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這東西,很多人並不陌生,做熟的竹蓀白白軟軟的一條,好像一節絲瓜瓤,咬上去又脆又嫩,又滑又潤,可以涮火鍋、煲湯、爆炒,尤在南方地區常見用它炮製各種菜餚。
竹蓀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因為其營養豐富,香味獨特,滋味鮮美,又被譽為「菌中皇后」。
竹蓀成名已久,在建國後竹蓀還出了一次風頭,1972年,基辛格隨尼克森訪華,周總理設宴款待,其中一道菜是竹蓀芙蓉湯。吃過這道菜的基辛格對此念念不忘,很多年後還把它寫到了自己的回憶錄中。竹蓀芙蓉湯自此也成為國宴中的一道經典菜色。
那麼,如此有名的竹蓀原本長什麼樣?
它原本的模樣跟我們在餐桌上見到的大不相同。
竹蓀其實是一種穿「裙子」的蘑菇,常見的蘑菇如香菇、平菇、雞腿菇,名貴的蘑菇如猴頭菇、牛肝菌、松茸,都是菌柄上頂個菌蓋,分為層次分明的兩部分,竹蓀卻不一樣。
它從下到上分為四個部分:菌託、菌柄、菌裙、菌蓋,從菌蓋下面長出白色網格狀的菌裙,四散垂下罩在菌柄四周,這讓竹蓀看上去像是穿了一條網格紗裙,或者罩了一層面紗,因為它這曼妙的外形,瑞士的一位研究菌類的專家將竹蓀稱為「菌中之花」。
然而,我們這些食客卻看不到這樣美麗的身姿,因為竹蓀成熟期非常短,它一般在凌晨5點開始抽柄、撒裙,9-10點左右停止生長,10點以後品質開始下降,12點就蔫萎了,所以要趕在9-10點之間完成採摘,最遲也不能超過11點。
採下來的竹蓀要馬上摘掉菌蓋、菌託,只保留菌裙和菌柄,並在3個小時內製成幹品,否則第二天就變質了。所以咱們日常所見以及今天介紹的幹制竹蓀,嚴格來說就是幹制的竹蓀菌裙和菌柄。
盛產菌類的地方有很多,但眾所周知資源的竹蓀格外有名!在獨特的土壤、恰好的氣候條件下,只有在像資源這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光照不足,陰雨天多、雨熱同期的特殊自然環境條件才適宜生長發育。
其獨特特點為多雲寡日照,空氣溼潤,溫度適中,土壤多為微酸性黃壤,腐殖土資源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野生食用菌資源極為豐富。
去百度隨便查一查,都會發現長期使用竹蓀,對身體健康的幫助!烹飪後咬一口爽滑脆嫩,嚼起來津津有味,湯汁濃鬱鮮香,果然是口感佳又營養高的健康必備食材!怪不得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青睞!
在中央電視臺《味道》欄目播出的「尋鮮記」節目中,探訪了竹蓀的生長、製作美食過程!
如果是第一次吃的話,那種驚喜程度可謂是打開了美食新世界大門!那些綿密的網孔無論是湯鍋還是涼拌,都能把湯汁牢牢抓取,回味無窮!要是裡面再放了蝦滑。。。那簡直吃了停不下來!-竹蓀蘿蔔湯-
材料:竹蓀80克,香菇4朵,蘿蔔、胡蘿蔔各320克,瘦肉1 60克,姜2片,鹽適量。(1)所有材料洗淨,竹蓀用水浸軟後切段;香菇浸軟後去蒂;蘿蔔切塊;瘦肉汆燙後再洗淨。
(2)煲滾適量水,下所有材料,煲滾後改小火煲2小時,下鹽調味即可。
-竹蓀紅棗銀耳湯-
材料:竹蓀、銀耳、紅棗、蜂蜜、水
做法:
(1)紅棗洗淨,竹蓀、銀耳洗淨泡發,竹蓀最好用淡鹽水泡發,可以去除怪味。將竹蓀的菌蓋頭,也就是封閉的一端剪去也可以有效去除一部分怪味。
(2)鍋中放入適量的水,竹蓀,紅棗和銀耳,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再煮40分鐘,溫涼後淋入適量蜂蜜即可。
「丹桂鮮」資源產地合作,直採訂貨震撼價將優質好竹蓀帶到你的餐桌上!絕非其他省份普通品質的竹蓀!
丹霞資味,一個有溫度的平臺~
願世間美好
與你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