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弗格森:中美競爭類似於蘋果和三星競爭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中美雙方應從哪些領域入手來展開公平競爭,達到雙贏?「Chimerica」(中美國)能否重現?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英美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史專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上進行對談。

尼爾·弗格森先生認為,應從改變輿論環境開始改善中美關係,但競爭的本質不變,重要的是達到「Coopetition」即競爭合作。

陳啟宗先生指出,國際上,美國的絕對權力易帶來絕對腐敗,需要有國家與之平衡,同時中美也要在反恐、環境等議題展開共同合作,雙方在輿論場都需要降溫。

以下為論壇實錄:

於盈:所以輿論環境和中美關係之間是一個雞和蛋的問題對不對?那我們應該從何起步呢?

尼爾·弗格森:我覺得從環境上開始比較容易一點,因為顯然拜登政府會有一種新思路,讓美國重回《巴黎協定》,這裡雙方肯定是有共同點的。習近平主席最近說中國將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顯然是一個好的起點,所以在環境上是一個好的合作起點。

讓我有點意外的是拜登政府沒有問中國將來如何實現碳中和,因為現在還在大力建設煤電設施,所以從具體來說這個問題就會比較複雜。但是我覺得環境問題是有大家溝通的空間,也有一些其它的問題,比方說共和黨愛說的香港的國安法、新疆的問題、臺灣的地位,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這些問題上其實是一致的,現在換了民主黨政府執政,掌握白宮也不見得會有什麼很大的變化。

可能你會驚訝於在這些問題上政策的延續性。所以我們說雙方關係的解凍,我們的關係可以改善,但並不意味著雙方之間的根本競爭甚至對立,尤其是在科技方面就會就此結束了,因為中美是在各個領域都在競爭,不管是人工智慧、計算機還是新冠疫苗、數字貨幣等等,所以在各個領域都在競爭,意味著兩個超級大國很難作為兩個體量相近的經濟體能夠和諧地合作。以前中國經濟體量還比較小,美國更加有信心,現在不一樣了。

於盈:但是競爭和遏制不是一回事對不對?如何才能既合作又競爭?包括在環境、氣候和抵抗新冠疫情,雙方應該如何開展合作呢?

陳啟宗: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夢想,就是雙方有共同的敵人的時候,比如恐怖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共同的敵人,一旦科技落入壞人之手就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美中都不希望恐怖主義壯大,所以要共同來抵抗、打擊恐怖主義,科技也是很重要的。現在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環境是一方面,環境是我們共同關注的領域,拜登和中國在這方面是一致的,希望也有其它領域是能夠有合作機會的。

於盈:Niall,你覺得雙方能夠進行公平的競爭,而不是遏制嗎?

尼爾·弗格森:我覺得拜登不會用遏制這個說法,如果看一看拜登的亞洲顧問這幾年是怎麼說的,他們不想重回冷戰。我們這幾年看到的無所不用其極的對抗是帶來熱戰的風險,都不要說冷戰了。如果說你跟外交政策領域的人多交流,他們有一個詞叫做「Coopetition」就是競爭合作,比如埃裡克施米特這些矽谷的人都在用這個說法,就像蘋果和三星之間的關係,或者是其他兩家大的科技公司之間的關係,所以大家都希望兩國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華爾街,雖然過去幾年看來好像隨時都要展開第二次冷戰,華爾街卻越來越深入地參與中國的經濟,現在中國也允許他們更深入地參與中國的金融領域。所以我覺得雙方現在是在有些領域非常公開地競爭,其他的領域他們是在合作。2020年當中可以看到科學家們都在新冠疫苗開展合作,這一年裡看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病毒的基因排序也是中國做的。我贊成合作,也贊成競爭,但我覺得拜登政府不會用遏制這個說法,所以我不是特別悲觀的,我覺得我們未來有可走的路,但不是很容易就會實現雙贏,不見得能夠回到二十世紀頭幾年兩國家之間是非常緊密。當時我想出了Chimerica這個組合詞,但現在已經不存在Chimerica。

於盈:陳總,您覺得Chimerica已經終結了嗎?

陳啟宗:我覺得我這輩子不會看到了,過去三四十年來大家都在努力讓中美關係變得更好,現在我們很失望。不管未來是合作還是競爭,我覺得美國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啟發。其實美國需要在世界上有一個與它平衡的關係,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我們常常說在一個國家當中是這樣,但實際上自從蘇聯倒掉之後,我覺得世界上的權力也絕對地集中了。我記得美國有研究說1991年之前的一百年裡面,每年美國參與1.1起世界衝突,但是這幾年每年有六起以上,也就是說多了五倍,所以美國需要自我教育,能夠開放自己的思維,認識到剛才我們說的競爭和合作是對他們有好處的。川普離開白宮之後或許讓我們有一個機會能夠重新深入思考兩國關係,而不僅是經貿這樣的具體問題。

於盈:剛才你也說到了很高興看到美中在分享科研的成果,陳總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分享創新解決目前的問題?

陳啟宗:我想說一句和剛才Niall相反的說法,Niall可以儘管糾正我。據我所知,美中剛開始的時候是合作,結果政治就搞進來了,然後美國把這個病毒叫做「武漢病毒」,還說是在武漢故意製造的,這種謊言是像班農這樣的人說出來的,這是嚴重地影響了公眾的觀感。比方說1月份的基因排序和全世界分享是做得很快的,然後政治就成了一個絆腳石,公眾的意見也轉向了,很多好的工作都付之東流了,希望以後我們能夠減少這樣的言論。

尼爾·弗格森:我覺得一個巴掌打不響,我覺得中國外交部也用了一些很火上澆油的說法。美國有福克斯新聞臺。雖然我們之前看到了美國保守的媒體有很多很負面的言論,我覺得接下來我們有改變的機遇,我覺得雙方都要調整、改變一下他們的語調。

陳啟宗:我覺得您說的沒錯,雙方都要進行調整,但是畢竟在川普之前中國是沒有這些激烈言論的,一旦川普採用了這種言論之後,中國就不得不對川普的言行進行回應。現在川普離開白宮之後,希望雙方都能夠調整他們的言論,都能夠降低熱度。我們希望分享科技的話,這一點非常重要。

相關焦點

  • 尼爾·弗格森:中美科技競爭的本質是企業競爭
    中美在技術領域應該如何競爭?競爭需要「站隊」嗎?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並進行對談,尼爾·弗格森認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優勢各有千秋,但正是競爭促進了雙方的共同發展;陳啟宗進一步指出,不應逼著各方「站隊」,中美應攜手制定國際化標準,聚合共同力量。
  •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尼爾·弗格森回應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中美究竟可以怎樣聯手,共同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挑戰?我們的生活乃至各種產業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和中國美國商會總裁畢艾倫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並進行對談。
  • 「臺積電在中美競爭中選邊」是假議題
    政壇因而有臺積電已加入晶片製造的「美國隊」,在中美科技競爭中倒向美國的說法。    但市場的看法並非如此。臺積電是股東來自全世界的國際企業,追求永續經營並負特定的社會責任。這社會責任是響應整體的人類安全需求,而不是特定國家的國家安全。經營團隊是向股東負責,而不是美國政府。
  • 尼爾·弗格森: 美國正步入中國設計的「黑暗森林」?
    CSSCI《文化縱橫》365天暢讀電子刊優惠上市✪ 尼爾·弗格森(NiallFerguson)/ 文✪聽貳拾肆橋 / 譯【導讀】越來越多的戰略家開始討論中美脫鉤尼爾·弗格森是美國重要學者,其對華態度體現了美國戰略界的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聲音,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美國和中國正步入「黑暗森林」(America and China Are Entering the Dark Forest)「我們正處在一場冷戰的前沿地帶。」
  • 蘋果可能在2022年採用三星和LG製造的潛望鏡式長焦鏡頭
    【TechWeb】12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份最新報告稱,蘋果供應商LG可能會使用三星電機公司(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的部件,生產一款潛望鏡式(或叫摺疊式)長焦攝像頭,蘋果公司將於2022年在iPhone上使用。
  • 朱鋒:國際秩序與中美戰略競爭
    中國即便對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和在亞太地區的霸權主義軍事及安全行動採取鬥爭的回應方式,也並不意味著兩國無法合作、或中美關係已進入國際秩序變革的主導權之爭。中美戰略競爭的同時,經貿往來和必要的合作仍會發展。
  • 保銀投資:中美走向良性競爭?
    這份報告提出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而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這一定位符合拜登在總統選舉中提出來的觀點。報告認為中國在未來的15到20年裡很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並且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實力足以和美國分庭抗禮。美國不應該去試圖遏制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而是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和中國競爭。
  • 中美良性競爭為何比較難
    中國期待的是,在穩定中美關係大局的前提下,雙方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之所以說「有限」,是因為這種局面的形成,有相當難度。主要原因在美國,一方面是因為理念,另一方面是因為策略。美國對華戰略轉向,是川普執政四年最顯性的外交遺產。拜登入主白宮,中美戰略競爭的態勢,不會根本改變。
  • 陸克文:中美應建「有管控戰略競爭」
    大學畢業後,他於1980年赴臺北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1981年大學畢業後,陸克文作為公務員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門負責分析中國的政治及經濟形勢。陸克文是專家型政治家,他曾兩度出任澳大利亞總理,還出任過澳外交部長,期間多次訪華,為促進中澳友誼做出過貢獻。
  • 【權威解讀】張蘊嶺:對中美戰略競爭的五點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張蘊嶺提交了書面發言,從五個方面分享了關於中美戰略競爭的看法,包括中美戰略競爭的特點和主要體現,以及中美間存在的溝通、對話、協商與合作空間。發言內容整理如下。
  • 吳日強:中美戰略武器技術競爭前瞻
    那麼,長遠來看,中美兩國在戰略武器領域技術競爭的前景如何?中美戰略穩定性將持續增強還是被削弱?中美戰略武器領域技術競爭是否會引發軍備競賽?在本文中,筆者將逐一分析中美在四個與戰略穩定性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態勢與前景。一、固定陣地偵察持續進行隱蔽和偽裝,防止被敵國探測,對飛彈陣地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
  • 俄專家:新冠疫情影響中美競爭格局
    原標題:俄專家:新冠疫情影響中美競爭格局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學術負責人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1日在《俄羅斯報》網站發表文章稱,新冠疫情將影響中美兩國競爭格局。西方有關民主和專制的二分法討論毫無意義,現在這已顯而易見,今後將更加明顯。社會和國家機制的有效性與諸多因素有關,政治制度在其中顯然不佔主要地位。在國際大政治中,中美對抗走向前臺。如今質變正在發生。二十國集團(G20)特別峰會表明,今後對於全球問題的解決方案要在國際合作之下進行理解。
  • 用數據和推理做預測——中美競爭的本質和結果
    分析目前的中美競爭的本質,就用到偉人們的思想和方法。目前的現象就是中美開始全方位的競爭,GDP、經濟、金融、貿易、科技、人才、軍事、外貿、對外關係等等方面。這形形色色的競爭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有人說核心是科技競爭,有人說是人們生活水平的競爭,有人說是國運的競爭,還有人說是老大之爭,文化競爭。但這些都沒有抓住競爭的本質,那競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還得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說起——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 中美科技競爭的歷史邏輯與未來展望
    百年未遇之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疊加和激蕩,加劇了國際秩序演變中的固有矛盾,不但對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能力構成挑戰,也使大國之間互動和聯動更為複雜。影響戰略家們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美在科技領域的戰略性競爭,這一競爭對中美關係和國際體系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難以估量。如何認識中美科技競爭,是中國是否贏得這場戰略博弈的重中之重。
  • 牛軍評《贏得第三世界》:在「世界南方」的中美競爭
    《贏得第三世界》通過對中美在第三世界的競爭及其影響冷戰進程的敘述,告訴讀者除美蘇之爭之外,中美兩個巨型國家也在第三世界展開了持續不斷和有時十分激烈的競爭,它們爭鬥對冷戰向第三世界蔓延、對一些亞非國家國家的命運、以及反之,對加劇中美對抗的烈度和複雜性的影響等等,也同樣是很深刻的。這本書的一個突出貢獻,是為已經被描繪的色彩異常豐富的全球冷戰歷史圖畫,補充了一抹新的色彩。
  • 三星、高通成為競爭對手?AMD從中得利,晶片市場競爭加劇
    在Android陣營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高通一直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尤其是早期的國產智慧型手機品牌,幾乎全部都與高通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魅族科技曾與高通之間發生不愉快,前者並沒有直接妥協,而是選擇了與一直與高通競爭卻沒能超越高通的聯發科合作,使得魅族科技在高端市場失利,因為多數消費者更青睞搭載高通處理器的機型,對於搭載聯發科處理器的智慧型手機並不能完全信任
  • ...而競爭是非常好的助力器,小米就是由競爭才產生的企業。 | 數字...
    2020 Thursday 在這個行業裡面,我們目前排在第四位,前面有蘋果
  • 中美競爭下的臺海,誰是庒誰是閒?
    一、臺灣選擇題的主動權在誰手中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出席美國智庫「中美研究中心」(ICAS)舉辦的「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前景」在線會議探討中美未來關係時屢次提到臺灣,艾利森認為,中美現正處於「修昔底德陷阱」的情勢中,並加快走向大國衝突的速度,這樣的結構已成事實
  • 中美競爭逐漸「白熱化」,或將迎來3種結局!哪種可能性最大?
    自「懂王」川普上任之後,開始調整對華戰略,把中國確定為戰略競爭對手,意圖遏制。此後,中美競爭便逐漸「白熱化」,想必各位也有切身體會,畢竟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規模空前的貿易和科技摩擦。而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上世紀的美蘇和美日競爭。
  • 《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探討中美海上戰略競爭
    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網7月23日訊 上周六,盤古智庫、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與海洋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辦了《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新書發布會暨「中美海上戰略競爭前景與趨勢」研討會。各與會嘉賓圍繞海權理論與實踐、中國海權發展、中美海上戰略競爭的特點、管控競爭的可能性及中方的應對思考進行了討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40年,中國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國走向海洋之路已無法逆轉,而中國對待海權的態度同樣需要改變。當前,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中美海上戰略競爭的強度和風險也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