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戴口罩的低氧訓練法與極限外訓練法的比較
戴口罩訓練法逐漸流行,但其科學原理和利弊大家可能還不夠了解,在此寫點資料,希望能幫上努力拼搏中的各位格鬥選手.
戴口罩訓練是一種低氧訓練法,人為造成缺氧條件,使機體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激發潛能。在心肺功能受限的條件下,全面刺激呼吸系統、提高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從而快速提高速度、力量、耐力等輸出功效,而且在此極端惡劣條件下,可以鍛鍊格鬥選手頑強的心理素質。
但是低氧訓練有很多的劣勢:
1.強度過大、或者練習方法不恰當,機體會產生太大的應激性。
2.在低氧條件下,選手的注意點會轉移至呼吸系統,技戰術系統的鍛鍊水平非常容易降低,動作鈍化、變形是最直接的表現。也就是說破壞了原有的肌肉神經聯繫的反應平衡(動力定型)(如果在低氧條件下,完成的是垃圾動作,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3.損壞心肺功能,不可以完整模擬標準訓練。
4.在佩戴口罩的低氧狀態下,攻防時的呼吸方式發生變化,與真實實戰的場景出現不匹配。即訓練的模式與比賽模式不對等,訓練效率大打折扣。
如果需要使用戴口罩的低氧訓練法,需要提前安排適應時間,如提前一周,每天佩戴口罩中低強度短時間練習,然後轉入正常呼吸,反覆間隔循環,總時間15分鐘即可。
本身格鬥實戰就是以磷酸+糖酵解的無氧混合供能模式,加上比賽時間一定,所以進階為高能訓練狀態後,單位訓練時間也不應超過2-3分鐘,隨後需要2-3倍休息時間,讓機體完全恢復後,方可再次投入下一輪訓練。
既然口罩式低氧訓練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和安全問題,我們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作為替代。
但首先還是要研究一下訓練中機體的反應進程:
訓練開始(滿狀態)---訓練中(可能遭遇體能極限)---訓練後(可能超過體能極限)不一定獲得訓練目標
我們可以用以下程序來替代:
預練習(體能極限)---訓練開始(體能極限)---訓練後(繼續突破體能極限)
獲得最大訓練目標
因此訓練的設置可以運用一些預練習,使體能達到極限狀態,再開始打靶打實戰,以獲得最大的訓練效益。如:先進行1分鐘變速衝刺跑,然後立即完成1分鐘沙袋擊打(實戰擊打);先進行1分鐘伏地挺身拍手練習,然後立即完成拳法打靶素質訓練等等。註:體能極限包括心肺功能極限和肌肉耐酸極限,或者二者混合型極限。另外,預訓練要和正式訓練相匹配(深蹲跳躍後,下肢肌群力竭,然後正式訓練應該完成對應的腿部擊打練習)。訓練質量需要達到最高,心率達到極限,休息需要充沛,心率需要降低到120次每分鐘以下,方可再次投入練習,以保證最優的超量恢復。(格鬥選手能量儲備恢復過程中,補償的能量在某個休息時間內會超過原有水平,這樣的過程叫做超量恢復。運動負荷越大,消耗越多,休息越充分,其超量恢復也越顯著)
而在此訓練模式下,呼吸方式不發生變化,最大限度地與比賽所重合,而且正式訓練是從極限狀態開始啟動,所以效率和實際應用度要大於口罩式的低氧訓練狀態。
以上是基於科學文獻和大樣本的實驗所作出的結論,而每個選手的機體是不一樣的,訓練適應度也不盡相同,所以找到自己合適的訓練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最好的訓練方法,只有最適合的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