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2021-02-08 復旦人文智慧


在有眾多美女參加的選美比賽中,倘若猜中了誰能得冠軍你就能得大獎,那麼你該怎麼猜?凱恩斯會告訴你,別猜你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能夠拿冠軍,而應該猜大家會選哪個美女做冠軍。顯然,如果你志在得大獎,那麼這就是你會採用的策略。在這一局面中,你自己的審美口味根本無關緊要,因為「格局」決定了大家的判斷標準是出自「技術面」而非「基本面」。


《烏合之眾》的主旨說,人在集體中會不擅判斷而急於行動;這書的局限和當初的我是一樣的:僅僅站在個體頭腦、心理層面看問題,沒有真正把歷史格局納入考慮。如果身在局中考慮博弈策略,那麼看似盲目、從眾的舉動要麼是出自理智判斷,要麼是出於無可奈何——這兩者往往是一回事。從眾的話固然未必能分一杯羹,但不從眾的話當下肯定吃虧。反正如凱恩斯所說:「In the long run, we will all die.」那麼爭奪短期利益並努力爭取(或自以為能夠)在可能的崩潰前脫身,何嘗不是局中的最優策略呢?


其實,看破格局、跳出格局甚至重新塑造格局的可能性永遠存在,而這才是「思想的力量」所在。但要做到這一點,即便是英雄豪傑也要依靠風雲際會。不過,這樣的要求對於哲學來說,卻必須是當仁不讓。


註:《思想的力量(第9版)》是迄今為止覆蓋面最全的哲學史讀本,內容包羅萬象,縱覽了西方從古至今的所有哲學理論流派。全書寫作風格生動,讓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卻又不至於過分簡化,每章章末還附有重要思想家的原著選讀。作者著重展現了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考察了哲學思想與人類歷史、日常生活的互動關係。本書作為美國大學經典哲學教材,至今已出到第9版,廣受各類讀者歡迎。


2019.01.05/13:30~18:00


2019年1月5日,

我們誠邀同道摯友共聚復旦,

回顧和總結四十年來的崢嶸歲月,

激勵我們在新的浩蕩徵程中更加砥礪前行。




【分論題一】


大國崛起的外交之路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的歷程與啟示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導,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曙光學者」。


【分論題二】

改革開放與中國歷史的新坐標

吳曉明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


學術主持


鄭召利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復旦人文智慧課堂】創始人。



第二篇章

「憶往·風華」2019年結業典禮暨學友文藝沙龍


改革親歷者的另一種見證

用聲音致敬40年




聆聽改革開放40年流行音樂,

四個十年,四次轉變,

甄選一首首,飽含回憶的經典歌曲。


【獻唱歌手】

林寶

職業歌手,影視演員,新生代中國傳統工筆畫家;

有「上海歌姬」、「絲路百靈」之美譽。



誦讀改革開放40年詩歌,

詩歌涵詠著時代的思想,

用聲音的魅力感受,改革的力量。


【領銜朗誦】

鄭召利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復旦文慧合唱團

傾情獻唱


由【復旦人文智慧課堂】五大課程的新老學友組成。

學友們來自各行各業,在繁忙工作之餘,

積極參與排練,因課程而結緣,在合唱團而相知。


報名熱線:021-65650566/65650568

點擊「閱讀原文」/長按二維碼,填寫信息完成迎新年會預報名。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信息完成迎新年會預報名。



相關焦點

  • 【歷史課】商鞅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商鞅變法」對戰國時期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變法之前的秦國雖然也算是強國,但畢竟地處西隅,進入中原通道被晉國封鎖,軍事實力在晉國的壓制之下,無暇也無力進入中原。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第二次變法實施後,僅過了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商鞅開始把矛頭指向了當時最強大的對手一魏國。公元前354年,秦趁魏、趙、衛之間發生戰爭之機,由商鞅親率大軍伐魏,在元裡取得了對魏國的第一次勝利。公元前352年,又包圍了魏的舊都安邑,迫其守將投降。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伐魏,攻佔固陽。在四年的時間裡,商鞅連續三敗魏軍,使秦國的名聲大振。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在秦國大行其道,對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商鞅及商鞅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商君書》中,主要觀點包括:1.歷史進化思想與人性好利說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中,有著濃烈的復古主義傾向,儒家和道家都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倒退的,今不如昔。這種觀念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的進行。商鞅則拋棄了這種落後、陳舊的觀點,提出了歷史進化的理論。
  • 商鞅要檢驗變法成果,為何不直接讓將士拼殺,卻欺詐公子卬?
    公元前256年,商鞅終於在秦國開始了第一次變法。變法主要分為五個方面的內容,他們分別是法治、軍功、產業、思想和家庭這五個方面。法治:就是要讓民眾感覺到何為法治,採取連坐法會對民眾形成威懾的作用,同時也採用了輕罪用重刑的法律,其目的就是要約束民眾的行為,改變社會面貌。
  • 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人家這三點做的很好:根基,改天換地,循序漸進
    但古代歷史上那麼多變法,為何只有商鞅變法能成功?其實歸納起來,主要是商鞅做好了這三點:打下變法的根基,變法進程循序漸進、不一蹴而就,對國家進行全方位的、改天換地的大變革。為何這樣說?我們詳細地來看看,看商鞅是如何把這三點做好的。第一:對變法基礎的夯實。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商鞅是功不可沒的。那麼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呢?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諸侯卑秦秦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弱雞的國家,不被其它諸侯國認同。弱小並不是說它領土小。它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它的經濟不行,文化也不行。
  • 《資治通鑑》: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西陲弱國秦因商鞅變法發生了驚天地的改變,牛逼得不得了,開始東進。戰國後期,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滅齊,齊國衰弱。在此時,只有趙國能和秦國爭雄。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秦孝公的一生,是勞累的,但也是歷史很燦爛的一角,因為他的賞識和扶持,和衛鞅在那個年代中展開了一次深刻的變法,也是人們熟知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如果問起細節,商鞅變法變了哪些內容,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看了一部電視劇,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所以有去專門看了一些書籍,更加的敬佩商鞅和秦孝公,商鞅變法其中的一條變法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甚至不斷加深,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的骨髓。
  • 商鞅變法VS尼西米改革
    改革成功者像商鞅、張居正,一度給當時朝代帶來勃勃生機,甚至起死回生,如商鞅變法奠定了秦朝崛起的基石,張居正十年秉政為明朝延續國祚六十多年。但因或過於激進、樹敵太多,或「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終逃不出政壇的翻雲覆雨,這兩位都遭受到了人生的個人悲劇。商鞅成了秦惠王平息貴族怒火的犧牲品,落了車裂和滅三族的悽慘下場。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以法家思想開啟秦國變法富強之路,官拜大良造!後因收復河西獲封商於(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嬴渠梁與商鞅相識相知一個是急於擺脫國家羸弱的國君一個是夢想著實現抱負的有志之士!變法之路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
  • 【天下大同】商鞅變法丨一直伴隨商鞅的迷之自信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這是一段非常經典的歷史對話,能窺探出歷史人物的一些性格特點:關於商鞅商鞅的反應,不只是淡定,而是自信,迷之那種,這種自信一直伴隨商鞅後來的變法,商鞅的身上具有某種偏執型人格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 ?我們看看秦國的那些官僚裡面代表人物甘龍。雖然他是極度的不同意變法,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秦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啊。最後一發布直接傳到農民思想那裡去了,最後想反抗但是獲得的利益漸漸收買了他們的內心,雖然反抗最後殺了一些人他們也不敢太出格。久而久之商鞅變法是逐步完善的,一點一點的改變屬於貴族體系。秦國奮幾世之餘烈,各代君王都將開疆拓土國家強大作為終極目標,秦孝公當然也不例外,求賢若渴,廣納天下才士,以求秦國變得槍法。商鞅作為有才有志之士,為一展平生抱負,應令前來。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他的能力和創作的歷史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我們從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商鞅在變法改革上對於管理底層百姓的變法理念是值得我們拷問的。這就回歸到題主問的問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是有利的,那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嗎?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商鞅:國富兵強的核心思想,全民農戰
    《商君書·農戰》討論商鞅國富兵強的核心思想,即農戰的國家策略:動員全國人民參與農戰,農業便會興旺,同時增加了國家兵力,寓兵於農;無事歸田,有事出徵。 我再強調一下, 一、商鞅變法是歷史選擇,變法的內容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如果商鞅生在21世紀,也來一次變法,其內容一定不是你現在看到的《商君書》, 二、凡是法律禁止的,一定有人在做了, 同樣,凡是法律鼓勵的,一定還沒人做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飛秦國似乎比其他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更具有實行徹底變法的有利條件,而這些變法可以使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它與當時國社會中曾經有過的所有國家都具有深刻的差異。某些支持某種現實和專制政治的謀臣們,在那裡自貴族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直到富商呂不韋(秦代最後一位國王亦即帝國締造者的大臣),都越來越多。公孫鞅是商氏的公子,更以商鞅之名而為人所知,他與河南的小城邦衛國(這是與出自三家分晉的那個大諸侯國魏國不同的另外一個國家)的貴族家庭,具有親緣關係,是秦國最早大變法的巨匠。
  • 李悝和吳起變法,都以失敗告終,為何只有商鞅變法成功?
    在古代如果一個國家想興盛必須要主張變法,以到達剔除腐敗政策,弘揚公正高明的政治主張,李悝在當時的魏國,對面國家的破財,政治弊端展露無疑,他知道國家到了一個不得不變更的地步,所以他開始慢慢在主張國家發生改變,不能再像之前一樣管理下去,所以他站出來了,他開始在魏國伸張變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