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立德立功立言,全做到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開創心學,成為聖人。可以說是明朝第一人毫不為過。後世曾國藩,雖然也立德立功立言,被稱為中興名臣。可是沒有開創哲學流派,比王陽明就差了一大截。尤其是殺戮過多,留下曾剃頭的惡名。
王陽明龍場悟道,發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一生經歷豐富多彩。留下的哲學公案也挺多,比如心外無物,就頗受後人的誤解。尤其是後人出於意識形態故意曲解「心外無物」之物為物質之物,給人一種荒誕的感覺。其實只要看過王陽明傳習錄,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之物並非物質之物而是腦中的意識、想法和意念等。這樣是不是覺得心外無物就沒有那麼荒誕了。
當然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學不單是哲學,同時還是犀利的處世與解決問題的思想倚天劍,極為實用,猶如武俠小說中極高明的內功心法,王陽明靠著知行合一天下無敵,縱橫多個領域無敵手。後世心學傳人學得個皮毛,也足以立身處世不再迷茫。心學之道可謂至大至廣,簡單易行。
那麼什麼是致良知之學?說的粗淺一點,就是直覺,西方人說得gut feeling。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種體驗,我們被人套路了,雖然腦子還沒反應過來,但是胃口哪裡會有點難受的感覺。這就是gut feeling。
良知就如孔子的仁,孟子的惻隱之心,所有人的都有。看到孺子爬到井邊,就算是喪盡天良的人,第一反應也不會是幸災樂禍。
王陽明為了證明良知人人皆有,有一次在審問一個無惡不作的大盜的時候,就故意做了一個測試。在公堂之上,王陽明讓大盜把上衣脫了,大盜毫不在乎的就脫了,接著王陽明又讓大盜把褲子脫了,大盜竟然面紅耳赤的羞赧起來,死活不脫。王陽明由此說,你死都不怕,還怕脫褲子?嘆到,良知人人皆有,哪怕是無惡不作的大盜也是有良知的。
在這裡良知近乎一種人類的本質。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涉獵佛道兩家之學,經常去寺院和老和尚談禪論道,就算他去世之後,也有人攻擊心學是枯禪。從很多方面來講,心學和禪修頗有類似之處,也難怪容易有此誤會。
王陽明為了證明良知人人皆有,曾經成功地把一個修行的高僧說的還俗了。一個悟道的哲學家對付一個修行的僧人,簡直就是降維打擊。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倒是很簡單,王陽明問高僧是否還有家人?高僧答曰 老母尚在。王陽明問 是否想媽媽? 高僧沉默良久,眼中流下兩行淚,說怎麼能不想啊。第二天就還俗回家侍奉老母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故事。當然這是王陽明的得意之作,怎能不藉機發揮呢?人的天性不是佛道二宗通過寂滅修行就能消滅的,對待天性不是要壓制消滅而是要致良知,如果想媽媽就去孝順父母,而不是出家為僧消滅這種人類基本的情感。同理,如果喜歡美女就找個心愛的結婚,琴瑟和諧。既不用放縱慾望,也不必出家禁慾。這才是儒家的所想的正道。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就算在500年後的今天也仍然閃爍著太陽般的光芒,認真體會學習應用自會體會到心學的威力。
最後再說一點,如果宇宙中沒有高級的智慧生命,那麼這個宇宙還存在嗎?你可能不假思索的說當然存在啊。能這麼想,是因為有高級的智慧能夠這麼想。
如果沒有智慧生命,在我們意識中存在的這個宇宙,是不存在的。
這也是心外無物的一種解釋,見仁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