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鴞
如果從F/A-18戰鬥機於1978年首次飛上天空算起,「大黃蜂」已經翱翔了整整41年,完全算得上美國軍隊中的「老將」級戰鬥機,僅次於F-16和F-15戰鬥機。
作為一架戰鬥機,它在漫長的服役生涯中僅取得了兩次空戰勝利。在海灣戰爭中,F/A-18C戰鬥機成功擊落了兩架前來攔截的伊拉克空軍米格-21戰鬥機。和同一時期的F-15與F-16戰鬥機比起來,它取得的空戰戰果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F/A-18大黃蜂
作為F-14「雄貓」戰鬥機的正統繼任者,F-18在過去的幾十年一直和美國海軍航母打擊群所綁定,成為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最典型代表之一。但是,前有F-16等珠玉在前,後有F-22等後起之秀,被埋沒在其他戰機光環之下的大黃蜂一直無法成為軍迷的焦點。
隨著F-35產量節節攀升,成本迅速降低,F-15和F-16的退役工作已經提上了日程。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已經有了F-35C這樣的第五代隱身艦載機,F-18卻仍然沒有很快退役的跡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款並不奪目的戰鬥機,成為了美軍戰鬥機序列中最有生命力的常青樹?
F-15戰鬥機
起源
▼
F-18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在那個炎熱的夏天,因為F-14戰鬥機高昂的造價,美國海軍不得不尋求廉價替代品。同樣在那個夏天,時任國防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力排眾議,下令讓海軍對美國空軍的輕型戰鬥機計劃進行評估。這場競爭的結果大家都很熟悉——F-16戰鬥機的原型得到了美國空軍青睞,從此走上了神壇。但是,美國海軍並不這麼想。
對於美國空軍來說,一架單引擎的輕型戰鬥機能夠很好地與F-15實現高低搭配,但美國海軍堅持認為這些「只有一個引擎的小飛機根本無法滿足海軍的需求」。
F-16
因為對於美國海軍來說,他們需要一種類似二戰時期F4U戰鬥機的「戰鬥攻擊機」,以便同時替換已經嚴重落後的F-4戰鬥機和A-7攻擊機。這樣一來既減輕了航母的後勤壓力,同時也為海軍節約了經費。於是最終,海軍選擇了在輕型戰鬥機計劃中落敗的YF-17原型機,經過重新設計後,就成為了著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為什麼F-16的前綴僅是一個「F」,而F/A-18的前綴卻是兩個字母。其實在美軍戰鬥機代號中,F代表的是戰鬥機(fighter),而A代表的則是攻擊機(attack aircraft)。
因此從名稱上就能看出,大黃蜂實際上是一款戰鬥攻擊機,而非純粹的戰鬥機。在海灣戰爭中,大黃蜂擊落兩架米格-21戰鬥機時,所掛載的正是MK-84航空炸彈——當時它正準備進行對地攻擊,卻遭遇了伊拉克空軍的攔截,並成功使用麻雀和響尾蛇空空飛彈取得了空戰的勝利。
米格-21
替代品
▼
打一開始,美國海軍就將F/A-18定位為一種「啥都湊合」的戰機——它具備一定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同時也具備一定爭奪制空權的空戰能力。但非要說,真要拼對地支援,它又不如載彈量更大、更可靠的常規攻擊機,拼空戰能力吧,也不如F-15之類的專業空優戰機。
因此,當大黃蜂開始取代F-14、成為美海軍航空兵的唯一戰機時,美軍就開始琢磨著再整點新玩意兒把它換掉。
在當時「萬物皆可隱身」思想的推動下,大黃蜂的老東家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推出了A-12「復仇者2」型隱身攻擊機,試圖依靠高精度的雷達、先進的對地支援武器和隱身能力取代部分F/A-18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推出了所謂海軍版的F-22戰鬥機,欲取代大黃蜂來承擔爭奪制空權的任務。就連格魯曼公司也推出了升級版的F-14「超級雄貓」,來試圖重奪美軍唯一艦載戰鬥機的寶座。但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這些嘗試無一例外地全部打了水漂。
A-12隱身攻擊機
截至2017年,全球範圍內所有F-18戰鬥機的飛行小時數達到了驚人的1000萬小時——即使是最先進的F-35C,也沒能將它從山頂上扯下去。
平庸造就輝煌
▼
縱觀過去數十年時間中,每一款著名戰機總有它自己獨特的亮點,才能造就它自己的輝煌。但大黃蜂不同——它是靠著獨樹一幟的「平庸」,才成為了美軍艦載機中的「常青樹」。
F/A-18
首先,當年曾有許多人詬病F/A-18戰機的設計「浪費空間」「毫無美感」,但事實上,正是在機體構型設計時預留的冗餘,才使得它具備了極強的改裝升級空間。
從更換雷達到升級發動機這類的傷筋動骨式大改,再到各種子系統、軟硬體的升級,使得它能夠一直保持一定的性能指標,不至於被時代所拋棄。從最初的F/A-18A,到F/A-18E/F「超級大黃蜂」,再到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大黃蜂成功地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一機多用。
此外,F/A-18還擁有無與倫比的勤務性能——畢竟它的出現,很大程度上還得拜F-14繁瑣的後勤維修要求所賜。經過多年使用,F-18早已成為世界上勤務性最好的戰鬥機。得益於它較為簡單和常規的架構,其例行維護時間遠遠短於複雜的F-35C。
F-14雄貓
當然,作為F-14的「廉價替代品」,F-18的另一大優勢就是其低廉的成本。截至目前,一共有超過2000架F-18系列戰機走下生產線,其中F/A-18E/F至今仍然在生產。因為其零部件儲備量的充足和配套生產線的完整,使其運營成本比起昂貴的F-35C戰鬥機來說更有優勢。
對於海軍飛行員們來說,大黃蜂比起F-35來說,也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F-35C的飛行性能是所有F-35系列戰機中最差的,其推重比僅為0.75,而F/A-18E/F的推重比則為9.3。雖然先進的發動機可以讓F-35C在低速機動性上扳回一城,但它飛行性能上的短板卻是坐實了的。
此外,F-35雖然也要承擔對地打擊任務,卻因為是單座戰機而沒有武器控制員的位置。而F/A-18F則有著武器控制員座位。在飛行員培訓和對地支援效率上,還是大黃蜂更勝一籌。
而在加油、武器彈藥和各種吊艙的適配性上,也是F-18要更加優越。再加上F-35C項目進展並不完全順利,以及海軍飛行員的個人好惡等因素……因此,即使先進的F-35C已經問世,但大黃蜂仍然穩坐海軍第一艦載機的寶座。
F-35C並不令人滿意
未來可期
▼
截至目前,美軍仍然將F-18視為未來的主要艦載戰鬥機和攻擊機之一,並且希望它和F-35C同時存在。根據美國海軍學會專家埃裡克•泰格勒透露,美軍計劃在短時間內,讓F-18在海軍艦載機的數量中保持在60%左右,直到2030年後才會全面換裝F-35C,前提是那時候的F-35C已經能夠獨自擔當大任。
可以預見的是,F-18系列戰機很可能會和F-35C共同服役,直到它所有的改裝潛力全部被挖掘殆盡,到那時,說不定這隻老而彌堅的大黃蜂已經度過了六十大壽。
來源:冷熱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