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分布:
秦漢以前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秦漢時期
吳芮屬吳徵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
三國時期
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後,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
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
宋元時期
據《海鹽吳氏宗譜》(光緒22年版)記載,廷尉吳公晚年定居石門語溪洲錢(今浙江桐鄉縣西石門),故居至清末尚存。譜稱語溪洲錢吳氏。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譜稱因為這次犯事,至使語溪吳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倖逃過於這場劫難。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如廣東潮州府賀隴吳氏,雖自漢唐後世居本地,因歷代的戰亂和災荒,發展極其緩慢,及至明萬曆後到清乾嘉年間,始繁衍成吳氏著存堂一族。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後,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弋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衝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鑑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衝吳氏。泉峰吳氏,其先祖在元初遊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峰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省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
近現代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舞臺上最顯赫的吳姓人物當屬吳佩孚。吳佩孚屬登州吳氏。據說吳佩孚曾考證他是延陵吳季扎的裔孫,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的第121代嫡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