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和推理做預測——中美競爭的本質和結果

2020-12-12 鐮刀or韭菜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分析問題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毛主席還教導我們說:分析問題要抓主要矛盾。

馬克思教導我們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分析目前的中美競爭的本質,就用到偉人們的思想和方法。

目前的現象就是中美開始全方位的競爭,GDP、經濟、金融、貿易、科技、人才、軍事、外貿、對外關係等等方面。

這形形色色的競爭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有人說核心是科技競爭,有人說是人們生活水平的競爭,有人說是國運的競爭,還有人說是老大之爭,文化競爭。但這些都沒有抓住競爭的本質,那競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在我看來還得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說起——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中美競爭的本質說到底是兩種不同的生產關係或者叫體制和制度的競爭,誰的生產關係的更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誰的體制和制度就更有優越性,長期發展後誰的生產力更強大,在這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當差距拉足夠大,劣勢乙方最終被迫接受優勝一方的體制和制度,最終劣勢的體制和制度被淘汰。

這時可能就會有人說了,我們這些年發展這麼迅速,從非常落後到馬上就要追平美國了,體制當然具有更大的優越性。作為一個愛國者,我當然願意同意你的說法,但我們還要從事物本身做進一步的理性分析,才能得出更客觀的結果。

對比中美兩國的體制。

我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特點是以公有制為主體或者為根本,多種所有制並存。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特點是以私有制為根本制度,目前已經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發展要經歷五個階段,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又分為三個階段:商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又分為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美國正在由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而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正是我國目前所處的階段。

那我們的體制到底有何優勢呢?

1、資源調配。我們的制度可以站在最高層面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資源調配,以達到對整個社會最好的效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觀點不光我們認可,美國也同意。我國近些年的科技突飛猛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裡所講的集中力量指的是國家層面調動全體要素,包括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所有要素,這種做法目前只有在中國行得通,這種做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美國很難做到。

要致富先修路。在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高速公路和高鐵建成投入使用。而在美國卻很少聽到這方面的消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土地私有,想徵用土地很困難,還不如搞航空業來的簡單,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縣城都有機場,而更高效、環保、節能的高鐵卻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改革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搞改革雖然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撓,但大部分情況只是協調各個公共部門間的利益關係即可,而不同的公共部門本質上是一家,所以阻力自然要小很多。而美國的情況相反,目前已經階級固化、利益集團固化,想打破僵局幾乎不可能。就拿軍費來說,都知道龐大的軍費對美國經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幾屆總統想縮減軍費開支,但最後都不了了之,軍火集團的勢力太強大了,他們已經主導了國家政策,自身收益,但代價是美國經濟。

就拿美國為例,美國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總統想調動大量資源和生產要素,首先得徵得私人部門的同意,而私人部門是根據私有利益得失判斷進而採取進一步行動的,如果這項活動對自己不利,那他就會拒絕,哪怕這件事對整個社會非常有利,比如美國總統想大幅縮減軍費,但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樣在美國向搞改革,觸動了私人利益,比登天還難,在我國相對會容易多了。你會說美國是通過市場機制來調配資源的,那研究原子彈、登月、核聚變、晶片等,長期都沒有經濟效益,市場機制就無法能解決。市場能做的事我們和美國一樣交給市場,但市場解決不了的我們就有優勢了。

當然能利用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我國也交給市場去解決(以上主要是市場不靈的領域),這一點我們雖然相比美國還有差距,但我們相關的制度也在快速完善。

2、社會發展目標。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福祉,而不是為了少數資本家的利益,當大多數人利益與少數人利益矛盾時,我們保護的是多數人的利益。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資產階級的利益,而資產階級利益很多時候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目標是相矛盾的,換句話就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資產階級就必須作出讓利,但這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在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美國,比登天還難。所以資本主義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最終爆發,從而推動社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舉個例子:在發達的美國,有錢人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無家可歸的窮人卻高達55萬人,更氣人的是,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在美國政府的計劃當中。

3、帝國主義行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社會主義國家對外的政策是和平共處、互利共贏。而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政策的核心是爭取利益,哪怕損害其他國家也在所不惜,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美國在全世界多個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直接或間接挑起戰爭,目的要麼是控制該國石油資源,要麼是驅趕資本回國,要麼是打擊地緣政治對手,核心都是在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損害其他國家利益。而這種做法短期內可能對美國有利,但必將遭到全世界的唾棄而不可持續,最終美國因此遭到反噬(美國合理的利益因此受影響),實質上是透支了未來的發展潛力。

而我國幾十年來從未對外主動發動過一場戰爭,與鄰國有糾紛大都是通過協商解決,幾十年的口碑積累下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一帶一路發展迅速,RCEP順利籤訂。

綜上所述,雖然有以上種種的優勢,但我們也不能想當然認為我們就一定贏得這場競爭,我們內部體制還存在不少的缺點和不足,外部環境還存在諸多不利因素,至少在短期內我們無法真正超越美國(整體生產力水平超越,整體科技水平超越,社會平均福利超越,而不僅僅是GDP超越)。主要有一下幾點。

1、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體現在很多應該由市場決定的事情,行政管理還沒有推出。市場機制不夠靈活(放的不夠開,當然有大局的考慮),對市場的監管太多,自由度不夠。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還有不足,對私有制的保護力度不足。以上導致市場經濟活力沒有被充分釋放,而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推進難度很大,短期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2、高等教育體系落後。教育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我國的基礎教育可以說是全球領先,中小學生的素質很高,但到了高等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抄襲嚴重,科研項目弄虛作假也經常被爆出,應試教育嚴重,對學生創造力的激發和培養不足。這直接影響到我國創新的速度,而創新又是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高等教育改革還沒有被提到應有的高度,進展也不確定。

3、人口問題。我國目前面臨著三大人口問題,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男女比例失調。這勢必造成長遠發展動力不足,甚至埋下了隱患,處理不好後果會很嚴重。

4、美國國內形勢的進一步發展。美國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所以其內部體制也在逐漸演進——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最大的特點是美聯儲對整個國家金融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幹預越來越多,美國精英逐漸形成一個共識——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走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樣其內部的體制也在加速轉變,換句話說,我們的對手為了我們也在變得更加強大。

5、西方發達國家聯合圍堵中國。為了贏得這場競爭,美國聯合了一眾小弟,形成聯盟統一對中國展開了技術、人才、貿易、軍事、金融等方面的圍堵。先不說巴黎統籌委員會和瓦森納協定,限制新技術流向中國。婦孺皆知的例子就是華為事件,聯合所有發達國家禁止向華為提供晶片,禁止華為市場準入,聯合絞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還有就是最近對中國工科學生赴美留學的限制。一般情況下,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是在相互交流中快速發展的,如果我國被排擠在國際科學體系之外,那對我國的高科技發展十分不利。

還是那句話: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相關焦點

  • 尼爾·弗格森:中美科技競爭的本質是企業競爭
    中美在技術領域應該如何競爭?競爭需要「站隊」嗎?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並進行對談,尼爾·弗格森認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優勢各有千秋,但正是競爭促進了雙方的共同發展;陳啟宗進一步指出,不應逼著各方「站隊」,中美應攜手制定國際化標準,聚合共同力量。
  • 尼爾·弗格森:中美競爭類似於蘋果和三星競爭
    中美雙方應從哪些領域入手來展開公平競爭,達到雙贏?「Chimerica」(中美國)能否重現?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英美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史專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上進行對談。
  • 用對線階段數據分析和預測《英雄聯盟》的遊戲結果
    使用來自大約10K遊戲的前10分鐘數據來預測高elo排名遊戲的結果介紹《英雄聯盟》是一款以團隊為基礎的戰略遊戲,兩支擁有五名強大召喚師的隊伍將面在峽谷中進行對決,而團隊的目標是拆掉對方的基地。我的目標是了解兌現階段的表現(前10分鐘)是如何影響最終結果的。我使用Jupyter筆記本和R studio作為代碼編輯器。我使用Pandas、NumPy和Matlibplot包進行了一些數據探索。然後,我實現了9個模型,包括集成模型、疊加模型和其他7個分類器。
  • 馬凱碩:這才是中美對抗的本質原因!
    撰文:清平編輯:終風川普上臺以後,進一步助推中美競爭,將雙方的競爭推向了白熱化階段。這也使得全球視野都聚焦到了中美關係之上。國際上的專家學者圍繞著中美競爭展開了很多討論和爭辯,意見各有不同。近日,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就撰寫了一篇關於中美競爭的文章,他深刻地剖析了中美競爭的本質。中國走向了正確道路近三十年來,中美兩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發展一路順風順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和國力已非同日而語,在國際社會上佔有了重要地位。但是與此同時,美國也發生了巨變,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斷下滑。
  • 面向自然語言和多步推理問題,新型問答數據集HotpotQA面世
    選自GitHub作者:楊植麟、齊鵬、張賽崢機器之心編譯參與:路近日,來自斯坦福、CMU 和蒙特婁大學的三名中國學生推出了新型問答數據集 HotpotQA,該數據集面向自然語言和多步推理問題。又如第二個問題,你可以在網上的某兩篇新聞中搜索到吃雞和農藥各自的活躍用戶數量,兩個數字一比對結果便一目了然。而對於第三個問題,你可以首先在辣條官網上發現辣條的卡路裡說明,然後在健身網站上搜索到成年人在跑步機上揮汗一小時消耗的熱量,最後計算一番便能得出答案。總結下來,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定位多個信息來源並從中找到最相關的部分,並且基於這些信息進行多步推理和理解。
  • 商業和商業競爭的本質是什麼……
    這是財務和數學的視角去看,一般會這麼解讀... 但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一下,我認為的商業和商業競爭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你去百度的話,百度會告訴你商業的本質是交易,我覺得交易的背後還能進一步分析,是什麼促成了交易,是需求產生了交易...
  • 用數據和AI尋找光:BCG的綠巨人——GAMMA到底是做什麼的?
    Q  簡言之,GAMMA到底是做什麼的?  Duranton:過去五年中,我們認為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對企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所以我們決定在BCG內部建立這些能力。我們3年半前開始採取行動,現在團隊已經擴張到700多人,包括數據科學家、數據工程師、軟體開發員。
  • 【見智】美國政府打壓中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本質是中美兩國的國家競爭
    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孫興傑在接受《見智》採訪時認為,川普頒布關於TikTok和WeChat的行政令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中美之間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博弈越來越激烈,蓬佩奧在8月5日重提所謂「清潔網絡計劃」,表示正加緊努力從美國數字網絡中下架「不可信」的中國應用;另一方面是川普對華強硬姿態的一個延伸,大選之前,川普會一直保持對華強硬。
  • 基於空間認知的知識表示和推理探討
    第二代人工智慧在計算機視覺、機器翻譯和自然語言處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端到端特定智能任務的典型模型。 然而,當前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仍然面臨很多問題,距離人們想像當中的「智能體」還有很大差距,還不能實現第一代智能系統框架試圖做的事情,如推理、規劃及其過程的解釋。
  • 「做了」和「做到」的本質區別:用結果說話的人,才是職場贏家
    ……相對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人們似乎更擅長為糟糕的結果找託詞。在他們心中,「做了」就是盡責,而「沒做到」是因為外界因素,與己無關。聚沙成塔的正負效應時時都在應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結果,最終會將人推向職場的下坡路。很多人犯這樣的錯誤,卻從不自知。
  • 關於中美科技競爭的最完整推演
    關於消費者和企業購買決策的變化,儘管我們的市場模型預測,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和伺服器領域的領先品牌在特定地區的單個市場份額將發生重大變化,但所有類別的淨綜合影響對中國設備製造商來說都是小幅增長,因為他們將用中國國內市場的增長來抵消其在海外市場的份額損失。這將使中國設備製造商的半導體需求規模僅增加約1%,而犧牲其他地區的需求,這最終將轉化為美國半導體公司的營收溫和下降。
  • 向松祚:我為什麼對全球經濟和中美關係前景充滿信心?
    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經濟學家們就開始預測未來。當時凱恩斯提出了他的通論,創立了所謂的宏觀經濟學。凱恩斯的弟子和信徒用他所謂的「總需求理論」推測:二戰之後全球要陷入比30年代大蕭條還要嚴重的蕭條。
  • 如何用EXCEL線性回歸分析法快速做數據分析預測
    回歸分析法,即二元一次線性回歸分析預測法先以一個小故事開始本文的介紹。十三多年前,筆者就職於深圳F集團時,曾就做年度庫存預測報告,與筆者新入職一臺籍高管Edwin分別按不同的方法模擬預測下一個年度公司總存貨庫存。
  • 我用Excel發現了數據分析的本質:回歸分析
    最近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感覺數據分析越學越亂,經常是學了一大堆名詞,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卻更多是直接套用模型,很難將這些理論聯繫起來。這其實就回歸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數據分析的本質是什麼?事物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一切外在的方法都是為了事物本質而服務的,數據分析自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數據分析的本質。
  • MIT、DeepMind發布CLEVRER數據集,推動視頻理解的因果邏輯推理
    在這篇 ICLR 2020 論文中,麻省理工、DeepMind 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種針對時間和因果推理問題的數據集,包含 20,000 個關於碰撞物體的合成視頻以及 300,000 多個問題和答案,從互補的角度研究了視頻中的時間和因果推理問題。
  • 知識圖譜推理框架:基於向量空間的推理和數值邏輯推理
    ,與之前的 Neural-LP(Neural Logic Programming)類似的推理框架不同,這一推理框架將問題和實體都表示成低維向量,隨後通過向量計算實體與問題的相似度,從而選取相似度較高的實體作為問題的答案實體。
  • 朱鋒:國際秩序與中美戰略競爭
    中美戰略競爭會影響權力、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調整變化,其走勢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國際秩序的穩定和變革,但未來國際秩序的變革並非只取決於中美,世界主要國家間的互動關係和戰略選擇將決定性地影響中美戰略競爭的走勢和未來國際秩序的演變進程。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其實力地位已經開始明顯拉開了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 歐美確診人數預測模型,和未來20天預測結果
    此視頻形象地介紹了新冠狀病毒(Convid-19)指數級增長趨勢,和指數級增長的原理。    我在今天看到視頻前,從上周一開始,也是用了類似的方法,自己大概湊了一個數,就是每7天X4這樣的增長速率,來做推算。結果在過去的1周,實際確診人數的數量還一直超過我的預測值。
  • 梁建章:中美競爭關鍵在人口(鈦媒體演講視頻全文)
    趙何娟向他發問,「做紅人直播與曾經企業家的形象反差巨大,支持你內心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梁建章的回答是「新鮮感和動力」,「我有義務去發掘出中國更好玩的目的地。」 梁建章說。梁建章的另一個身份——人口學家,讓他在對科技創新、大國競爭問題上的趨勢洞察更為深刻。今年,梁建章與經濟學家李鐵圍繞「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到底在不在」發起了隔空論戰,引發關注。
  • ACL2020 | FastBERT:放飛BERT的推理速度
    FastBERT的創新點很容易理解,就是在每層Transformer後都去預測樣本標籤,如果某樣本預測結果的置信度很高,就不用繼續計算了。論文把這個邏輯稱為樣本自適應機制(Sample-wise adaptive mechanism),就是自適應調整每個樣本的計算量,容易的樣本通過一兩層就可以預測出來,較難的樣本則需要走完全程。那麼問題來了,用什麼去預測中間層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