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都,南京飽妹遇到了吃貨人生第一個安利瓶頸。
每次和同事聊起家鄉美食,總是活著走不出的鴨子和糯嘰嘰的糕團點心。
可是,真正被南京人愛到骨子裡的大肉麵,卻怎麼都無法洗腦成功。
不應該呀!
十裡秦淮、六朝金粉,讓南京的婉約風骨先聲奪人,可一碗湯濃、肉厚、面寬綽的大肉麵,才是這座城市觸得到的熨帖。
看上去肥膩膩、油汪汪的大肉麵,怎麼就成了南京第一芳心縱火犯?
今天,飽妹就給你好好掰扯掰扯。
來,老闆上大肉麵!
如果把大肉麵比喻為火辣女團,那門面C位自然是花魁滷肉了。
南京人心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這塊五花三層的大肉長要能「過橋」,厚要抵得過手掌。
「過橋」在大肉麵的黑話裡,指長度要跨得住碗的兩端。
險伶伶蕩在中央,兩頭夠不上碗的肉,只能算是異類,根本沒資格上南京人的桌。
肉夠不夠厚,也是一碗大肉麵能不能出道的標準。
一指以上寬的滷肉,必須從頭到尾,豐腴肥美。添一點肥膩,短一些又沒了滷肉的紮實口感。
不多不少間,一塊大馬金刀橫臥在碗裡的滷肉,才能配得起出道花路,對得起萬千為它打call的南京老饕粉絲。
一碗好的大肉麵,面要爽利勁道。
頂好的面要鹼水來和,揉面要下力氣,甩面抻面要拉得開架勢。大開大合間,鹼水面煮熟撈起再入滷湯,也照樣彈牙歡脫,毫不影響rapper發揮。
▲像順心拉麵的大肉麵,索性跟拉麵結合了
除了肉和面,黑紅油亮的湯看似是個打醬油的洗腳婢,卻潤物細無聲地遊走在這碗面的靈魂和聲裡。
大肉麵的湯底,和南京老滷麵系出同門,講究一個鹹鮮微甜。
姜、蔥、糖、醬油熬出滷汁,加上丁香、肉蔻、桂皮、香葉幾十種香料,烈火烹油一燒開,再添了水慢熬。
窮歲累月燉出的這鍋老滷,什麼澆頭都不放,也鮮掉人眉毛。
再好的肉,再彈的面,少了湯底靈魂solo的襯託,也算不上頭部女團了。
大肉麵端上桌時,碗底舀一勺老滷,先下入瀝乾了水的面,再覆上氣焰燻天的滷肉。頃刻間,滿室肉香濃鬱,面香卷攜著熱浪撲面而來。
夾起夯實的滷肉,一口下去,層層油炸過的肉皮、肥肉和燉到收縮的瘦肉,交替在唇齒間剝落,鮮而不膩,油而不柴。酥爛與緊實齊飛,油潤與肉香一色,這才對。
幾口下去,大肉中欲語還休的嫩白小脆骨,也是這碗大肉麵的彩蛋。咯吱聲裡,敦實的口感裡多了些許俏皮,些許靈氣。
吃到這裡,哪還顧得上淑女與斯文,只想趕著面的熱氣,快點大吃大嚼吞入腹中。
對著這碗直白到戳人心窩的美味,能打敗你的只有熱量,不疑有他!
一千個南京人心中,有一千碗放不下的大肉麵。
大街上拉住一個路人,非問哪家的大肉麵最好吃,才真是難為人,要battle起來,不敢想會撕成什麼樣子。
可一張嘴丈量南京每一寸土,飽妹就是幹這個的嘛!心水小攻略一定要給。
街頭巷尾,凡有滋味的大肉麵,一次推薦給你!
敢在路子鋪小區裡開大肉麵館的師傅,一定是個狠人。
別看巷子不寬,三家南京大肉麵top都齊聚在此。
最早開業的曾記路子鋪大肉麵館,猶如當代劉禹錫的「陋室」。鋪不用大,肉厚就行。面不用多,湯鮮就靈。
他家炸的柔韌的五花肉,滷的鮮甜濃香,吃起來肥而不膩,軟而不柴。
一口下去已經縮了水的肥肉,帶著一兜油水在嘴裡肆意的晃蕩。
裹挾著十足醬香味湯汁的麵條,勁道中不失麥香,吸溜一口,便像是不服輸一樣在口腔打著滾不肯被咬斷。
同在路子鋪小區的無名麵條店,有著掃地僧般的低調與實力。
他家的大肉麵,以肉酥爛、面勁道、湯濃鬱而聞名江湖。
在老滷中修煉已久的滷肉黑紅油亮,鹹甜交織的味道早已滲入內裡。
夾起這塊肥膩膩顫巍巍的過橋滷肉,肥脂煨得融化,咬一口軟爛酥香,瘦肉卻猶自獨善其身地緊緻柔嫩。
吃完了原湯原味的大肉麵,再用筷子挑上幾粒雪菜,甩上幾滴辣油,鹹香帶辛辣,又是一種電光火石的別樣風味。
無名麵條店的環境和它的招牌一樣,至多只能用簡約來形容。
可也只有這種世外奇店,總能讓你在煙火氣裡,洗盡紅塵。
如今已經從路子鋪小區搬到雙橋門的小龍大肉麵館,因為招待過吳亦凡再度火遍了全國。
濃油赤醬燉出的虎皮五花肉,肉皮彈嫩有嚼勁。比起路子鋪其他兩家的肥瘦相間,小龍家滷肉更健美。
薄薄一層肥肉,早被大火炸出了多餘的油分,入口沒了油膩,卻多了幹煸過的脂渣那種油香味。
瘦肉被老滷浸染得發黑,吃起來更像是金華火腿的細膩緊緻。
▲肉!這麼大!還兩塊!
正因如此,單吃瘦肉肯定覺得口重,還得肥瘦一同咬下。濃厚的滷汁帶著肉汁滾入口中,香的人不禁哈出幾口熱氣來。
再快速吸溜幾口面,衝淡了鹹味,又慰藉了因為排隊早就咕咕叫的五臟廟。
順心拉麵家的大肉麵,在南京人眼裡,頗為離經叛道。
用拉麵代替鹼水面,想吃韭葉還是毛細,吆喝一聲,都能滿足。
過橋兩指厚的大肉,大火快炸後,肥肉縮的只剩零星一線,瘦肉卻未酥爛,倒是嚼勁十足。
醬油湯底的老滷,對於口輕的人來說許是有點鹹了。但就著彈韌的拉麵,鹹淡均衡的不甜不鹹,正是印象裡傳統大肉麵的口味。
他家的大肉麵沒有一絲絲多餘的配菜,所有的門面都給了肉和面,這樣反而也更能吃出肉和面的原始香味。
作為正宗南京老滷湯底當家的張記麵館,除了一大一小兩塊紮實入味的大肉外,湯,才是精髓所在。
▲南京人更熟悉他家另一個名字:張癟嘴兒
偏甜的湯底,更有蘇氏面的風韻。見縫插針般夾雜的鹹香味兒,把炸得酥爛的五花肉滷了個徹徹底底。
肥油因此沒了糊嘴的膩口感,瘦肉卻有了酥爛,又有了嚼勁。
微微有點硬的面,入口勁道彈牙,在湯裡怎麼打滾也不會爛成一團。
藏在老巷子裡的劉記大肉麵,招牌的大肉麵是大號鐵鍋熱火朝天煮出來的。
▲劉記的大肉,就是大到六親不認
先燉後滷的大肉,肥瘦相間鹹中帶甜。
肥肉部分足夠油潤,瘦肉則以酥香見長。夾起肉來,大咬一口葷油滋出厚厚香味。肉絲分明的瘦肉咀嚼間,老滷的鮮甜湧滿整個口腔。鹹裡透香,甘中回甜,滋味豐富。
面斷了生,立馬躺入碗中,嚼勁十足面香濃鬱。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南京吃貨反駁「最好的明明在我家樓下」。
是呀,對簡單直白的大肉麵,南京人總有最挑剔的講究,和最灑脫的吃法。
中午時分,隨意找一家吃得慣的館子,招呼老闆點上一碗大肉麵,再加上一片素雞,撣上兩粒蔥花,至多再來一撮雪菜,就能吃的情真意切,心滿意足。
別看南京人對大肉麵吃的明明白白,可要追溯起來,它也是外來美食——
傳說唐代乾元年間,「品酒達人」李白的族叔李陽冰任當塗縣令時,洪災肆虐,瘟疫蔓延,冬日饑民遍地,難過年關。
父母官李陽冰,就在賑災棚子裡用多種中草藥燉煮豬肉麵,散給百姓食用。沒想到,這種驅寒暖身的面不僅治好了饑民傷寒,味道也出奇的好。
瘟疫過後,大肉麵也成了當塗縣藥食同源的美食。
▲李白:有大肉麵!扶我起來
據說,晚年從金陵投奔李陽冰的李白,也吃過這碗酥爛醇香、湯鮮味濃的大肉麵。
這碗面,真的是詩仙吃了都說好!
和南京大肉麵相比,當塗大肉麵,肉略薄,湯也不夠甜。
因何它會跨省「文化輸入」來到南京的?這還要從南京與安徽扯不斷的關係說起。
明代隨朱元璋一起來到南京的官員移民們,帶來了安徽口音也帶來了大肉麵。
時至今日,南京和安徽之間,仍然有著耶路撒冷式的剪不斷理不清的關係。
總之,從安徽到南京,異地的味覺喜好,卻為一碗大肉麵達到了大和諧。
對於南京人來說,大肉麵四季皆宜,什麼時候吃都對胃口:
夏天吃的人汗津津,滿腔熱氣隨著汗液蒸騰消散不見,冬天吃的人暖噓噓一團熱氣,從頭到腳,伏貼爽利。
吃不慣,吃不懂大肉麵,怎麼也不能算個地道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