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什麼樣的書法作品能代表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呢?其實藝術的標準是沒有辦法量化的,但是在書法史的流變過程當中,逐漸產生了一些讓歷代書法家公認的經典名帖,傳至深遠,經久而不衰!
這些作品被世人總結出了「天下十大行書」,基本可以代表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了。
學習過書法的人基本都了解這「十大行書」,第一是王羲之在會稽山跟朋友飲酒之時寫下了《蘭亭序》,第二是顏真卿在其侄兒與堂兄死後,悲憤交加的情緒中寫下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面對悽風苦雨的寒食節,寫下了傳之千古的《黃州寒食詩帖》。
此外,第四是王羲之侄兒王珣的《伯遠帖》,第五乃是楊凝式的《韭花帖》,第六是柳公權的《蒙詔帖》,第七是歐陽詢的《張翰思鱸帖》,第八是米芾的《蜀素帖》,第九是黃庭堅的《松風閣帖》,第十是李建中的《土母帖》。
這十大名帖是以創作的時間先後來評斷的,並不代表真正的藝術水平的高低,基本可以認為是並列的。
這其中有一幅字,曾經被蔣介石帶到了臺灣,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這件作品就是米芾的《蜀素帖》。
米芾的《蜀素帖》在百度百科有過介紹,曾經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能有此殊榮,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可以說是書法史顏值最高的一幅字了。
這件《蜀素帖》是米芾的書法成熟之後的作品,相傳北宋元祐三年的時候,米芾應湖州太守之邀,去太湖附近的苕溪遊玩,臨走之時,取出了珍藏已久的蜀錦一卷,讓米芾題寫了自作詩數首,這就是今天的《蜀素帖》。
《蜀素帖》的精妙之處就在於處處體現了米芾學習晉人的功力,每一個字的幾乎都能做到「八面出鋒」,在用筆上堪稱舉世無上。這裡的「八面出鋒」,並非指的是筆有八面,而是寫字換鋒之多,每一個字最多可換鋒十餘次,如此才能表現出筆法和線條的多變。
王羲之在《喪亂帖》當中出現的筆法變化技巧被米芾應用得爐火純青,在筆法多變方面,米芾是得到王羲之真傳的一個人。
在章法上,此《蜀素帖》雖然畫有「烏絲欄」,但是米芾明顯不受其拘囿,在行與行的契合上也做到了極為完備的狀態,在單行的行氣上,大小、高低、俯仰、欹側、穿插、濃淡、乾枯等等對比,營造出了一個奇縱變換的神奇世界。
這件《蜀素帖》在筆法上堪稱完備,在結字的變化上,突破了前人的藩籬,在章法氣息上繼承晉人傳統,是北宋一件不可多得書法經典之作。此作的藝術價格堪比王羲之的《蘭亭序》。
又因為此作寫在了蜀素之上,通篇的墨色淋漓的感覺,直擊人心,達到了藝術的絕詣。上個世紀蔣介石出逃臺灣,將大批的北京故宮的國寶運到了臺灣,其中就包含了這一件米芾的《蜀素帖》。
如今,我們將臺北故宮所藏的這件《蜀素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了跟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連蜀錦的紋路都清晰畢現。
欲購此米芾《蜀素帖》長卷,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