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趙小波,是綏陽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駐村幹部。 2019年5月,因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單位抽派了70%幹部組成脫貧攻堅小分隊,下沉到綏陽縣溫泉鎮華光村和南坪村,協助村開展工作,我和我的4名同事駐在南坪村,與村支「兩委」同志戰鬥在一起。 到村後的工作,主要圍繞貧困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查找問題,補齊短板,確保邊緣戶不致貧,已脫貧的不返貧,未脫貧的在年底實現順利脫貧。
當時,老舊房屋整治是當時擺在大家面前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全村有42戶群眾需要進行老舊房屋整治,上級要求8月底前就要全部完工,而全村的開工率和完工率都很低。 剛開始,我以為是督促力度不夠,導致了進度慢,所以每天都會去督促。但得到的效果並不明顯,有的群眾口頭承諾,承諾到了某天就一定開工,可等到那天時,卻還是老樣子,沒有動靜。有的催急了,就直接要放棄,不整治了。這讓工作很被動。 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滿打滿算也就只有3個餘月的時間,還得除開施工人員耽擱、混凝土凝固期、降雨影響施工等因素,時間十分緊迫,我與戰友們都倍感壓力,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按時完成任務。
那段時間,我們放棄周末,鐵心要讓沒開工的儘快開工,已開工的要加快進度。 經過走訪了解,我們發現影響施工進度有幾個原因,一部分是資金缺少購買材料。關於老舊房屋整治,政府是有補助資金,但要等到完工驗收合格後才兌付補助資金,有的村民不肯自己墊付,有的甚至沒錢墊付;一部分是群眾缺少改變決心搖擺不定的,還有相信風水,要等好日期才動工的等等,造成了農戶不急,幹部急的現狀。 通過分析研判,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我們把群眾的家當作自己的家,把群眾當作自家人,把問題當作自家問題,把自己轉變為這個家裡的「主心骨」,幫助他們下定決心。
於是,我們採取分類解決、綜合施策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由村指揮所出面協調材料銷售商,把材料先給群眾,等完工驗收,群眾得到補助資金後,再兌付材料款,幫助村民解決了材料問題;另一方面,反覆入戶走訪,做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打消顧慮;通過反覆做工作仍然無效的,我們幹部帶頭幹,大家一起幫助搬運材料,迫使他們動起來。 只要開工,我們就取得了一半的勝利。接下來,就重點是督促施工隊伍,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及時完工。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工作取得了成效,42戶群眾及時完成了老舊房屋整治,住上安全有保障的安居房,修建了獨立的衛生間,生活環境得到了改造。南坪村剩餘的貧困戶也在2019年年底實現全部脫貧。 扶貧幹部只有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成為貧困群眾的「主心骨」和他們站在一起,才能真正了解群眾所需,解決群眾所難,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編輯 潘樹濤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