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為已成佛而取滅度?」

2020-12-22 如道居士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

阿難聽了佛之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法藏菩薩,是已滅度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佛?或是當今的現在佛?」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1)。其佛世界,名曰安樂(2)。」

世尊回答說:「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這裡有10萬億個佛土。這尊佛的世界,叫做安樂。」

附記:梵語須摩提(Sumati),華譯為安樂、安養、或極樂。以事相來說,彼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距此10萬億佛土(一佛土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若約理說,極樂世界即一真法界,亦即常樂我淨之大涅槃境界,雖說離此10萬億佛土,但是我們的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乃法界之體,極樂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就在我們自己心中。

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

阿難又問:「這尊佛成佛到現在,已經過了多少時間呢?」世尊說:「已經超過10劫了。」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3),珊瑚(4),琥珀(5),硨磲(6),瑪瑙(7),合成為地。

這尊佛的國土,都是自然而有的七寶,如金、銀、瑠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等等,和合而成那裡的土地。

恢廓曠蕩(8),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入(9)。

其地廣大平正,空闊無礙,無有邊際,一切都互相間雜,彼此互入。

附記1:由這段經文,我們清楚知道,極樂世界的土地,平坦寬大,大到無有邊際。因此,我們不難想見,就是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一齊都往生到那裡去,也不會有人滿之患的。

附記2:極樂世界的地很平坦,這跟心態很有關係。我們這個世界的土地,有高有低,有崇山峻岭,也有萬丈深淵,那是因為世人的心不平,故地不平;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平等,因心平故地亦平。

附記3:「悉相雜廁,轉相間入。」這是形容極樂世界的一切,皆如《華嚴經》之所說那樣「一多相容」的境界,也是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說諸法依眾緣和合而成之故,其中關係是相入相攝,無有障礙。易言之,即是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以凡夫的心境看諸法都是相對的,一與一切、大與小,互相障礙,互不相入;在聖人絕對的心境中,一多大小,相涉相入,皆是無礙圓融的境界。故《華嚴經》說:「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光赫煜爍(10),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11),其寶猶如第六天寶(12)。

極樂世界的七寶,都有大光明,且又非常地希奇華麗、清淨莊嚴。欲界第六天中之珍寶,乃娑婆世界中第一,但是極樂世界的珍寶,又超過了一切世界之珍寶,乃一切寶物中之極品。

附記:極樂世界的七寶,之所以乃寶物中之極品,因它不但有大光明,而且都是「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在一寶之中,互相間雜,彼此互入,一即一切。

注釋

(1)剎 佛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約等於一個銀河系),叫做「一佛剎」。

(2)安樂 安樂世界,又叫做極樂世界,為法藏比丘以無量功德所成就的淨土。

(3)瑠璃 青色的寶玉。

(4)珊瑚 產於海中,其色淡紅,屬水晶石的一類。

(5)琥珀 一種黃褐色的寶玉,系松樹的脂所變成的。

(6)硨磲 是海中貝蛤類,殼凹凸作波紋,其白如玉。

(7)瑪瑙 是寶石之一種,形如馬腦,故名。

(8)恢廓曠蕩 「恢廓」是廣大平正;「曠蕩」是空闊無礙。

(9)悉相雜廁,轉相間入 是互相間雜,彼此互入的意思。

(10)光赫煜爍 其光明很盛大。

(11)眾寶中精 眾寶中之精品。

(12)第六天寶 指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珍寶。

#佛經#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①,消除諸漏,植眾德本②。當佛教化眾生的機緣完了時,他便會示現滅度(入涅槃)。而示現滅度,也是對眾生有無窮無盡的利益的,例如能使眾生消除一切的煩惱,以及給予眾生培植眾多功德的根本等等。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與會三十一尊者」
    (23)離障 即阿那律,他是佛的堂弟,佛成道後,回國弘法,度之出家。他愛睡覺,被佛呵責,發奮精進,七日七夜,不眠不休,雙目失明。佛乃教他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發天眼,觀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自己的手掌一樣的清楚,故成為佛十大弟子中之「天眼第一」。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所處宮殿,衣服飲食」
    所謂「常」,證得涅槃的人,常恆永在,沒有生滅;所謂「樂」,證得涅槃的人,永遠寂滅、安樂、受用,毫無煩惱;所謂「我」,證得涅槃的人,得八大自在之我,毫無束縛;所謂「淨」,證得涅槃的人,解脫一切之垢染,無比清淨。讀了這段經文,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凡是成功往生的人,個個都證得「無為泥洹之道」,也就是證得「大涅槃」。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十一至十六」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1),必至滅度(2)者,不取正覺。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不住於正定之聚,必定到達滅度的境界,得到常樂我淨之佛果大涅槃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正定聚,乃三聚之一。由於本願各異,所以他們在極樂世界的壽命,就有長短的不同,例如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往生時弟子們哭求大師住世度生,他說:「吾去即來。」像他這樣的往生者,不想而知他在極樂世界的壽命,肯定非常的短促。附記2: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在蓮花之中化生,得到金剛羅漢不壞身,已了生死,壽與佛齊。所以這裡所說的「壽命修短自在」,是就極樂眾生隨緣度生的應化身說的,決不是其真身。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三一至三四」
    法界的本體和我們的佛性真如,本無生滅,即是「無生法忍」,具足萬德萬能,即是「諸深總持」。當你聽到彌陀名號,便反聞自性,這不就等於得到無生法忍和諸深總持嗎?但這要看你是不是直下承當了。附記2:至於聞佛名號之後,要多久才能得無生法忍和諸深總持呢?願文雖然沒有清楚說明,但我們不難知其梗概,大約的情形是:利根的人,一聞即得,如禪宗有些大德,往往只聽一句話,便能觸動靈機而明心見性一樣。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又其國土,無須彌山」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三八至四二」
    附記:世人為衣食勞碌終生,為了求取生活所需,挺而走險喪失生命者有之,不擇手段造作罪業者亦有之。法藏比丘,因此發願,要給往生他的佛國的大眾,人人都有衣食自然的快樂,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安心地用功辦道,早日成佛。我們今生有幸聽到佛號,如還不好好念佛,求生西方,簡直對不起自己,也辜負了阿彌陀佛之深恩啊!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十七至二十」
    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於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附記4: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哪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淨,不起雜念,則這一法便是此刻最好之法。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爾時世尊,諸根悅豫」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四三至四八」
  • 這種道理,是為開悟的人說的;沒有開悟的人,就以為佛滅度了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40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爾時:在這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願意把前邊長行的道理,用偈頌再重說這個道理。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實實在在的,佛沒有滅度、沒有入涅槃,仍然常常地在這個地方來說法教化眾生!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我常常都住在這娑婆世界的靈鷲山上,以種種神通的力量,令一切的顛倒眾生──雖然我就在他旁邊,因為眾生顛倒,他也看不見我;就是我沒有滅度,他們也看不見。
  •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上)白話譯文
    諸法生滅遷流,無定實之體,而不常住。即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於剎那間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因此總稱無常。【人非人】:人與非人的總稱。衣物取用覆蓋身形,不要執著色彩。飯食取用充口以安身立命,不要執著其味。積累惡寶他人給與不要接受,惡寶之前從何而得呢?假設接受者是不清淨。為他人說經,之前感嘆罪惡地獄的禍患。賢者應當知曉:天界之福不可稱說度量。違備說世間生死之事,假設他人布施,寧可斬手不取不義之財。寂然自守堅決,遠離形色慾望。有犯此戒,不是沙彌尼。3.沙彌尼,盡身形壽命不得淫。
  • 《普賢菩薩勸發品》白話大意上篇
    見者增慧,轉載多福——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60篇《妙法蓮華經》白話大意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上篇)這時,普賢菩薩以他的大自在神通之力,和名聞十方世界的威德惟願世尊慈悲,為我們說一說,如來滅度以後,善男子和善女人如何能夠得到法華經。佛對普賢菩薩說,要成就四種法,一諸佛護念,二種植一切的德本,三入正定聚,四要發救一切眾生的心,如來滅度以後,如果能成就四法,必定能得到這部經典。
  • 【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
    【度】:(波羅蜜多/度彼岸)渡過。指從此處渡過生死迷惑的大海,而到達覺悟的彼岸。出家為覺悟的第一步,因此稱出家為『得度』。【正道】:有八種這八種方法完全遠離不正當,因此稱為正;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因此稱為道。一、正見,見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真理而明了。
  • 【407】《百佛名經》白話譯文
    那時佛告知舍利弗:如果有人一心受持讀誦憶念,不忘這些佛名,所生的貪慾.嗔恨.憤怒.愚痴.恐怖.畏懼等,即得以除滅,未生的貪慾嗔恨憤怒愚痴恐怖畏懼,能令不生。【菩薩】:(菩提薩埵)發心求取無上正真之道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痴。第六的般若,是智慧,分別真理。前五為福行,第六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而行而斷迷惑證真理,渡生死海。因為菩薩六度之行的方法無窮盡無極限的緣故,又稱度無極。
  • 念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的神奇感應
    當時,楊國男將一串佛珠送給該名死刑犯,並教導他念佛,持地藏經中滅定業真言。南無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嗡缽羅末鄰陀寧娑婆訶」  這名死刑犯知大限已屆,利用人生最後二、三天時間,一心念佛號,誦持地藏經中滅定業真言。
  • 【771】《出家功德經》白話譯文
    9.取:成人之後,貪愛與欲望愈加旺盛,奔馳各處想要索求和獲得所要的。10.有:依於貪愛和索取的煩惱,造作種種的業,確定未來的果報。有業,業能確定未來的果,所以稱為有。11.生:依於現在的業,於未來受生。12.老死:於來世老死。【三乘】:乘為車乘,用來比喻佛的教法。
  • 就是苦、集、滅、道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83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想得到這聲聞果位的,就給他們說四諦的法。什麼是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說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四諦法。聲聞是二乘人,求聲聞就是求小乘。為什麼他是小乘呢?因為他得少為足,不想往前求大乘,得到一點點就夠了、可以了。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白話解釋
    (動畫片下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MAjpuoIylo/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白話解釋《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是佛陀留給末法時代眾生的一部殊勝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