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
阿難聽了佛之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法藏菩薩,是已滅度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佛?或是當今的現在佛?」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1)。其佛世界,名曰安樂(2)。」
世尊回答說:「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這裡有10萬億個佛土。這尊佛的世界,叫做安樂。」
附記:梵語須摩提(Sumati),華譯為安樂、安養、或極樂。以事相來說,彼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距此10萬億佛土(一佛土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若約理說,極樂世界即一真法界,亦即常樂我淨之大涅槃境界,雖說離此10萬億佛土,但是我們的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乃法界之體,極樂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就在我們自己心中。
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
阿難又問:「這尊佛成佛到現在,已經過了多少時間呢?」世尊說:「已經超過10劫了。」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3),珊瑚(4),琥珀(5),硨磲(6),瑪瑙(7),合成為地。
這尊佛的國土,都是自然而有的七寶,如金、銀、瑠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等等,和合而成那裡的土地。
恢廓曠蕩(8),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入(9)。
其地廣大平正,空闊無礙,無有邊際,一切都互相間雜,彼此互入。
附記1:由這段經文,我們清楚知道,極樂世界的土地,平坦寬大,大到無有邊際。因此,我們不難想見,就是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一齊都往生到那裡去,也不會有人滿之患的。
附記2:極樂世界的地很平坦,這跟心態很有關係。我們這個世界的土地,有高有低,有崇山峻岭,也有萬丈深淵,那是因為世人的心不平,故地不平;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平等,因心平故地亦平。
附記3:「悉相雜廁,轉相間入。」這是形容極樂世界的一切,皆如《華嚴經》之所說那樣「一多相容」的境界,也是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說諸法依眾緣和合而成之故,其中關係是相入相攝,無有障礙。易言之,即是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以凡夫的心境看諸法都是相對的,一與一切、大與小,互相障礙,互不相入;在聖人絕對的心境中,一多大小,相涉相入,皆是無礙圓融的境界。故《華嚴經》說:「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光赫煜爍(10),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11),其寶猶如第六天寶(12)。
極樂世界的七寶,都有大光明,且又非常地希奇華麗、清淨莊嚴。欲界第六天中之珍寶,乃娑婆世界中第一,但是極樂世界的珍寶,又超過了一切世界之珍寶,乃一切寶物中之極品。
附記:極樂世界的七寶,之所以乃寶物中之極品,因它不但有大光明,而且都是「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在一寶之中,互相間雜,彼此互入,一即一切。
注釋
(1)剎 佛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約等於一個銀河系),叫做「一佛剎」。
(2)安樂 安樂世界,又叫做極樂世界,為法藏比丘以無量功德所成就的淨土。
(3)瑠璃 青色的寶玉。
(4)珊瑚 產於海中,其色淡紅,屬水晶石的一類。
(5)琥珀 一種黃褐色的寶玉,系松樹的脂所變成的。
(6)硨磲 是海中貝蛤類,殼凹凸作波紋,其白如玉。
(7)瑪瑙 是寶石之一種,形如馬腦,故名。
(8)恢廓曠蕩 「恢廓」是廣大平正;「曠蕩」是空闊無礙。
(9)悉相雜廁,轉相間入 是互相間雜,彼此互入的意思。
(10)光赫煜爍 其光明很盛大。
(11)眾寶中精 眾寶中之精品。
(12)第六天寶 指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珍寶。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