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情感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那就是,愛情,友情,和親情。讀過《追風箏的人》,有探討人性,有探討背叛與欺騙,有討論自我救贖。而我,因為對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記憶猶新,以至於最後為他的結局,為他和少爺阿米爾的最後關係走向決裂,久久都不能釋懷。
然而這一切又似乎命中注定一樣,誰也不能改變。因為他們的友情,一個屬於高高在上的富家少爺,一個是卑微到任人踩踏的僕人。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阿富汗,在社會等級分明的環境,開始於不平等地位的友情,終究一步一步走向決裂。
1. 建立在不平等地位的友情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男孩友情前景黯淡的故事。在《追風箏的人》一書中,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僕人的兒子哈桑,兩個人在少年時期情同手足,是彼此的玩伴。
忠誠,善良,是在讀完《追風箏的人》,對哈桑最為深刻的印象。在哈桑的眼裡,阿米爾除了是他的主人以外,還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可以為阿米爾做任何的事;而在阿米爾立場來看,他對哈桑的感情是複雜的,哈桑是他少年時期的玩伴,大部分的時間他都是和哈桑一起度過;而在他內心深處,對哈桑又有一種道不清、講不明的情緒:嫉妒,憎恨。而這種複雜情緒,又不敢輕易外露。
我腦海中有兩個男孩,其中一個在情感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從,搖擺不定;另外一個單純、忠誠,生性純良正直。我知道這兩個男孩的友誼前景黯淡。兩個人的決裂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巨大。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在前言敘述關於這兩個男孩的形象。阿米爾的出身決定了他的身份地位,與哈桑有著不可逾越的距離。他的爸爸是當地有名富人,有著當地最漂亮、豪華的房子,有僕人伺候,作為富家少爺,阿米爾是普什圖人,是遜尼派穆斯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尊貴的身份和地位,是被認可的一族人,他從一出生就擁有僕人哈桑竭盡一生都不可能擁有的一切:身份、地位,社會認可,尊重。
作為僕人兒子的哈桑,身體上有缺陷,還有卑微的出身:哈扎拉人,什葉派穆斯林。這個身份,是低人一等,任由人宰割的。比如,少年時,和少爺阿米爾走去電影院的路上,某個士兵當著他的面,侮辱他的母親,卻沒有反駁;遇見出身富家的惡人阿塞夫,譏諷稱呼哈桑為「塌鼻子」、「苦哈哈」,面對這些侮辱人的詞語,哈桑沒有為自己反抗。反而為了保護他心中的少爺阿米爾,即使恐懼,依然威脅阿塞夫放走他們,甚至稱呼阿塞夫「少爺」。
成年的哈桑,原本已經遠離喀布爾這個對於他來說是噩夢的地方,可是為了保住已經遠走美國的少爺阿米爾的豪宅,又重新回到了這裡,最後又被看不起他身份的人槍殺。而這些人,卻沒有這樣對待阿米爾。
除了外人對待兩個人態度不一樣,在他們兩個人對彼此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
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阿米爾可以住在他爸爸的大房子裡,吃著僕人阿里和他的兒子哈桑準備的食物;反觀哈桑,只能住在簡陋的僕人房間,喝著同樣的母乳長大,在同一個屋頂下,阿米爾喊出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哈桑喊出的名字是「阿米爾」。一個「爸爸」代表著高貴身份和地位,財富;喊出「阿米爾」的哈桑,從出生就開始帶來的奴性,僕人思想徹底深入骨髓。
他們的出身,就決定了社會對他們的不同態度,連帶著他們彼此間的友情,也被有些人所唾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種族差異帶來的歧視,與生俱來的奴性,雙方對彼此關係的態度差異,註定這是一份不長久的友情。
2.脆弱友情走向決裂
哈桑與阿米爾的友情在一場風箏比賽中開始走向決裂。鬥風箏是喀布爾地區傳統,贏得最後的勝利並拿到風箏的人,代表著英雄。阿米爾心心念念想贏得比賽,拿到冠軍,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如他所願,他最後擊敗了所有對手的風箏。
哈桑幫阿米爾追到了風箏,卻因為不願意把風箏給阿塞夫,被阿塞夫和他的黨羽強暴,不同上一次的語言侮辱,這是身體上受到的侵犯和傷害。只要他把風箏讓出來,一切或許都不會發生。又或者,即使哈桑沒有讓出風箏,只要在場的阿米爾挺身而出,結局可能就會不一樣。
悲劇就在於,沒有也許,沒有如果。也在於,一方無悔地付出,而另一方則閉上眼睛,視而不見。
在阿米爾親眼目睹哈桑被人強暴卻沒有挺身而出,繼而又在道德上不斷自我譴責,逃避,自責,對哈桑的情緒發洩,激怒哈桑,設計並指責哈桑是盜竊者,趕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哈桑和阿米爾這份脆弱的友情,終究還是走向了決裂。
生而為人,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假如有人用極具侮辱性的言語諷刺我們,侵犯我們的身體,憤怒,反抗,是少不了的。但是,哈桑可以為了主人的一隻風箏可以讓自己受侵犯,可以為了主人的房子放棄生命,可以承受阿米爾的嘲弄,固然性格上有一定的因素。然而,對一個自己尊嚴受到嚴重挑戰,卻不敢挺身而出,甚至還稱呼侮辱他的阿塞夫為「少爺」,只為眼中的主人,除了本身性格因素,還因為在一個社會等級分明的環境裡,已經被牢牢固定在卑微的角色,與生帶來的使他無從反抗。
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僕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抗擊,這樣無異於以卵擊石。而有能力幫助他逃脫的阿米爾少爺,卻在他被侵犯時,選擇視而不見。
哈桑面對被人欺辱,卻不敢反抗,可以認為是他原本的性格,加上社會環境造成他的屈服;那麼作為富家少爺出身的阿米爾,為何在看見玩伴被欺負,卻沒有勇敢站出來阻止。除了不敢,還有不願意。在阿米爾的固有觀念看來,哈桑是他的僕人,是他可以用來犧牲換取父親的注意。
人的生命會忽然泯滅,而純摯無私的友情卻長遠堅固永在,且無疑能持久延續,能發展擴大。
沈從文對於友情的長久存在,是建立在純真無私的基礎上。反觀哈桑與阿米爾之間的情感,是不對等,是背叛與利用,走向決裂是必然。
3.維持友情長久在於彼此地位平等、人格獨立
與其說哈桑和阿米爾是友情,不如說是哈桑的一廂情願。或者說,他們其實更像是下級對上級的臣服。在阿米爾看來,友情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不管是阿米爾還是當時的人,都有這樣固有的觀念,阿富汗是由普什圖人統治的,哈扎拉人不屬於這裡。因為這種天生的不平等,兩個人處在等級的兩端,沒有所謂的長久友情。
我也從來沒有認為我與哈桑是朋友。無論如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
一個人若是從內心就沒有把對方當成真正的朋友,根深蒂固認為,彼此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怎麼可能在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為對方勇敢站出來一起面對。所謂的患難見真情,是基於彼此在心裡、在情感上有堅定的聯繫。
友情對於每一個人而言,是一種在社會交際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書中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僅僅是靠一個人的忠誠和付出,難以維持雙方的情感。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沒有前途,沒有未來。除了兩個人的性格,還有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也是衝擊本就前景黯淡的友情。由此可見,只有處在相同的地位、人格,出於對彼此間的信任,彼此間的忠誠,這種難能可貴的情感才能長久不衰。
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對阿米爾一生的承諾,是對他自己內心世界裡認定的朋友,主人的忠誠,而朋友不應該分為主僕。不管友情,還是愛情,親情,其實都應該是相應地付出,處在平衡的世界,每一個人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彼此間的情感才能長久走下去。
「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對哈桑的背叛,在多年以後,有人對他說,他能夠找到成為好人的路,能夠彌補少年時犯下的錯誤。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就像是一個摔破了的碗,即使粘在一起,依然有看不見的裂痕存在。這也是給我們的一個啟示:與其事後尋找成為好人、彌補過錯,不如在對待朋友時,平等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