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方應從哪些領域入手來展開公平競爭,達到雙贏?「Chimerica」(中美國)能否重現?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英美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史專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上進行對談。
尼爾·弗格森先生認為,應從改變輿論環境開始改善中美關係,但競爭的本質不變,重要的是達到「Coopetition」即競爭合作。
陳啟宗先生指出,國際上,美國的絕對權力易帶來絕對腐敗,需要有國家與之平衡,同時中美也要在反恐、環境等議題展開共同合作,雙方在輿論場都需要降溫。
以下為論壇實錄:
於盈:所以輿論環境和中美關係之間是一個雞和蛋的問題對不對?那我們應該從何起步呢?
尼爾·弗格森:我覺得從環境上開始比較容易一點,因為顯然拜登政府會有一種新思路,讓美國重回《巴黎協定》,這裡雙方肯定是有共同點的。習近平主席最近說中國將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顯然是一個好的起點,所以在環境上是一個好的合作起點。
讓我有點意外的是拜登政府沒有問中國將來如何實現碳中和,因為現在還在大力建設煤電設施,所以從具體來說這個問題就會比較複雜。但是我覺得環境問題是有大家溝通的空間,也有一些其它的問題,比方說共和黨愛說的香港的國安法、新疆的問題、臺灣的地位,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這些問題上其實是一致的,現在換了民主黨政府執政,掌握白宮也不見得會有什麼很大的變化。
可能你會驚訝於在這些問題上政策的延續性。所以我們說雙方關係的解凍,我們的關係可以改善,但並不意味著雙方之間的根本競爭甚至對立,尤其是在科技方面就會就此結束了,因為中美是在各個領域都在競爭,不管是人工智慧、計算機還是新冠疫苗、數字貨幣等等,所以在各個領域都在競爭,意味著兩個超級大國很難作為兩個體量相近的經濟體能夠和諧地合作。以前中國經濟體量還比較小,美國更加有信心,現在不一樣了。
於盈:但是競爭和遏制不是一回事對不對?如何才能既合作又競爭?包括在環境、氣候和抵抗新冠疫情,雙方應該如何開展合作呢?
陳啟宗: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夢想,就是雙方有共同的敵人的時候,比如恐怖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共同的敵人,一旦科技落入壞人之手就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美中都不希望恐怖主義壯大,所以要共同來抵抗、打擊恐怖主義,科技也是很重要的。現在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環境是一方面,環境是我們共同關注的領域,拜登和中國在這方面是一致的,希望也有其它領域是能夠有合作機會的。
於盈:Niall,你覺得雙方能夠進行公平的競爭,而不是遏制嗎?
尼爾·弗格森:我覺得拜登不會用遏制這個說法,如果看一看拜登的亞洲顧問這幾年是怎麼說的,他們不想重回冷戰。我們這幾年看到的無所不用其極的對抗是帶來熱戰的風險,都不要說冷戰了。如果說你跟外交政策領域的人多交流,他們有一個詞叫做「Coopetition」就是競爭合作,比如埃裡克施米特這些矽谷的人都在用這個說法,就像蘋果和三星之間的關係,或者是其他兩家大的科技公司之間的關係,所以大家都希望兩國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華爾街,雖然過去幾年看來好像隨時都要展開第二次冷戰,華爾街卻越來越深入地參與中國的經濟,現在中國也允許他們更深入地參與中國的金融領域。所以我覺得雙方現在是在有些領域非常公開地競爭,其他的領域他們是在合作。2020年當中可以看到科學家們都在新冠疫苗開展合作,這一年裡看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病毒的基因排序也是中國做的。我贊成合作,也贊成競爭,但我覺得拜登政府不會用遏制這個說法,所以我不是特別悲觀的,我覺得我們未來有可走的路,但不是很容易就會實現雙贏,不見得能夠回到二十世紀頭幾年兩國家之間是非常緊密。當時我想出了Chimerica這個組合詞,但現在已經不存在Chimerica。
於盈:陳總,您覺得Chimerica已經終結了嗎?
陳啟宗:我覺得我這輩子不會看到了,過去三四十年來大家都在努力讓中美關係變得更好,現在我們很失望。不管未來是合作還是競爭,我覺得美國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啟發。其實美國需要在世界上有一個與它平衡的關係,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我們常常說在一個國家當中是這樣,但實際上自從蘇聯倒掉之後,我覺得世界上的權力也絕對地集中了。我記得美國有研究說1991年之前的一百年裡面,每年美國參與1.1起世界衝突,但是這幾年每年有六起以上,也就是說多了五倍,所以美國需要自我教育,能夠開放自己的思維,認識到剛才我們說的競爭和合作是對他們有好處的。川普離開白宮之後或許讓我們有一個機會能夠重新深入思考兩國關係,而不僅是經貿這樣的具體問題。
於盈:剛才你也說到了很高興看到美中在分享科研的成果,陳總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分享創新解決目前的問題?
陳啟宗:我想說一句和剛才Niall相反的說法,Niall可以儘管糾正我。據我所知,美中剛開始的時候是合作,結果政治就搞進來了,然後美國把這個病毒叫做「武漢病毒」,還說是在武漢故意製造的,這種謊言是像班農這樣的人說出來的,這是嚴重地影響了公眾的觀感。比方說1月份的基因排序和全世界分享是做得很快的,然後政治就成了一個絆腳石,公眾的意見也轉向了,很多好的工作都付之東流了,希望以後我們能夠減少這樣的言論。
尼爾·弗格森:我覺得一個巴掌打不響,我覺得中國外交部也用了一些很火上澆油的說法。美國有福克斯新聞臺。雖然我們之前看到了美國保守的媒體有很多很負面的言論,我覺得接下來我們有改變的機遇,我覺得雙方都要調整、改變一下他們的語調。
陳啟宗:我覺得您說的沒錯,雙方都要進行調整,但是畢竟在川普之前中國是沒有這些激烈言論的,一旦川普採用了這種言論之後,中國就不得不對川普的言行進行回應。現在川普離開白宮之後,希望雙方都能夠調整他們的言論,都能夠降低熱度。我們希望分享科技的話,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