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Host Microbe:科學家闡明驅動腸道菌群失衡及炎症發生的分子...

2021-01-14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7年2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揭開了在炎性疾病發病過程中幹擾腸道細菌平衡背後的分子途徑。

研究者Sebastian Winter教授指出,深入理解這些途徑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開發預防或治療多種疾病的新型策略,比如炎性腸病(IBD)、特定的胃腸道感染以及結直腸癌等。目前在美國有超過100萬人都患有炎性腸病,炎性腸病是一種慢性、長期的腸道炎性疾病,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就解釋了腸道炎性發生期間腸道改變背後存在的關鍵機制,研究者表示,腸道炎症和腸道從細菌中獲取的營養物質的改變直接相關,健康人的腸道中聚集著多種微生物群落,腸道細菌細胞的數量大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在一個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機體的微生物群落都會幫助促進消化,保護機體免於感染或者調節機體健康免疫系統的發育。

在炎性腸病、胃腸道感染以及癌症發過程中會伴隨腸道炎性的發作,同時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組分也會被完全乾擾,有益細菌的數量會開始慢慢減少,有些甚至會變成有害細菌,因此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被認為會加速腸道炎性的過程。健康的腸道通常是缺乏氧氣的,而有益細菌也會非常適應這些低氧的環境,並且通過發酵來破碎食物中的纖維,而有害細菌,比如大腸桿菌,並不會像有益細菌那樣,其往往會在高水平氧氣的環境中「茁壯生長」。

研究者Winter解釋道,炎性會改變環境,進而就會干擾腸道中棲息的厭氧菌的生長,但大腸桿菌往往偏愛這種環境,其往往會等待一次「偶然事件」發生來開始發起攻勢,比如機體炎症發生等。在炎症發生過程中,氧氣可用性的增加會幫助大腸桿菌在炎性腸道中生存。通過進行呼吸作用,有益細菌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會被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再度循環利用,而大腸桿菌會將這些代謝廢物變廢為寶,並且促進大腸桿菌群體快速生長擴張。

闡明腸道菌群失衡的分子機制或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和診斷策略非常重要,當然研究人員也希望能夠開發出更加有效的策略來治療炎性腸病以及炎性相關的結直腸癌,比如開發一種新型藥物來抑制大腸桿菌的特殊代謝功能。最後研究者Winter說道,如果我們通過有益的共生細菌來幹擾廢棄物的產生,這樣我們就能阻礙有害細菌(比如大腸桿菌)的代謝,進而就會影響有害細菌的生長,從而就能保護整個腸道微生物群落系統的平衡。目前最有效的策略或許就是抑制腸道中共生的大腸桿菌的特殊代謝作用來避免其快速繁殖以及對機體腸道產生副作用。(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原始出處:

Elizabeth R. Hughes, Maria G. Winter, Breck A. Duerkop, et al. Microbial Respiration and Formate Oxidation as Metabolic Signatures of Inflammation-Associated Dysbiosis. Cell Host & Microbe. (2017)

相關焦點

  • Cell:口服母親腸道菌群可恢復剖宮產嬰兒菌群失衡
    丹麥最近一項針對250萬例於1982年至2010年間出生,並長達40年隨訪的研究表明,與通過陰道分娩的嬰兒相比,其患炎症性腸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腹腔疾病和1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對個體的影響之外,這種影響菌群垂直傳播的方式可能具有代際效應(Intergenerational Effect),即如果消除了腸道細菌從母體到子代的傳遞,與宿主共同適應了幾千年的某些互利共生菌是否有可能永久消失【3】。因此,腸道菌群對於嬰兒發育的重要性,使得「早期校正由剖宮產引起的菌群失衡的需求」被提出。
  • Cell新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炎症細胞
    Turnbaugh教授的研究團隊在《Cell》 上發表最新研究強調了這一問題,並指出酮體對我們的腸道菌群具有獨立的作用——可能減輕炎症。之後研究者在兩種不同飲食的最後一周採集受試者的糞便樣品,利用16S-seq分析腸道菌群的組成。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發生重大變化。總體細菌載量沒有差異,但特定物種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雙歧桿菌在生酮飲食條件下降最為明顯。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腸道內致病菌增多,分泌的腸毒素使腸上皮通透性增高;致病菌分泌免疫抑制性蛋白,導致黏膜免疫失調;致病菌直接侵襲、損傷腸上皮細胞;某些過度生長的細菌影響腸上皮細胞的能量代謝,導致上皮細胞損傷,誘發腸道炎症的發生[2]。
  • 腸道菌群參與狼瘡發生發展環節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教授張烜團隊在美國風溼病學會官方雜誌《關節炎與風溼病》發表封面論文提出,與正常人相比,未經治療的系統性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狼瘡)患者的腸道菌群具有促炎和致自身免疫的特徵性改變,富集的菌種部分來自於口腔,並且兩種細菌多肽可通過分子模擬機制觸發自身免疫應答,可能與狼瘡發病相關。 「這表明狼瘡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與患者免疫異常密切相關。
  • Cell:揭示腸道肌層巨噬細胞限制腸道感染誘導的神經元死亡機制
    2020年1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有時,腸道感染的結束僅僅是更多痛苦的開始。比如,在那些患有旅行性腹瀉(traveler's diarrhea)的人中,少數不幸的人會患上一種稱為腸易激症候群(IBS)的腸道慢性炎症。科學家們不確定這種疾病如何發生,但是有些人認為腸道感染可能會通過損害腸道神經系統來導致腸易激症候群。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Cell Host & Microbe解讀!新發現!每個人的腸道中或許都擁有特殊的...
    研究人員對西方健康人群腸道中的病毒分析後發現,兒童和老年人群之間病毒類型多樣性的低谷和高峰反映了細菌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變化情況,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其開發的腸道病毒組資料庫識別出了存在於人類腸道中的33,242種獨特的病毒群,這或許並不值得驚慌,因為大多數病毒並不會導致疾病發生。
  • 腸道菌群失衡的人,身體一般有4個異常,一個不佔,恭喜腸道不錯
    人體的腸道中有一部分菌群,這些菌群負責的食物的分解以及對進入人體的細菌進行消滅,然後將它們隨著糞便排出,在人體的腸道中,大概寄生著有十萬億個細菌,它們對人體的消化以及免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腸道菌群失衡人體就會出現很多的異常症狀,導致身體出現多種疾病。身體出現哪些症狀說明腸道的菌群失衡了?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新生兒腸道細菌種類數量少,青少年比成年人含更多的雙歧桿菌與梭狀芽胞桿菌,但腸道微生物群在成年期中變得更穩定[10]。腸道菌群變化終期是在老年階段,擬桿菌跟厚壁菌門比率也發生改變 。60歲以上人群雙歧桿菌顯著減少。老年群體 (> 65歲)相 比年輕人,糞便中有較多的擬桿菌和梭狀芽胞桿菌組。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除了對病原體的易感性,還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也與腸道菌群失衡,有益菌的減少有著密切的關係! 01消化系統 腹瀉 我們體內菌群失衡的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抗生素相關的腹瀉。首先,我們腸道生態系統被抗生素所破壞,因為腸道失去了很多健康消化所需的有益菌及對抗致病細菌的強大對手。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隨後,在腸道菌群變化期間,微生物物種的增加和減少連續地發生,其中在人類中,這一變化持續大約18個月的時間[3]。生命早期的營養狀況和免疫系統發育都會影響腸道定植,這將對隨後的生長和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可悲的是,全球有1500多萬5歲以下的兒童遭受營養不良和嚴重消瘦。
  • iBonsir益邦臣: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的4個原因你中招了嗎?
    腸道菌群是人體正常的微生物,他們可以合成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的維生素,這些營養物質對人類的健康是有益的,腸道菌群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組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但是,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就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 感染可通過訓練腸道菌群來提高宿主對於病原體的抵抗力
    感染可通過訓練腸道菌群來提高宿主對於病原體的抵抗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8 12:32:51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Yasmine BelkaidApollo Stacy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感染可通過訓練腸道菌群來提高宿主對於病原體的抵抗力
  • 肺部和腸道菌群在哮喘發病中的作用
    肺部和腸道菌群在哮喘發病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2:40:39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B.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腸道菌群失調可增加中風風險,影響中風結果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和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中風的發生以及中風的結果中發揮重要作用。 腸道菌群如何增加中風風險? 氧化三甲胺是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物之一,也是研究得最透徹的腸道菌群與中風風險之間的聯繫之一。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活性維生素D代謝產物 多項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會改變腸道維生素D的代謝,而益生菌補充劑會影響循環中的維生素D水平。維生素D缺乏會降低防禦素的生成,防禦素是一種對於維持健康腸道菌群非常重要的抗菌分子。正如研究人員期待的那樣,口服合成防禦素分子能夠恢復腸道菌群平衡,降低血糖水平,並改善脂肪肝症狀。
  • 經常出現這七種情況,說明是你的腸道菌群失調了!
    當腸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時,腸道內的有害菌佔上風,在腸道內大肆破壞,趁機繁殖釋放毒素,如果不注意就會損傷腸道黏膜層導致發炎。這時食物或糞便經過,摩擦炎症面,就會產生疼痛感,加上有害菌和毒素對炎症面的侵害,腹痛感會更加明顯。
  • 《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機體腸道內共生的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統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基因組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腸道菌群與機體處於互利共生的狀態,腸道菌群可通過調節腸道局部免疫維持機體的免疫平衡,它還參與機體的免疫微環境的塑造。可以說,腸道菌群也是人體的一大器官。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UC在中國IBD患者中最常見,其發病機制被認為是在遺傳易感者中,異常環境因素驅動導致的黏膜免疫應答紊亂和黏膜屏障功能異常。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