺,這要是籤了就對不起列祖列宗了。於是想到了一個中國常用的談判手段:綁架。

這次的執行者還是僧格林沁,在鹹豐皇帝的示意下,僧格林沁把談判的使團全部請到了監獄去做客。鹹豐皇帝本以為自己有了人質,英法聯軍就不敢亂來了,沒想到他們直接率軍攻擊北京城。鹹豐皇帝一看此計不成,果斷選擇跑路,將一堆爛攤子交給恭親王之後,自己帶著眾人跑到了熱河。

▲恭親王照片

鹹豐逃跑後,聯軍攻破了北京城,進行了各種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圓明園也在這次戰爭中,被西方列強洗劫一空。直到恭親王代表大清與英法籤訂了更加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後,這件事才算是得到平息。而鹹豐皇帝不久便在熱河病逝,至死都沒有回到北京城。

資料來源:《歷史深處的民國》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鹹豐皇帝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個階段,英法兩國為了擴大侵略權益,一路從廣東打到天津,把清王朝已經打服了,於是中外雙方在天津籤了一個《天津條約》。籤了字之後,道光皇帝的兒子,當時的皇帝鹹豐又後悔了。因為天津條約裡有一條規定,幾個西方國家可以 向北京派駐大使。
  • 清朝對外正式名字是什麼?籤條約時還自稱大清嗎?並非你想的那樣
    中國近代,可以說是一段備受屈辱的時期,列強的虎視眈眈,清政府的軟弱腐敗,都給這個國度帶來了極大的創傷,從鴉片戰爭戰敗起,中國就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實際上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在全球化的時代,故步自封閉關鎖國的清朝睜眼看世界,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如果不能夠主動向日本那樣積極學習,那就只能被動挨打了。
  • 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鹹豐
    我為什麼要講鹹豐呢?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第一個被列強趕出京師的就是鹹豐皇帝。北京有三次淪陷的歷史。我今天講的是鹹豐皇帝。研究近代史,我覺得鹹豐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當中最倒黴的一個皇帝,現在我們都是從影視或者小說中知道鹹豐的一些故事,實際上離鹹豐本人很遠,他的形象都被戲說和醜化了。
  • 鹹豐皇帝是中國的「失地王」嗎?
    鹹豐皇帝要負主要責任嗎?俄國人在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就對外興安嶺以南的土地感興趣。確實,以北的西伯利亞土地太過寒冷和貧瘠,在當時是很難適應人類居住的。因此俄國人南下的念頭從來就沒有斷過。(似乎很多北方遊牧民族都愛南下,寒冷不是人類喜歡的環境,溫暖才是人人都愛的。)
  • 大清皇帝的一種癖好
    忍到1854年,他們覺得按當年中國和美國籤的望廈條約,他們可以要求修約了,借這個機會,也許可以打破中國的玻璃門。然而,當英國和美國的使節,來到大沽口,準備進北京直接找中國皇帝,遞交國書,提出修約的要求時候,乾脆地被大清官員武力擋在了大沽口外,連遞交信件的可能都沒有。鹹豐皇帝,對當年他爹籤的條約,從心裡就沒認過帳。他也不知道,既然籤了約,就該遵守條約的規定。
  • 晚清名臣李鴻章籤下了一堆賣國條約,學者:敬其之才,悲其之遇
    初入朝堂的李鴻章,能文能武 1851年,北京城的鹹豐皇帝剛剛登基,遠在萬裡之外的廣西,一個名叫洪秀全的不第秀才便悍然起兵,幾乎是瞬息之間,便將整個帝國的南部攪得天翻地覆。鬆懈百年的八旗兵早已拿不穩刀槍,朝廷無奈,便將軍權下放到地方,各地方軍逐漸在大潮之中嶄露頭角。
  • 硝煙迷漫話晚清:多災多難的鹹豐皇帝是明君,還是無能的皇帝?
    要評選清朝皇帝中最悲情獎項的獲得者,有競爭力的有好幾位。比如長期被慈禧太后軟禁,最後死於砒霜中毒的光緒帝。或者因"辛亥革命"而被迫退位,最後淪為日本人傀儡的宣統帝。但是,要評選最最最悲情的皇帝,絕對是下面講的這位莫屬了。他就是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清朝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而繼位的皇帝。
  • 鹹豐皇帝和他的小圈子
    姓愛新覺羅的滿人皇帝,沒有一個不自命不凡的。接下父親留下的爛攤子,尤其是跟洋人妥協,五口通商之後的爛攤子,他立志要只手回天,開創一個新局面,不僅要把稀爛的吏治整頓好,而且還要爭取把洋人趕出去。為此,他驅逐了以穆彰阿為首的父親時的重臣,開始籌建自己的班底。領頭的,開始兩年是他的老師杜受田,後來,則是肅順。如果說他老子是苦命天子的話,鹹豐皇帝奕詝命更苦。
  • 金瓶掣籤制度在清朝的實行
    金瓶掣籤制度制定以後,從1793年開始,就分別在雍和宮和拉薩用金瓶掣籤的辦法確定呼圖克圖的轉世。對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兩大活佛轉世系統,清朝也堅持實行金瓶掣籤的制度,不過也有免於掣籤的特例。
  • 鹹豐皇帝也曾勵精圖治
    1850年3月27日,鹹豐又經過內閣下旨,命令地方巡撫總督保舉地方的有才學的能人,為國效力。上諭一出,一時間各種建言建策紛至沓來,道光皇帝晚期惡聞於政事,大臣掩飾事實,報喜不報憂,閉塞言路的局面被打破了,鹹豐對帝國的千瘡百孔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各地盜匪橫行,官員貪汙成風,軍隊兵士懈怠,國家財政赤貧。其中對穆彰阿的彈劾不絕於冊。此時的鹹豐皇帝,勤於政事,專心國事,心無旁騖,一心想要挽救祖宗基業。
  • 他是清朝關係最硬王爺,毫無能力卻混成高官,洋人都對其禮讓三分
    鹹豐年間,奕劻時常替慈禧太后代筆寫信給葉赫那拉·桂祥(慈禧之弟),由此迅速成為慈禧面前的紅人。正因如此,奕劻雖能力平平卻頗受慈禧太后青睞,權位也日益漸崇。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35歲的奕劻因同治帝大婚之機而成為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這是奕劻第一次出任如此權位尤重的官職。「甲申易樞」之後,奕劻得以進封慶郡王並成為軍機大臣,主持外交事務。
  • 兩兄弟間的半世恩怨——清朝鹹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的奪儲往事
    現代以來,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早在清朝的皇家就已經開始了。有文獻記載,清朝皇子六歲便已入上書房,啟蒙讀書。皇帝則會精心挑選德才兼備的臣子擔任皇子的老師,教授皇子們經史子集以及經世致用之學,甚至常常會私下開小灶傳授帝王之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厚黑學。
  • 直擊清朝官員老照片:盡顯不對稱的腐朽奢靡!圖8官員給洋人下跪
    圖為清朝官員練習射箭。不過在當時,儘管你有「百步穿楊」的功夫,怎能抵擋國外的船堅炮利,清朝的落後處處可見。不過人家練習不是為了保衛祖國,而是休閒娛樂,比如定期狩獵什麼的!
  • 鹹豐曾經試過,結果很簡單
    遠古時期,「兩國交戰,不斬不使」的原則,已成為敵我雙方都必須遵守的潛規則,而現在,更是用正式的文字把它明確地寫入國際公約,這不禁令人好奇,斬會怎麼樣?鹹豐曾經試過,結果非常簡單。四年戰爭期間,內外交困的清廷節度使失利,到1860年9月,洋人已攻入天津城下,駐北京的鹹豐皇帝,忙派使節請求停戰求和,最後英法兩國同意了這一請求。商討在離北京不遠的通州舉行會談。9月17日,英國參贊巴夏禮、法國參贊巴士達等率領四十餘人前往通州,與載垣、穆蔭繼續談判。
  • 剛果自由邦,一個落後的非洲國家,憑什麼能強迫清朝籤條約?
    公元1898年,非洲國家剛果自由邦和李鴻章籤過一份名為《中國與剛果國專章》的條約,規定剛果自由邦可以享有清朝與各國所籤條約中關於「身家、財產、審案之權」;而清朝國民在剛果自由邦同樣也可以享有最惠國人民待遇。而這個剛果自由邦就是如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前身。
  • 清朝將軍在關帝廟裡抽了一籤,大喜:我們贏定了
    英軍在鎮海登陸,並沒給道光皇帝帶來更大的恐慌。據《劍橋中國晚清史》記載,道光皇帝此前曾經斷定:「寧波的陷落說起來或許並非不幸之事。夷兵目前已經陷入陸上作戰,而陸戰正是中國的長處,大批帝國軍隊在浙江發動有組織的戰鬥也許能一舉把他們消滅乾淨。」我們現在不太明白,為什麼道光皇帝會如此樂觀。其實,這與清朝官場報喜不報憂的「優良傳統」有關。
  • 大清皇帝鹹豐執政時期,遭遇的一切,要是換成雍正能挽回嗎
    起義軍的事情還沒有擺平,此時的鹹豐皇帝又開始面臨一個更嚴峻的考驗,那就是外敵的入侵。此時的西方侵略軍就在鹹豐皇帝皇帝忙於品亂叛軍的時候,趁機攻佔了北京和天津。得到消息的鹹豐皇帝直接就帶著自己的妃子落荒而逃,跑到避暑山莊去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江山就此覆滅,鹹豐皇帝委曲求全選擇了和英法兩個侵略軍求和,而且籤訂多個不平等條約。最終的結果就是割地和付出大量的賠款,此事方才結束。
  • 八國聯軍侵華,清廷派此人去談判,竟讓美國被迫籤下108億賠款條約
    100多年前,長期閉關自守的晚清終於被迫買了落後的單:被外國侵略者用武力敲開了國門,各種割地賠款的種種恥辱行為由此產生。照道理來說,清朝時的疆域遼闊,國家地大物博,人口過億;而英、法、德、意等西方小國加起來還不夠中國的面積大,但他們卻可以把清朝按著打。
  • 在清朝頗受爭議的鹹豐皇帝不應成為歷史的「背鍋俠」
    鹹豐皇帝是一位苦命的皇帝,他一生可謂是歷盡磨難,從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可以說是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客觀的評價,鹹豐皇帝確實很難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也覺不應該成為歷史的罪人,甚至可以說,他也並非如一些人評價那樣的一無是處。圖1 鹹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一、沒趕上好時候的年輕皇帝鹹豐皇帝確實是沒趕上一個好時候,他是在道光三十年登級成為皇帝。
  • 最接近昏君的清朝皇帝 —— 鹹豐皇帝
    清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一方面,它的存在確立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為後世做出了許多的貢獻;可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