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晟傑
審核/GymSquare Academy精練學院
本文於2019年12月在「精練GYMSQUARE」公眾號首發。「練核心」已成為團操課程,私教教學的關鍵字,但事實上,核心訓練無處不在,不只是一節健身課。
因為核心訓練不在於一招一式,無論是站立行走時,需要骨盆、髖關節肌群協同調配,還是完成深蹲、硬拉時,需要從雙腳將升力傳導至上肢帶,其實都在使用身體的核心。
核心訓練不局限於支撐、屈伸、旋轉的特定動作,甚至,就像武學中的「無招勝有招」。
但是成為一節通用訓練課,讓核心訓練變得頗為局限。
例如將核心訓練作為卷腹、平板支撐、高抬腿的腹肌訓練,而只用波速球、彈力帶、藥球的功能性訓練,似乎成為練核心的代言詞,甚至,脊柱超伸、濫用不穩定平面的概念,正在擴大核心訓練的受傷風險。
從本質上來說,任何訓練,都是核心訓練。
首先在於,核心訓練和日常「跑、跳、站」最相關,人體不同於爬行動物結構穩固,甚至說腰椎受傷的原理,一部分來自脊椎肌群乏力
其次,核心是完成健身運動的推手,無論ACSM的運動鏈定義,還是力量訓練三項中的腹式呼吸,核心肌群實現肌肉力傳導作用的體現,
甚至說,團課用TRX、戰繩等需要維繫核心穩定的運動,以及,NASM指出核心對於深層肌肉的效用,其實都體現了核心訓練是健身運動的元素之一。
當核心訓練成為健身課程趨勢,避免將核心訓練作為局限的健身課,需要被注意。
雖然孤立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本體感覺、激活肌肉,但不應發展為健美健腹,以及,如何根據用戶的訓練目的,制定核心訓練計劃,或許也是避免將不穩定訓練,變為一場馬戲表演。
核心訓練,
到底在練什麼
核心訓練,到底練什麼?首先要回到核心是什麼。
核心的概念最早來源於康復學,1985年首次提出了脊柱穩定性,並演化成核心穩定的概念,即:維持椎間中部區域保持在極限範圍的能力,而國內,也提出「四亞繫結構模型」將神經、肌肉、骨骼韌帶、呼吸調節這4大因子,作為影響核心穩定的因素。
更詳細的來說,已有大量學術期刊從解剖學上,將身體核心定義為腰-骨盆-髖綜合體lumbo-pelvic-hip complex LPHC,整個身體重心是核心部位,也是所有運動的起始點。
簡單來看,核心就如同古人常說的「丹田」,是「內力的來源」。
■ 核心穩定模型圖
來源:《體育科學》
至於練核心,又延伸出一般體能訓練、競技體育、運動康復的不同角度。
比如,在一般體能訓練中,有NASM根據最佳表現訓練模型OPT Model提出穩定、力量、爆發的進階式訓練,即從維持脊柱靜態、肌肉等長收縮,到脊柱完成負重下屈伸、側屈、旋轉的動態力量訓練,再過度至提高動作產力速率的爆發運動。
■ OPT模型
來源:NASM
而競技體育中,黎湧明等在《體育科學》指出,核心穩定需要實現根據外部力量,及時調整身體姿態,並著重強調了運動呼吸,與動作配合來提升腹內壓,提升腰椎和軀幹穩定的重要性,而王衛星等在《體育學刊》也結合專項特性闡述了核心訓練的分支結構。
同樣,從運動康復角度出發,《Medical Hypotheses》根據脊柱穩定性的提出者Panjabi的理論,討論LBP腰背部疼痛的解決方案,指出應更多從消除弱側不平衡,減緩病患疼痛,以及局部的運動障礙。
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核心訓練方式,但回歸本質,都是讓身體在「跑、跳、站」中更穩定。
甚至用通俗的話來說,練核心就如練武所倡導的「氣沉丹田、全身穩固」,才能「出拳致命」。
而伴隨核心訓練的作用被推廣,核心訓練是健身領域的不小熱度,比如說,核心訓練作為一個健身品類在ACSM2019、2020中國健身趨勢調查中皆位列前20名。
但是在熱度之下,核心訓練似乎正在發展為一節局限的健身課。
「練核心就是練腹部、下背肌群」的理論並不少見,一部分線上課程平臺,以及線下團操課程以「核心刺激、核心燃脂」來作為課程內容,雖然存在提升用戶本體感受的作用,但是,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核心訓練對於提升運動表現的真正訓練目的。
而作為功能性訓練中的元素,核心訓練,看起來已是波速球、彈力帶、藥球等小工具的專屬指代名詞,在運動科學論壇的《核心訓練的源起與現狀》一文中指出,使用小工具進行的不穩定平面的訓練、單側動作、靜力對抗訓練正在主導,相反,槓鈴和啞鈴並不常見。
最後,核心運動存在著不合理的進階,對於提升一般體能為目的大眾來說,或許存在風險。
比如在Michael Boyle的《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一書中,針對動態屈腿軀幹旋轉、動態直腿轉腹等動作,提出大多數人的軀幹並不需要額外的旋轉活動範圍,真正需要的是能夠控制自己現有的活動範圍。
核心訓練,不是固定的一招一式,更不是一節健身課那麼簡單。
■ 《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
核心訓練,
無處不在
本質上來看,其實任何訓練,都是核心訓練。
至少從人類的解剖結構來說,極易受傷的腰椎,是需要根據日常活動,完成特定核心訓練的原因。
相較於四肢爬行動物,近乎垂直於地面的人類腰椎,承擔了較大的體重壓力,而且不同於具備肋骨胸骨支撐的胸椎,以及有骨盆作為支柱的髖關節,腰椎更多是依靠周圍的肌肉群來做保護,完成功能解剖動作。
■ 中國兩性慢性病研究統計
來源:Springer Plus
基於這個原理,也可以看到,國內出現了較多的「爬行療法」來嘗試治療腰椎間盤的損傷問題,同樣,Springer Plus在2016年發表的一項中國慢性病統計研究中,腰部勞損以24.42%的佔比位列第三。
事實上,根據人體更聚焦於矢狀面的自然活動,核心訓練也將隨之變化,而如上文所說,過度的軀幹旋轉訓練,或許會加深本就脆弱的腰椎受傷風險。
在《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一書中提到,腰椎旋轉的整體範圍大約為13度,而從T10至L5之間每段的旋轉是2度,對於體能素質本就較弱的人來說,腰椎旋轉或許弊大於利,甚至說,與其發展動態旋轉力量,不如提升抗旋轉能力。
再者,對於槓鈴、啞鈴力量訓練的硬核健身者來說,核心訓練也是完成「蹲、推、拉」的推手。
首先,核心是完成力傳導的保障,比如在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提到,通過使用槓鈴和壺鈴進行舉重等多關節運動,其實是將膕繩肌、臀肌、豎脊肌等核心肌群和整個後側鏈整合在一起。
其次,與大小肌群的核心訓練相比,起伏呼吸,其實也是硬核訓練者,採用的穩固核心的方式。
■ 槓鈴深蹲時瓦式呼吸式腹腔壓力上升
來源:《力量訓練基礎》
以常見現象來舉例,力量訓練時不經意的閉起發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腹腔壓力增加下,使靜態壓力傳遞到脊柱上,脊柱位置得到鞏固,便於高效力傳導的實現,至於健身房較為常見的佩戴腰帶的現象,也是為了加強這一鞏固效果。
但是,以瓦式呼吸valsalva為代表的間接閉氣,可能造成的心腦血壓快速上升,形成潛在風險,也在受到包括美國心臟學會在內的質疑。
至於在硬核健身房以外,核心訓練出現最多的,還是大小團體課。
無論是國內TRX、戰繩以核心訓練作為課程標籤,還是國外,F45、OTF等在高強度訓練體系中,通過改變阻力矩、支撐面大小,實行訓練動作編排,也都是通過讓人體核心,不斷產生漸進適應的訓練方式。
總的來看,核心穩定訓練,近乎存在於任何的人體活動中。
核心訓練的未來
毫無疑問,核心訓練正在成為一種課程趨勢,私教訓練體系中更多運用「核心穩定」的概念,而在團課程,也更多出現「核心訓練」的標籤。
或許是因為核心訓練的穩定效用被推廣,抑或是,核心訓練概念具備一些新的商業價值。
但是回到根本,核心訓練依舊是為訓練者的訓練目的而服務。
雖然孤立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本體感覺、激活肌肉,但不應完全發展為健美健腹的肌肉專項訓練,
相反,核心訓練更應成為一節個體性課程,美國運動服務機構EXOS包含支柱準備、力量-功率等8大訓練組成部分,其中,核心訓練更是面向運動員應對賽場突發情況的訓練方式,
而對於更多以增強肌肉力量耐力的訓練者來說,在訓練前完成核心肌群的激活,本身就是一種核心訓練的方式。
■ EXOS
其次,核心訓練作為功能性訓練的元素,不應成為一場馬戲表演。
健身房用了很多道具,來提升訓練的針對性。比如TRX懸帶、戰繩,甚至藥球、牛角包。健身房像一個充滿五花八門的「刑具場」,只為訓練出一個生活運動能力均衡的人類。
核心訓練,無處不在。
甚至說,被「遺棄」的槓鈴啞鈴,其實也是核心訓練的好工具,臥推、深蹲、硬拉,不止是力量訓練,這些全身多關節參與的抗阻運動,本身就是一場鍛鍊控制力、力傳導能力的核心訓練。
總的來講,核心訓練的運用十分廣泛,而對於教練,以及更多訓練者來說,並不是為了做一套名為「核心訓練」的動作而訓練,而是應更多根據自身的體能缺失,制定專有的訓練目標。■ GYMSQUARE
-END-
歡迎關注「精練學院」公眾號
獲取更多訓練科普、原創課程等
精練學院
以專業主義為原則,
致力於推動中國健身教練職業化
精練學院是GYMSQAURE精練旗下教練職業成長社群
精練學院包含:訓練科普、在線課程、健身科學和創新課程等
▽點擊圖片/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精練學院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