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石雕牌坊是極具藝術魅力的一種作品,古樸典雅,高大巍峨,無時無刻都在展現一種古香古色韻味的大型藝術建築,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築材料的升級,在現代建築中已經很少用到過於古樸的石牌坊了,特別是深圳,在過去,作為一個小漁村,牌坊文化是根本不存在,這裡自古就鮮有牌坊這樣的建築;而現在,高樓林立,現代化設計元素似乎成為深圳的主流定位,但是筆者數次去往深圳,發現深圳也有各種各樣的石雕牌坊,造型獨特,飽含寓意,與整個城市結合起來,形成莫名的契合感。
深圳的石雕牌坊都是近些年所建造的,在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間,深圳地區逐漸富裕起來,在這裡,牌坊如同雨後春筍,在深圳地區逐漸開花。特別是石雕牌坊對於一個村子來說,是重要的面子工程,也是一個村子有錢與否的標誌,深圳有一句民間俚語,「村子越有錢,牌坊越豪華」。在這樣的民俗和民風的影響之下,幾百個城中村開始建造石雕牌坊。
在深圳南山村、上沙村、泥崗村、皇崗村、新洲村等村落建造的牌坊,與周圍的環境看起來極為不搭配,特別是新洲村,周圍全是高樓大廈,孤單的牌坊在這些大樓的映襯下,看起來矮小而怪異,甚至有些突兀,初到此地,怎麼也不習慣,甚至還抱怨這麼矮的牌坊與周邊的環境完全不搭,甚至讓周圍的檔次都變低了。但時間久了會發現,並不是這樣的,這些牌坊雖然與周圍環境有些衝突,但是它所展示的美,很好地把現代文明所缺失的一些東西給帶入進來了,以前我們看到深圳,如同欣賞它外觀的美麗,加了這些牌坊以後,仿佛有了內涵,有了故事和文化。
這些牌坊立於村口,它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寓意。首先,它具有路牌和標誌的作用,打個車,很容易和司機溝通,這樣的地標不需要門牌號,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就可以找到準確的地點。其次,它是歷史的見證者和旁觀者,經歷著深圳落魄的過去,快速發展的現在以及更加輝煌的未來,它也見證著一代代人生長於此,與深圳一起走向未來的一幅幅絕美畫卷。
深圳的牌坊多為石雕建築,木雕的牌坊極為少見,用當地人的話說:「這個牌坊要擺放一千年,以後一千多年後,依然有人可以看到它」,木雕牌坊做不到這一點,確實,牌坊有名留青史的功能,有的人常說:現在網絡如此發達,網絡上可以找到所有的資料。但是網絡畢竟是虛擬的,它僅僅只是通過圖片,視頻記錄生活,而真實的生活,有血有肉,一靜一動之中,美景眨眼而過,並非電腦可以承載,一座真實的牌坊給人的視覺衝擊感遠超這些數位化虛擬的畫面。並且網絡伺服器數據丟失是非常常見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的很多朋友,想通過網絡找尋上世紀的網頁和資料,會發現很多資料因為更新,數據出現不完全甚至丟失。所以,人們在利用網絡便利的同時,很多文化也隨著網絡消失。對比網絡記錄,石雕牌坊記錄的文化是可以保存非常久遠的,這種文化的傳承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替代的。
在深圳,牌坊關乎面子,村子間的經濟對比,GDP對於老百姓來說,太過遙遠,最直接的對比方式是拿村大門前的牌坊進行對比。筆者見過最豪華的牌坊位於皇崗村的大門,皇崗村是深圳古舊老村,古時候就有人居住,與香港隔河相望,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古老的歷史文化,這裡的牌坊造型別致,富麗堂皇,如同宮殿般金碧輝煌,宏偉壯觀。
深圳皇崗村的牌坊為單門七樓造型牌坊,在中國,這樣的石牌坊是極為少見的,整個牌坊由兩根鏤空雕龍柱支撐,蟠龍盤旋於石柱之上,呈繞梁之式,加上祥雲紋,整個作品看起來立體感十足。牌坊的浮雕畫面,精雕細刻之下,惟妙惟肖,仿佛要衝出石板。中間部分為三塊花板坊梁,圖案設計美觀,色彩豐富多彩。上方為主樓和次樓,左右為花板圖案,中間為金字匾額,上面寫著「皇崗村」三個鎏金大字。正門樓居中,夾樓,次樓,邊樓分列兩側,屋頂為廡殿式屋頂結構,左右各有一吻獸,下方鬥拱噴塗金漆,看起來富貴華麗,美不勝收。
深圳的石雕牌坊還有的建造在陵園,廣場,公園,景區等地,可能因為比較富有,所以結構和款式獨具特色,造型和藝術也特別豐富。特別是在中山公園,有一座藍瓦白石構築而成的牌坊,這座牌坊為透窗工藝和藍瓦設計,是全國都極少有的設計作品,被後人多次模仿,但沒有一座有它的風味與格調。在塘朗山公園、梧桐山等地也有極具特色的石雕牌坊,與景色和鳴,共建人間美景,供人拍照合影留念,也為樂事一件。
深圳是新城,牌坊數量比不過其他古舊老城,但是新城古建,搭配起來也別有一番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