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被曹操殺後,9歲的兒子和7歲的女兒各說了一句話,流傳至今

2020-12-16 李三三說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孔融從小就懂得謙虛,「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千年。那後來孔融怎麼樣了?在他被曹操殺了之後,幼童又怎樣了呢?

孔融是孔子的子孫,詩善文,年少成名。後來受司徒楊賜徵募,成為司徒掾屬。他為人剛正不阿,經常檢舉貪官汙吏,言辭激烈,絲毫不怕得罪宦官子弟。這種為官之法,使他得罪了不少人,還派過許多人暗殺他,但都失敗了。由於孔融聲望顯赫,一些官員不敢輕舉妄動。因為與上司趙舍不和,所以以病為由辭官回家。

漢獻帝即位後,孔融又被任命為官員,畢竟是個能人。因此,他被任命為北邊的軍侯。3天後,他又被任命為虎賁中郎。碰巧碰上董卓專權,想要廢掉皇帝。對於這一點,孔融很不滿意,和董卓爭論了一番,從而引起了董卓的不滿。因此,董卓將他調任議郎,作為對他的報復,暗示他的部下要將他調到黃巾最猖獗的北海為相。董卓想不到的是,孔融來到北海之後,以其才幹和善行博得當地人的好感,在當地享有很高聲望。

孔融何等聰明,知道曹操、袁紹一定會在以後自立為王,非常忠於漢室,他不願投靠二人。此時,幕僚勸他投靠曹操或袁紹,結果被他所殺。儘管孔融有才,立志平定國難,但思想空虛,難以成事。一九一九年,袁譚進攻北海,孔融率軍與之激戰數月。城市裡已經打起仗來,孔融卻在讀書,談笑風生。在北海陷落之後,他才連夜逃往太行山東邊,他的妻子被敵人俘虜。

很快漢獻帝遷都許昌,孔融被任命為重臣,被重用。他曾經多次諷刺過曹操,並在言辭中表現出傲慢。原本心胸狹窄的曹操,自然對孔融的無禮行為懷恨在心,只因孔融名聲大振,表面上對他只能忍氣吞聲,背地裡卻怕他阻攔大業,想除之而後快,終於等待機會。

到了208年,曹操指使部下列孔融罪狀叢生,下令逮捕孔融入獄。九月二十六日,他下令處死孔融。孔融死後,許昌的百姓都不敢來取屍。遇害時,他55歲,兒子9歲,女兒7歲,住在別人家。兩個孩子在下西洋棋的時候,聽說父親被捕了。身邊的人很疑惑,這位兄妹回答道:「巢破了,哪有卵不破的?」

後來曹操知道孔融還有兩個孩子,就決定砍頭。哥哥和妹妹對前來抓他們的人不動聲色。姐姐對弟弟說:「如果死者有知,能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嗎?」兩人說完,便自殺了。人們聽到後,無不為之動容,悲痛不已,十分欽佩。接著,兄弟和姐妹的故事又誕生了一個成語——覆巢之下,安在其中。

相關焦點

  • 孔融死前哭求曹操放過兒子,9歲兒子只說了8個字,遺言流傳至今
    孔融就說了,我的祖先孔子跟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說的是孔子曾經跟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老子本命李耳。所以,孔融說他跟李膺是世交,這一番話說得李膺和在場賓客驚奇,大家都對這個十歲的小孩感到都很是驚訝。有一個太中大夫陳韙剛好來到宴席上,他不以為意,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聰明。孔融幾乎是立馬就回了他一句話,那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 孔融被殺前求曹操放過子女,他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此人留不得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後漢書·孔融傳》 比如說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他拜訪了名士李膺。門客不給進,孔融就說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李膺出門一看,竟是一個小毛孩子。 李膺剛準備質問,誰知孔融態度傲慢地說到: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我們可不就是親戚嗎?
  • 虎父無犬子,孔融死的時候,兒子才九歲,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年
    有很多例子都能說明孔融和曹操不對付,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曹操頒布的禁酒令。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一個混亂時期,因為連年的戰爭,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是屍骸遍野,白骨累累。曹操身處這樣的時代,也是想有所作為的,於是他頒布了禁酒令,頒布這個命令的背景是,曹操認為喝酒會導致國破家亡,所以為了大家和小家都好,曹操頒布了這個禁酒令。
  • 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8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說到孔融,大家或許只知道它讓梨的故事。當年孔融四歲,就知道將大個的梨謙讓給年長的兄輩。而千百年來,這則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成了後世教育孩子遵守公序良俗的經典模板。譬如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後來成了北宋的政治家,還寫了一本流傳千古的《資治通鑑》。還有囊螢映雪的車胤,長大後成了東晉的吏部尚書,後來因不畏強權所迫,被司馬元顯逼的自殺,留下剛正不阿的一世美名。因此,按理來說孔融也應該有一個好的未來。不過,事實卻有些出乎意料。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他兩個孩子,女兒卻說了8個字,流傳至今
    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在任六年間,他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孔融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來因為觸怒了曹操而被殺。
  • 孔融一家要被曹操處死,他9歲的兒子死前說了8個字,竟成千古名句
    很多人了解的孔融,都還僅僅停留在他年幼時,當時他把大的梨子哥哥們後就出了名。至於長大之後的事情,很多人就沒有聽說過了。首先,我們來說說孔融的身世,說到姓孔的人,大家應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孔子了吧?而孔融正是孔子的後人,他的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被曹操抓捕,兩個孩子從容遊戲,說出一句千古名言
    孔融與曹操的矛盾孔融是一個傳統的士大夫,受儒家影響很深,他在內心當中自然支持東漢朝廷;而曹操是一個軍閥和野心家,正打算取東漢而代之,可以說雙方的立場基本上是相對立的。雙方產生矛盾也就不難理解的。在《後漢書·孔融傳》中記載了很多孔融與曹操發生矛盾的例子。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為什麼要殺了孔融?
    孔融回答說:「我年齡小,所以吃最小的。」他父親又問:「不是還有弟弟麼?」孔融回答說:「他比我小,我要讓他。」當時孔融年僅四歲,卻已經懂得了謙讓,懂得尊敬兄長,愛護弟弟,這件事傳播出去,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榜樣。
  • 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孔融呢?
    提起孔融應該大家都知道,尤其他小時候的孔融讓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後來竟因為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從九歲幼童嘴裡說出的千古名句,孔融自嘆不如,當真是虎父無犬子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其中不乏許多奇人異事,千古名句,而在這些眾多的名句之中,雖說許多都是被人們所熟知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名句雖被人們熟知廣為流傳,但卻不知道其出處。這樣的句子數不勝數,而今天要說的千古名句,則是從一位九歲孩童的嘴裡說出來。
  • 孔融十歲說了句話,後來竟一語成讖,最後被曹操找藉口殺了
    一般來說,大家知道孔融這個名字,大多是因為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孔融讓梨》的課文。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弟弟吃,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榜樣。大鵬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發現10歲的孔融還說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麼一句話。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讓梨之時,尚且四歲,受到當世的讚譽,甚至多年後的現在,還被放在教科書上,作為德育的良好典範。可是孔融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誅殺。孔融有一個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體意思便是,父母生子女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情慾,對子女沒有恩情。
  • 曹操從不怕被人懟,但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殺他不可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是中國小朋友從小學習的好榜樣,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四歲都知道禮儀謙讓的孔融,後來竟因為「不遵超儀」等罪名被曹操處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什麼最終被曹操滅三族?陸遊千年後給出答案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童孔融4歲時,父親的朋友來串門,帶來了一些梨。客人們同意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留給了父母和哥哥。當父親問為什麼只留下最小的梨時,孔融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應該取最小的。」但誰也沒想到,孔融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曹操為何殺孔融,真的因為孔融不孝嗎,別被歷史給騙了
    不了解三國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孔融是三國裡的更不知道孔融就是被曹操殺的,那曹操究竟為啥要殺孔融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孔融說錯話了?現在孔融讓梨的故事還再小學課本上,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三國時期名譽天下。在古代,孝道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的根本之道,在那個以孝治國的時候,孔融的事跡很快就被傳播起來,被天下人認為是孝道的標榜。一開始董卓想殺他,想了想他的名氣,算了。之後曹操也想殺孔融,想了想還是又放下了。孔融的智商不低,可惜情商就差了那麼一點意思了。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孔融想見一見這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屁顛顛跑去通報後,李膺也是不知道這從哪又冒出個親戚來。人紅是非多,人紅親戚也多。李膺見到他後發現這孩子亂認親戚啊,就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
  • 四歲能讓梨,以孝聞名的孔融為何反而因為「不孝」罪名而死?
    不僅如此,在孔融十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孔融因為悲傷過度以至於需要攙扶才能站起,孔融因此而孝名遠揚。李膺見孔融聰明伶俐,稱讚不已,之後進來的太中大夫陳韙聽說了,卻不以為然的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不一定也聰明。孔融一聽,當下就嘲諷道:聽您這話,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暗指陳韙現在很蠢,陳韙被說得啞口無言。
  • 儒以文亂法,這才是曹操對孔融的欲加之罪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字文舉,魯國人。因在漢末與曹操不對付,被以大逆不道等罪名殺死並滅家,歷來爭議紛繁。除了官方欲加之罪的理由,曹操殺孔融有更深層次的理由,一是孔融是天下文士代表,政見不同,與曹操屢起衝突;二是孔融嘴不積德,行為有瑕疵,屢次得罪曹操及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