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絲路宗教文化與石窟藝術
吐魯番文獻中的敘利亞佚名作者…………[俄]阿列克謝•穆拉維約夫(1)
古代回鶻稱號「天汗」札記…………[德]茨默(7)
漢文摩尼教《下部贊》中的兩篇注音讚美詩評述…………[美]馬小鶴(15)
敦煌:藝術與文化交流的窗口…………[伊朗]扎赫拉(納思霖)達斯坦(49)
摩尼下生成道及其對佛道的比照…………包 朗(53)
柏孜克裡克石窟第17窟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變考釋…………陳愛峰(68)
唐五代宋初敦煌開元寺研究…………陳大為 陳菡旖(78)
莫高窟隋唐圖案的文化交流研究…………陳振旺(87)
冥道供和水陸法會…………戴曉雲(94)
印度戰神塞建陀天、鳩摩羅天和漢化神祇違馱天…………〔法國〕郭麗英(108)
佛教論議的記錄本及其東傳——以敦煌遺書及日本的維摩會為中心…………何劍平(121)
佛教的齋、齋意和齋意文…………侯 衝(145)
伯希和西域探險團對喀什地區的考察及所獲佛…………侯明明(153)
韓國絲路硏究之回顧與展望…………〔韓國〕金賢珠裴景珍(158)
絲綢之路名實論…………李正宇(166)
論中古時期入華粟特人對儒學及科舉的接受…………劉全波(170)
晉江草庵籤詩探源…………粘良圖(190)
敦煌景教寫經《序聽迷詩所經》疑難詞語考辨…………聶志軍(199)
霞浦摩尼教文獻《禱雨疏》及相關問題…………彭曉靜 楊富學(205)
鞶囊與胡人佩囊習俗考…………祁曉慶(214)
板聲之路:敦煌變文裡體現的絲綢之路說唱藝術…………〔韓國〕全弘哲(225)
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中西交通…………榮新江(231)
敦煌石窟歸義軍首任都僧統洪辯供養像考——兼論中古佛教僧人生活中的隨侍現象…………沙武田(237)
羯族源流及羯族「胡天」信仰問題的一些探討…………沈 騫(254)
霞浦文書《摩尼光佛》科冊與佛教禮懺…………〔中國臺灣〕汪 娟〔美國〕馬小鶴(277)
敦煌石窟首例《大般若經變》——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圖像新解……………〔美國〕汪悅進 陳菊霞(304)
護法與護國:回鶻王室與佛教之關係…………王紅梅(321)
敦煌圖贊形式繪畫之考察…………王惠民(334)
絲綢之路上阿富汗青金石的東傳…………王進玉 王喆 王進聰(348)
東西方異質文明在長安的流播與交融…………王樂慶(352)
涇川大雲寺遺址新出北朝造像碑初步研究…………魏文斌 吳 葒(362)
韓國與絲綢之路…………〔韓國〕辛炯禹(386)
對古代弓箭使用的考察——以敦煌壁畫為例…………徐汝聰(393)
從絲綢東頭到西端——李賢與敦煌…………薛正昌(399)
福州福壽宮所見摩尼光佛像雜考…………楊富學彭曉靜(404)
4世紀初粟特商人的東線發展——以粟特文古信札為中心的考察…………楊 潔(421)
吐蕃時期沙州永壽寺研究…………楊 銘(432)
從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魯番佛教寺院社會功能的轉變…………姚崇新(443)
從敦煌遺珍到《秘殿珠林》:塔形寫經的產生與傳播…………張建宇(473)
敦煌莫高窟第138窟新增四鋪經變畫及其功用…………張景峰(480)
敦煌懸泉漢簡與絲綢之路三題…………張俊民(492)
北魏洛陽社會與西域胡人移民的東來…………張乃翥嶽 林(506)
中古敦煌僧伽大師信仰再論稿——以莫高窟第72窟為中心…………張善慶(521)
敦煌所見于闐公主畫像及其相關問題…………張小剛 郭俊葉(531)
莫高窟第158窟圖像與祆教關係…………張小貴 李清波(546)
敦煌本《重修開元寺行廊功德碑》殘片輯考…………張新朋(556)
風從西面來—關於莫高窟第249窟、第285窟風神圖像的再思考…………張元林(565)
末法思潮源流…………張 總(571)
敦煌隋代佛像的樣式…………趙聲良(610)
敦煌五臺山圖像的歷史…………趙曉星(620)
西夏時期重修莫高窟第61窟原因試析…………朱生雲(631)
下編:敦煌文獻與史地研究
敦煌藝術中的外來因素——P.4524所見動物戰鬥主題…………[法]蒙曦(643)
敦煌石窟壁畫題記所見之回鶻佛教信徒之巡禮…………[日]松井太(652)
P.T.307密宗文獻《七羅剎女供養儀軌》譯解——兼論佛教的吐蕃化問題…………才讓(665)
對敦煌蕃佔時期契約年代的思考…………陳國燦(679)
唐蕃和親與唐梵新路開通——吐蕃泥婆羅道及相關史事雜考…………陳 楠(686)
談散藏敦煌遺書…………方廣錩(692)
《隋燕山府鷹擊郎將曹慶珍墓志銘》考釋…………馮培紅(707)
敦煌俗賦《齖䶗新婦文》的寫本考察…………伏俊璉(719)
敦煌石窟中的萬菩薩圖考…………郭俊葉(725)
早期角器的兩種用法——兼度喇家遺址條狀食物的製作方式…………高啟安(739)
敦煌法律文書詞彙辨析兩例…………黃正建(744)
牓子在唐宋政務運行中的作用——從P.3449+P.3864《刺史書儀》說起…………雷 聞(747)
蕃佔時期對塔裡木盆地東南部一帶的經營——以米蘭出土簡牘為中心……………李並成(761)
「移隸蔥嶺」與唐代的西域經營…………李錦繡(768)
再論張議潮時期歸義軍與唐中央政府之關係…………李 軍(779)
六祖「踏碓」寓意簡說…………李小榮(790)
青海博物館藏銀腰帶所嵌連珠包金飾牌人物圖像考…………李永平(797)
敦煌文獻中臨產遇難的醫療關懷…………〔中國臺灣〕梁麗玲(814)
五代、宋時期莫高窟藻井中的團龍圖案初探…………劉宏梅(824)
東方學視野下的西北史地學…………劉進寶(833)
唐代隴右書信一通銓解…………柳向春(836)
《大周沙州刺史李無虧墓誌》所記唐朝與吐蕃、突厥戰事研究…………陸 離(842)
「敦煌菩薩」竺法護遺蹟覓蹤——兼論莫高窟創建的歷史淵源…………馬 德(852)
略論折衝府的「承直馬」——以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為中心…………孟憲實(865)
《西河舊事》考略…………屈直敏(875)
敦煌藏文寫本《十地經》的初步研究…………薩爾吉(886)
吉儀中是否有「三幅書」?——唐五代宋時期書禮格式的復原…………〔日本〕山本孝子(896)
觀經變相MG.17672的數碼復原…………〔日本〕山部能宜(906)
河湟的失陷與收復在唐詩中的反響…………石雲濤(911)
關於古籍公文紙背文獻所見元代戶籍冊四葉文書的連綴…………孫繼民(925)
晚清地方官員與敦煌吐魯番文獻的流散——以《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題跋為中心…………邰惠莉(930)
悉曇學與所謂「梵語(文)《悉曇章》」新研究——兼評季羨林先生晚年兩篇有關研究論文…………〔中國澳門〕譚世寶(935)
禪宗僧人與悉曇歌辭…………王邦維(951)
告身與吐蕃王朝政治生態關係初探…………王 東(958)
英藏敦煌漢文文獻「蔣孝琬目錄」編纂始末…………王冀青(966)
病釋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上卷「法數」研究…………〔中國臺灣〕王三慶(972)
從新發現的一件《學童轉帖》
看唐、宋時期敦煌地區的學童社及其社會功能…………王振芬(979)
敦煌釋門詩偈內容綜論…………王志鵬(985)
河西出土魏晉十六國墓葬文獻文學史料舉隅——敦煌墓葬文獻研究系列之九…………吳浩軍(1006)
唐玄宗御注《金剛經》考察…………吳夢麟 張永強(1016)
敦煌寫本P.2683《瑞應圖》新探…………遊自勇(1027)
季羨林:胸懷世界的敦煌吐魯番學家…………鬱龍餘 朱 璇(1039)
國圖藏敦煌本《四分比丘尼戒本》殘卷綴合研究…………張 磊胡方方(1056)
吐魯番新出唐代貌閱文書…………張榮強張慧芬(1069)
敦煌莫高窟北區464窟回鶻文題記研究報告…………張鐵山 彭金章(1080)
說「洛餘」…………張小豔(1093)
說「氎」…………張 勇(1110)
古代寫經修復綴接釋例…………張湧泉劉 溪(1121)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解題…………曾 良(1133)
早期韓國敦煌學初探…………〔韓國〕鄭廣薫(1140)
敦煌本『因緣記』之性質及其在佛教弘傳的運用…………〔中國臺灣〕鄭阿財(1150)
說「包首」…………趙鑫曄(1160)
杏雨書屋藏羽34《群牧見行籍》研究…………趙 貞(1171)
日常生活視野下的茱萸茶及其對西北地區的影響…………周尚兵(1187)
版權聲明:
敦煌研究院(微信號:敦煌研究院—icaves;莫高窟—imogaoku)發布的圖文均為版權作品,僅供訂閱用戶閱讀參考。其它網站、客戶端、微信公號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並註明「敦煌研究院」版權資訊。如果您需要將本文分享給朋友,請在右上角點擊「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電子郵箱:nic@dha.ac.cn
聯繫電話:0937-8869852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敦煌研究院網站http://www.dha.ac.cn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