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關鍵詞的戰繩訓練,助你成為健身界裡的"戰神"!

2021-03-04 費恩萊斯健身私教基地

目標肌群:肩、手臂、腹、腿

訓練組數:每組30~60秒

訓練要求:1.雙腳站穩,寬度不限(可以比肩膀寬或窄),雙手緊抓戰繩。

2.接著,雙手抓著繩子,使用二頭肌、三頭肌、肱橈肌將戰繩交叉用力甩動。

3.記得把重心放在下盤,下背要打直、挺胸、縮小腹,這樣才好發力甩動繩索。

目標肌群:肩、手臂、腿、腹

訓練組數:每組30~60秒

訓練要求:1.雙腳站穩,寬度不限(可以比肩膀寬或窄),雙手緊抓戰繩。

2.接著,以背部、核心肌群、三角肌、股四頭、臀大肌牽動繩子,「兩手同時」大力上下甩繩。

目標肌群:肩、手臂、腿、背、臀

訓練組數:每組30~60秒

訓練要求:1.採站姿,雙腳屈膝、身體微微向前傾,雙手緊抓繩子,雙臂放鬆成自然狀態。

2.開始動作後,雙手緊握繩子並抬高,再來順勢地向(腰部右左)側身轉動,整個動作看起來會像是在畫「倒U」。

3.轉身時,雙腳與身體也分別向左右(呈微蹲)轉動,核心肌群更是帶動繩索的主要扭動力。

目標肌群:三角肌、斜方肌、二頭肌、比目魚肌、腓長肌、股四頭、股二頭、大圓肌、小圓肌

訓練組數:每組30~60秒

訓練要求:1.雙腳開、合、開、合跳。雙手抓緊繩子,手向上揮動、放下。

2.上半身利用三角肌、斜方肌、二頭肌及肱橈肌甩動戰繩。下半身則是以比目魚肌、腓長肌、股四頭、股二頭、大圓肌、小圓肌控制跳躍動作。

相關焦點

  • "戰繩"基礎訓練用法:抖大繩來咯--專業體能訓練繩 健身繩
    "戰繩"基礎訓練用法 2015-03- 24 74076  戰繩,英文名:Battling Rope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戰繩在健身中的作用及戰繩訓練動作推薦
    這幾天有小夥伴問小編,戰繩在健身中的作用,並希望小編推薦幾個戰繩的訓練動作。 今天,我們就花幾分鐘時間,講講戰繩在健身中的作用與優勢,並推薦幾個訓練動作給大家。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戰繩訓練法,不是戰神
    (歡迎訂閱和分享,更多精彩健身心得和訓練方法,請查閱以往歷史文章)戰繩,英文叫battle rope,因為它最早是出現在混合格鬥以及終極格鬥比賽選手的訓練項目裡
  • "發勁如放箭"一一敢問箭射何方?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五每一個練拳的朋友都對"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耳熟能詳",甚至在夢裡都親身演繹過這種功夫。那麼這句話只是打個比方呢?還是實在可操作的一種太極技法呢?進一步具體發問: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弓"可有形,"弦"可虛張,但"箭"在哪裡?"箭"射何方?先來看一看楊澄甫的答案。"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出矣。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比如你站在大地上,由於重力的作用,腳底與地面會產生了壓力,特別是當一個人在蹬地發力時,這種壓力會陡然增強。如果你認為這是在藉助大地之反作用力做功,那就錯了。壓力大時表示你的腳底在與大地爭執,同時也在消耗自身的能量。況且,你腳下的壓力還會使你的腿腳僵硬,關節關閉,阻斷了與大地的溝通。既無溝通,何談有力可借。正確的做法是,讓你腳下與大地之間的壓力沿腿部陰線節節而上,達於命門穴。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以前的老電影裡常出現一句話"部隊轉移了!"你看,"轉"、"移"二字一組合,就可以涵蓋了一個十分複雜的運動形式。具體到我們的身體來,"移"是胯的工作,"轉"是腰的職責。且無論身體是否處在"移"的狀態,上體上肢都可能在完成一件工作時驅使"腰"不停地左右轉動。"腰"何止辛勞,"腰"之功勞更在於它繞軸左復右旋而產生的穩定性。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實"鼠"不易 "牛"轉乾坤
    ——北至崇禮草原天路,南至三亞山海間H2C越山向海賽道上,守護晝夜無間賽事恢復的窗口期,我們每周一次核酸檢測「昆3」、「越4」我們沒有拉下還連續第8年守護上馬這一年,閃電俠們共計出動1200人次實施急救保障,攜手和6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都是大男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唐突,我還半開玩笑地調侃了一句:"老師的大腿好粗呵!大師微笑著回答了一句:"功夫都在這倆大腿上呢!"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好多年。當時我的解讀是:要想練出下盤功夫,必須得練出粗壯的大腿。所以拳走低架就成了刻意的的追求。注意這是我當時的理解,大師並沒有這樣說噢。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三"太極拳名家陳鑫的書裡寫到:"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
  • 手把手教你幾種高效記憶的訓練方法!
    這樣一副奇異怪誕的畫面,在腦海中是印象深刻的,當你需要再次回想這5樣東西時,腦海裡就會浮現出這幅畫面,自然就能回憶起要記憶的東西了。又如,某篇文章有10個要點需要記憶,我們可以把這些要點的關鍵詞整理出來,按照人體編碼1到10的順序,依次將這些要點關鍵詞與身體部位掛鈎,也是一副奇異的畫面,進而幫助加深記憶。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直接對比"腰"與"胯"來講,腰為軟組織,是人體最柔軟的部分;胯為硬組織,是一組骨群,他們皆處於人體的中心部位,所以二者皆為重要。首先,"腰為主宰"是說腰部有掌控全體的功能,但沒有人說"用腰打人"的。腰部本身並不產生力量。有人說:我一動腰先動,打人效果非常好。不錯,但你發揮的仍是腰的協調功能,作功的是身體的軀幹和手腳間的協調。
  • 人物|是不是喬丹"兒子"不重要,"二登哥"靠實力上位
    並於當月成為了"月最佳新秀",同年5月,戈登入選了08-09賽季最佳防守陣容二陣,已經有"鋒芒畢露"之勢。&34;五年,被叮咬的傷痕累累在紐奧良的5年裡,戈登場均可以得到16.3分,外加2.4個籃板和3.2次助攻。可這幾年裡,戈登經歷了無數次傷病的折磨,打打停停,各種稜角也都被無情地磨平,與人們的期望越走越遠。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來看一看"不用力打人"的真相
    正常人要做到"氣與力合"不容易,因為你首先得要把"氣"練出來。但要做"意與力合"卻再正常不過了。一般人都會,一一不經過大腦引導的肢體運動是不可能做功的。瘋子更會一一意念強烈甚至失控導致手舞足蹈。人們生活中的意念與肢體運動通常呈"同向疊加"狀態,自己也許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身體的運動與思想意識有什麼大的關係,但想想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特殊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