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嗎?

2020-12-17 天師奇譚

王陽明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立德立功立言,全做到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開創心學,成為聖人。可以說是明朝第一人毫不為過。後世曾國藩,雖然也立德立功立言,被稱為中興名臣。可是沒有開創哲學流派,比王陽明就差了一大截。尤其是殺戮過多,留下曾剃頭的惡名。

王陽明龍場悟道,發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一生經歷豐富多彩。留下的哲學公案也挺多,比如心外無物,就頗受後人的誤解。尤其是後人出於意識形態故意曲解「心外無物」之物為物質之物,給人一種荒誕的感覺。其實只要看過王陽明傳習錄,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之物並非物質之物而是腦中的意識、想法和意念等。這樣是不是覺得心外無物就沒有那麼荒誕了。

當然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學不單是哲學,同時還是犀利的處世與解決問題的思想倚天劍,極為實用,猶如武俠小說中極高明的內功心法,王陽明靠著知行合一天下無敵,縱橫多個領域無敵手。後世心學傳人學得個皮毛,也足以立身處世不再迷茫。心學之道可謂至大至廣,簡單易行。

那麼什麼是致良知之學?說的粗淺一點,就是直覺,西方人說得gut feeling。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種體驗,我們被人套路了,雖然腦子還沒反應過來,但是胃口哪裡會有點難受的感覺。這就是gut feeling。

良知就如孔子的仁,孟子的惻隱之心,所有人的都有。看到孺子爬到井邊,就算是喪盡天良的人,第一反應也不會是幸災樂禍。

王陽明為了證明良知人人皆有,有一次在審問一個無惡不作的大盜的時候,就故意做了一個測試。在公堂之上,王陽明讓大盜把上衣脫了,大盜毫不在乎的就脫了,接著王陽明又讓大盜把褲子脫了,大盜竟然面紅耳赤的羞赧起來,死活不脫。王陽明由此說,你死都不怕,還怕脫褲子?嘆到,良知人人皆有,哪怕是無惡不作的大盜也是有良知的。

在這裡良知近乎一種人類的本質。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涉獵佛道兩家之學,經常去寺院和老和尚談禪論道,就算他去世之後,也有人攻擊心學是枯禪。從很多方面來講,心學和禪修頗有類似之處,也難怪容易有此誤會。

王陽明為了證明良知人人皆有,曾經成功地把一個修行的高僧說的還俗了。一個悟道的哲學家對付一個修行的僧人,簡直就是降維打擊。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倒是很簡單,王陽明問高僧是否還有家人?高僧答曰 老母尚在。王陽明問 是否想媽媽? 高僧沉默良久,眼中流下兩行淚,說怎麼能不想啊。第二天就還俗回家侍奉老母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故事。當然這是王陽明的得意之作,怎能不藉機發揮呢?人的天性不是佛道二宗通過寂滅修行就能消滅的,對待天性不是要壓制消滅而是要致良知,如果想媽媽就去孝順父母,而不是出家為僧消滅這種人類基本的情感。同理,如果喜歡美女就找個心愛的結婚,琴瑟和諧。既不用放縱慾望,也不必出家禁慾。這才是儒家的所想的正道。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就算在500年後的今天也仍然閃爍著太陽般的光芒,認真體會學習應用自會體會到心學的威力。

最後再說一點,如果宇宙中沒有高級的智慧生命,那麼這個宇宙還存在嗎?你可能不假思索的說當然存在啊。能這麼想,是因為有高級的智慧能夠這麼想。

如果沒有智慧生命,在我們意識中存在的這個宇宙,是不存在的。

這也是心外無物的一種解釋,見仁見智吧。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現代唯物主義論來看,陽明心學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還是主觀唯心主義。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西方黑格爾說的「存在即合理」,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都是經典的唯心主義名言。
  •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類型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B.客觀唯心主義C.主觀唯心主義D.機械唯物主義一、知識講解(一)主觀唯心主義:指把人的主觀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認為人或者人的意識創造了萬物。如我們的感覺、經驗、意識、觀念、意志或者我等,是世界中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主觀唯心主義過分誇大人意識的作用,強調人的作用。
  • 大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
    在日常對話中,如果說誰是唯心主義,暗含了「呆子」的含義,潛臺詞是你怎麼會這麼想。拜高中學習所賜,很多人認為唯心主義是荒謬的,不合道理的。因為唯心主義認為先有觀念後有物質,甚至精神能支配物質,這明顯是屁話,誰都知道先有物質,物質運動不以精神為轉移。
  •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什麼呢?
    唯心主義: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物質世界是意識、精神的產物,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把客觀世界看成是主觀意識的體現或產物的叫主觀唯心主義,把客觀世界看成是客觀精神的體現或產物的叫客觀唯心主義。簡單來說是哲學兩大派別之一,同時也分成主觀,客觀兩大唯心主義。
  • 王陽明:心學精華之「心外無物」,原來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心學精華之「心外無物」,原來是這個意思01心外無物王陽明和朋友去遊玩,兩人來到一座山前,只見山上鮮花盛開,嬌豔奪目。朋友就對王陽明說,你不是說「心外無物」嗎?02一物一太極我們說世界如何如何,其實都是針對我們的主觀世界而言。而客觀世界,是道,是無極,是無始無終,無色無限,無邊無際的,所謂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主觀世界,所謂的物質,都是因為心的定義才具有意義。
  • 「心學」流派,陸九淵「心即理」的主觀唯心主義概述
    這種分歧,只是唯心主義內部的學派之爭。從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這一點來看,兩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他的哲學稱為「心學」,就是把「心」作為世界的本體。他說:「四方上下日宇,往古來今日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雜說》)宇是指空間,宙是指時間,宇宙是包括時間、空間,即包括整個世界。本來,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但陸九淵卻認為是人心的體現,那就成為先驗的形式了。所以他說,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這是赤裸裸的主觀唯心論。
  • 2021山東事業單位政治知識:唯心主義的兩種形式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是在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本體上,認為精神(意識)是世界的第一性質,物質是世界的第二性質。唯心主義首先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那麼人們根據對精神(意識)認識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兩種形式,分別為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 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從哲學角度看,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二者都帶有一定的唯心。為了更好地認識心學,了解陸王為心學做出的貢獻,今天為大家分享一篇。如有不足或不對之處,望指正。3,核心思想:心本體陸王心學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心主宰一切,所謂的萬物之靈,就是人的心靈。所謂的存天理,即心明之理。事君,事人,事友,只在此心,心即萬物之理。吾心即宇宙。心靈是最高級的認知層次,最普遍的道德準則。
  • 唯心主義不能被當作迷信
    唯心主義是從人的意識的角度思考世界如果沒有人的意識比如一塊石頭客觀世界對於它並沒有意義也就是沒有主觀意識就無所謂客觀世界具體到個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世界也是主觀的人死如燈滅一個人死後意識停止了唯心主義是一種認識論英文Idealism作為對比唯物主義的英文是Materialism似乎翻譯成「理念主義」和「物質主義」不容易產生誤解日本人的翻譯看起來高大上但不夠明晰。
  • 老子和莊子的「道」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也有人認為,老莊說的「道」是唯心主義。因為「道」看不見、摸不著,是思維超驗的對象,是萬事萬物的總綱領,所以「道」是唯心主義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沒有形狀,沒有具體性質,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
  • 淵回哲學:唯心主義者客觀地看待事物,就是唯物主義者了嗎?
    回哲學:唯心主義者客觀地看待事物,就是唯物主義者了嗎?分別唯心與唯物關鍵是對世界本源的認識!唯心主義者可能客觀的去判斷問題,唯物主義者也可能主觀的區域判斷問題。唯物主義者同樣可能唯心主義的錯誤,唯心主義者同樣可以站在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判斷分析事物。這並不是一定的!關鍵在於,分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並不在於看問題的立場,而是在於人們對世界本源的認知。一個唯心主義者可以站在客觀的立場,甚至是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分別判斷一件事物。
  • 「心外無物」:是花在自開自落,還是我心與花同開同落
    「心外無物」,就是人文的精神世界構建在我的心中。從其「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樣一個精神體驗,我們就能感知其以良知之致知建構和體驗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一思想主旨。先生(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唯心主義理學先驅韓愈的客觀唯心主義都提出了什麼觀點?
    引言站在世俗大地主階級立場,用儒家學術形式來反對佛道,政治上主張保守,哲學上主張客觀唯心主義或主觀唯心主義,從而作為開創宋以後理學宗派的先驅的,則有韓愈和李翱的思想。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昌黎人,一說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 如何理解「唯心主義」及其存在的原因
    唯心主義,應該就是其中一個。唯心主義的英文單詞是idealism,又可以稱為「觀念論」。觀念論的叫法,或許可以先為它去除褒貶好壞之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分我們一般認為唯心主義是不好的。但是,真正研究哲學的人,一般很少關注唯心、唯物之分。
  • 唯心主義是對還是錯
    許多書中都指責唯心主義,更有甚者說其絕對錯誤,這就導致一旦提到唯心主義,就會引來一些人的反對,雖然他們並未經過深入思考。但問題是,當某人第一次看到一張桌子時,他心中並沒有任何關於桌子的觀念,那唯心主義所說豈不讓人覺得可笑?這一點難道不就可以證明唯心主義完全是在胡說八道嗎?我認為這並不能證明唯心主義的絕對錯誤,因為在這裡,他們是把唯心主義完全理解為一種極端的唯我論了,即認為我們的認知全都起始於心中的觀念。
  • 陽明心學課:心與心外無物
    ——王陽明「心外無物」是陽明心學的基本觀點,所說的「物」,不是指物體、物質。王陽明把「物」定義為「意之所在」,而「意」為「心之所發」,如我的心有孝敬父母的念頭,那麼孝敬父母就是一物;我心有侍奉君主的念頭,那麼侍奉君主就是一物。王陽明所講的物是帶有道德性的,也即是說,在人心之外,沒有道德之事。也就是說,修心即道德涵養的根本。
  • 學習恩格斯,徹底批判唯心主義的「權力真理觀」
    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夠把唯物主義世界觀自覺轉化為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研究社會社會生活,尤其研究英國的歷史、經濟、政治、特別是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工作、鬥爭。  一、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反映論自覺應用到研究社會歷史問題  恩格斯同馬克思一樣,其哲學思想也經歷了一個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
  • 柏拉圖《斐德羅篇》:「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您的看法與之相反,那麼您就是一名「唯名論」者。說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關鍵在於判斷:物質與意識誰排在第一位。簡單來說就是:認為物質優先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就是「唯心主義」。再進一步說:「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是真實的存在,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出來的東西;「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是本體,意識才是真實的存在,物質是從意識中產生的。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唯物主義」的教育下長大的,會覺得「唯心主義」很荒誕,但西方與我們剛好相反,所以彼此都很難真正理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