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在2019年的暑期檔,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猶如天降,被贈予了「國漫之光」 「票房黑馬」的頭銜,受到感召而去影院「二刷」「三刷」者絡繹不絕。
對近年中國電影保持關注的人應該不會對這樣的情景感到陌生,它讓人聯想到此前《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片上映時的情景。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票房奇蹟現象甚至為中國電影業界帶來了一個新的詞彙——「口碑營銷」。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14天,票房已達到30億元。某平臺軟體預測其總票房最終將超過45億元,有望成為中國影壇歷史票房的前三名。
無獨有偶,上述四部「爆款」影片除了都曾攬獲諸如「國漫之光」等頭銜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對中國經典文學或者民間故事的創造性改寫。
一直以來,對中國文化的改編與闡釋始終根植於中國電影的創作傳統之中,在動畫電影的發展史上則尤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後,以上海美影廠的作品為代表,例如《過猴山》《寶蓮燈》等,都實現了中國電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風格與技術上對西方話語的革新與超越,也藉助它們對經典文學或民間故事的影像化重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深邃的哲學思想與文化標識注入至「中國故事」之中,在國際上形成了能見度極高且被公認的「中國學派」。這些電影對經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所進行的影像化改編,首先是一種內容上的重構,是以電影這種媒介形式對文學與傳統文化資源的再演繹。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哪吒形象與經歷的塑造、敘述,並未拘泥於仿造《西遊記》或《封神演義》中的舊有敘事,而是努力使之與現代審美觀念無限趨近,體現出了一種鮮明的當代意識。在片中,李靖與哪吒之間的刻骨仇恨被置換為崇高的「父愛」,被哪吒「抽筋剝皮」的小龍王敖丙則成為了純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徵,曾經悲壯而殘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換為一個無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見,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與名著與傳說中的形象相去甚遠。之前多數引起市場轟動的經典改編作品,也幾乎都依循了這種顛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遙浪子形象的許宣(《白蛇·緣起》)、頑童形象的唐三藏(《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與追求自由戀愛的「天神」(《大魚海棠》)等。
但是,這種在表面上看來過度解構經典的創作傾向,也引發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對於《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負面評價,亦多集中於對其顛覆傳統文化或經典影視作品中的哪吒形象與經歷的不滿。但是反觀這些影片的擁躉,則多數抱著自顧自的娛樂心態,把影片滿足個體價值認同擺在突出位置,鮮少去思考影片與主題來源之間的關係,或者根本不去觸及。
兩種意見之間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斷層,究其原因,正是傑·華格納所謂的「近似式改編」所致——影片雖以一種與原著近似的修辭技巧和表達觀念進行創作,但實際上卻與原著產生了相當大的距離,構成了另一部藝術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視作品對文學經典或民間傳說的改編,多集中於莎劇、聖經故事和希臘傳說。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獅子王》取材於《哈姆雷特》,經典音樂劇《西區故事》的主要情節改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紙牌屋》的故事內核源自《麥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國》等都是從聖經故事中汲取靈感,《諸神之戰》《特洛伊》等則源自希臘神話。可以看出,西方的這些改編作品也幾乎都採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編策略,原文本自身並不會為影視作品提供一個「超穩定結構」,而且改編作品之中無不體現出強烈而鮮明的當代意識。塞吉歐·萊昂內曾說:「阿伽門農、埃阿斯、赫克託爾是過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則被導演搬進了神話世界。」也就是說,當經典文本通過改編穿梭至電影銀幕之上時,它們之間的外部結構已然失去了相似之處,使之產生關聯的只有由原文本所提供的「最大公約數」。
時至當今,我們應如何看待傳統經典文學、民間故事與影視改編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我們應該以何種眼光去看待這種對傳統的創新性、顛覆性、解構性改編電影?有學者說過,傳統不是歷史遺留元素不加選擇的累積,傳統自身包含著一種價值判斷和優勝劣汰的選擇性。真正有生命的傳統絕不會黏著於某一固定的古舊形式,它終必化為貫穿古今統一歷史的文化精神。因此,傳統並不等同於「過去已經有的東西」,而恰恰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的東西」。影視作為當代對傳統進行表達的主要通俗文藝形式,將持續向經典文藝汲取靈感,並化作未來的「經典」。而經典文學與傳統文化亦將成為當代中國電影中最為閃耀而突出的底色。
(摘編自鄭煬《中國電影應如何面對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動畫電影在國際上自成一派,與其故事中注入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文化標識密切相
關。
B.以上海美影廠的作品為代表的新中國動畫電影,實現了中國電影民族性追求對西方話語的全方位革新與超越。
C.中國電影尤其是動畫電影的創作傳統之中,時常會有對中國文化進行的改編與闡釋。
D.對中國經典文學或者民間故事的創造性改寫,是《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四部「爆款」影片攬獲「國漫之光」的一個共同特點。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由中國動畫電影的成功作品引出話題,指出相關爭論,並分析其原因,邏輯清晰。
B.文中《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個例子有著豐富的話題性,有力證明了文中的多個觀點。
C.文章列舉了許多中外電影,是為了證明電影要想成功,則離不開對文學作品進行「近似式」的改編。
D.文章論證全面,既有對中國電影經典改編作品的詳盡分析,也有對西方同類電影創作特點的概括總結。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名著與傳說中的哪吒形象簡單直白,情節粗暴殘酷,與現代審美觀念相去甚遠,故不被當代觀眾所喜愛。
B.影片應把滿足個體價值認同擺在突出位置,不需過多思考影片與主題來源之間的關係,甚至不需去觸及。
C.《獅子王》《紙牌屋》等西方改編類影視作品幾乎都是對文學經典或民間傳說採取了「近似式」的改編策略。
D.改編作品之所以體現出強烈而鮮明的當代意識,是因為原文本自身並沒有為影視作品提供一個「超穩定結構」。
1.B(是「在影像形式、風格與技術上」而不是「全方位」)
2.C(「是為了證明」「成功離不開」錯)
3.C(A無中生有;B是"這些影片的擁躉"的觀點;D強加因果)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中國詩歌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興」的作用。所謂「興」的作用,在中國詩歌傳統上可分兩個方面來看。
②從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見物起興」。《詩經》上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鳥「關關」的叫聲,引發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興」的作用。但宇宙間不只草木鳥獸等種種物象能引發我們的感動,人世間種種事象也能引起我們的感動。《詩經》「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是寫對時代動蕩不安的感慨,這也是引起人感動的一種重要的因素。
③「興」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讀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讀李白、杜甫的詩歌時也能產生與他們同樣的感動,那麼你也就有了與李白、杜甫同樣的詩心。不過,詩在使人感動方面有限多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是一對一的感動,就是聞一知一,不產生更多的聯想。陸放翁和他的妻子分離之後又在沈園相遇,他寫了一首《釵頭鳳》,千百年之後,我們仍然為陸放翁的悲劇和他的感情所感動,這就是一對一的感動。
④可孔子說「詩可以興」的感動則不僅是一對一的感動,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感動。有一次,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於是子貢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裡所說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與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貢卻從中悟到做人的道理,這正是「詩可以興」的感發。由此可見,詩的作用不僅是使作者有一顆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讀者有一顆不死的心;不僅有一對一的感動,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興」的感發。
⑤同樣,西方文學理論中也有類似「興」的說法。接受美學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讀者反應論」,認為讀者的興發感動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讀者可分成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普通的讀者:讀明月就是明月,讀清風就是清風,只從表面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讀者:他們能夠從藝術的表達、文字的組織、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賞作品。第三個層次是「背離作者原意」的讀者: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可以不必是作者本來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引發。只有這第三個層次的讀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讀者。
⑥南唐中主的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王國維從中看到了什麼?看到一種「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寫的是相思愛情,王國維說這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王國維的這種感發正是中國詩歌中讓人心不死的「興」的作用。
(摘編自葉嘉瑩《什麼是好詩》)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就作者方面而言,宇宙間的物象和人世間的事象都可以是引起人們感動的重要因素。
B.就讀者方面而言,「興」的作用是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只會產生與作者完全一樣的感動。
C.子貢從《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是對原意的曲解和否定。
D.讀者只要「背離作者原意」去讀詩,就能到達閱讀的第三個層次,最能感悟到生命。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從作者和讀者兩個方面,論證了中國詩歌在創作和閱讀時都重視「興」的作用。
B.文章論述「興」的作用,用較大篇幅論證閱讀詩歌時有限的形象能引起更多的聯想。
C.文章採用對比的論證手法,以突出西方「讀者反應論」和中國傳統詩學之間的差異。
D.文章舉王國維對李璟和晏殊詞另類解讀的例子,有力地論證了「詩可以興」,的觀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感動層次看,只有那些能激發讀者更多聯想和「興」的感發的詩才是好詩。
B.讀者讀詩感動層次越高,他們達到的鑑賞層次就越高,閱讀鑑賞能力也越強。
C.讀者讀詩感動要達到第三個層次,離不開對作品原意的理解和對形象的欣賞。
D.能否解讀出一首詩的豐富含意,跟讀者對生命的感悟能力的強弱有一定關係。
1.A(B 項「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只會產生與作者完全一樣的感動」錯,因為詩在使讀者感動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層次,讀者有的感動與讀者不同。C 項「是對原意的曲解和否定」錯,子貢悟出做人的道理是一種新的生發,並沒有否定願意。D 項對原文理解有誤。「背離作者原意」針對的是「興」的引發,並非指讀詩要故意背離願意;並且表述改變了「背離作者原意」與感悟生命的條件關係。)
2.C(「對比論證」錯,「突出差異」錯。應該是類比論證。凸顯二者的相似性。)
3.A(推論武斷,那些不能產生更多聯想、只有一對一感動的詩歌也有很多好詩,如《釵頭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