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以後,秦並六國之勢已經形成。面對強秦吞併之勢,各國有志之士奮起抗秦,其中有諸侯卿相,如廉頗、藺相如、屈原、唐雎,也有閭巷布衣,如魯仲連、侯嬴、朱亥等。他們的事跡中最為悲壯的要算是荊軻刺秦王了。
荊軻是衛國人。與一般的任俠使氣殺人之輩不同,他喜歡讀書和擊劍為人深沉有膽略,胸懷大志,不苟生死,深明大義。荊軻曾以劍術遊說衛國國君,但沒有得到任用。
荊軻不屑於私鬥,有很高的修養。他曾經到榆次與當地一位豪俠蓋聶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並不與他計較,一走了之。繼而荊軻到了邯鄲,魯勾踐與他博戲,為爭執博局上的通道,魯勾踐發火罵了他,他又一聲不吭地走開了
荊軻所交遊者大多是豪傑俠客和德高望重的名士。荊軻到了燕國,跟一個殺狗的屠夫和一個擅長擊築(一種樂器)的名叫高漸離的人交上了朋友,感情很深,成為莫逆之交。他們常一起飲酒,談論劍術和天下大事。
喝到興頭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就和著節拍唱歌,一會兒興致勃勃,過一陣子又一起哭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看見他們似的。不久,荊軻和高漸離在燕國出了名。燕國的隱士田光看出荊軻不是平庸之輩,對他很器重。
過了不久,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因為不堪忍受秦王的迫害,從秦國逃回燕國。燕太子丹也是一位卿相大俠,門下收留了不少俠義之士,如勇士秦舞陽、俠士田光等。當時秦國的大將樊於期因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國,太子丹也收留了他。
當時秦國正大舉進攻三晉、楚國和齊國,眼看就要輪到燕國了燕國君臣上下一片恐慌。太子丹見國難臨頭,再加上他對秦王的怨恨,很想報復秦王。但是,燕國國力微弱,難以抗秦。太子丹就想以刺殺手段圖謀秦王。
在這種情形下,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在說動荊軻去見太子丹後,為了使赴秦謀刺這件關係到燕國存亡的絕密大事不走漏點風聲,以死明志,拔劍自刎。荊軻深受感動,即刻去見太子丹。太子丹說出派壯士入宮挾持秦王或刺殺秦王的策略。
在太子丹的一再請求下,荊軻毅然承擔起赴秦謀刺的重任。為了取得秦王信任,他建議獻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之頭,以便藉機行刺。
樊於期是因為避難才逃到燕國來的,太子丹不忍樊於期死,荊軻便私下去勸說樊於期,說:「樊將軍全家老幼都被秦王殺掉,此乃血海深仇,此仇不報枉為男兒,如今秦王仍懸重賞捉拿將軍,將軍如何是好?」
樊於期說:「我每每想到這些,真是痛入骨髓。可是有什麼辦法呢?」荊軻說:「我有個主意,可報將軍之仇,可解燕國之危難,可使天下百姓不被兵禍。我要是把將軍的頭顱獻給秦王,他準失去戒心,必定信任我;那時候,秦王將死在我的匕首之下,將軍和燕國的仇就都能報了。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樊於期捶胸扼腕道:「此正是我日夜切齒碎心之事,如今才聽到您的指教。」隨即自刎而死。
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頭顱都已準備好,太子丹又從趙國的徐夫人那裡花黃金百鎰購得一把極為鋒利的匕首,讓工匠淬上毒藥水。用此利刃試驗殺人,只要滲出一絲血,受試者無不斃命。太子丹另派秦舞陽做荊軻的助手。
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為了確保她成功,荊軻打算要等一位智勇兼備的沒別遊俠朋友同赴秦國。太子丹卻等不及了,甚至懷疑荊軻有悔意。
荊軻面露士不悅之色,說:「我提一匕首入虎狼寒焚之秦,此乃關係燕國命運的大事,需平冠要準備周全,哪一個環節上都不能出紕漏。只有傻小子才不顧使命,不管成敗,冒失前往。既然太子如此心急,荊軻敢不從命嗎?」於是,荊軻決定即刻動身赴秦國。
太子丹同一些豪俠義土於易水河畔送別荊軻。他們身穿孝衣,全身縞素。高漸離擊築,曲調悲戚慘烈,荊軻面對易水,和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眾人無不動容。
到達秦國後,荊軻用重金賄賂了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秦王穿上朝服,在大殿接見荊軻。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頭顱,秦舞陽端著地圖匣,來到殿前的臺階下,秦舞陽見秦庭之上衛士如虎,刀劍如林,臉色突變,渾身發抖。滿朝大臣都感到很奇怪。
荊軻笑著解釋說:「他是北方邊鄙的鄉下佬,哪裡見過天子威嚴!膽小心怯,請大王寬恕。」秦王為防不測,就叫荊軻一人上前。荊軻來到秦王面前,獻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地圖。
秦王將地圖展開,快到盡頭時,匕首露了出來。荊軻猛然躍起,將匕首槍在手裡,一把揪住秦王的衣袖。秦王嚇得死命掙脫,扯斷了袖子,離座而逃。荊軻手持匕首急追秦王,秦王急忙拔佩劍,因劍太長,加上驚慌急迫,劍又套得太緊,一下子沒有拔出。
而持刀帶劍的衛士沒有命令又不敢私自上殿護駕。一時朝堂大亂。在混亂之際,站在殿下的一個御醫用他所捧的藥囊擊中了荊軻。荊軻一閃,秦王得空,拔出佩劍一划,將荊軻的左腿砍傷。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舉起匕首投擲秦王,不中。
秦王又用劍連刺荊軻。荊軻遍體鱗傷,他知道事情已不能成功,便靠著柱子,叉開腿坐著罵道:「該死的暴君!事情不成功,奈何,奈何。」秦王左右一擁而上,刀劍齊下,將荊軻剁成肉醬。因為這件事,秦王大怒,派大兵攻打燕國,燕國很快也就滅亡了。
荊軻死後,俠客高漸離要為荊軻報仇,曾毀容殘身謀刺秦王,最終也沒有成功。
荊軻是戰國末期最具悲劇色彩的俠義英雄。他視死如歸,仗義而行,「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事敗身死,壯志未酬,成為千古憾事,令多少俠士為之扼腕嘆息。然而,其慷慨豪邁之英雄氣概,傾倒了很多後世英雄。
後人在荊軻身上寄託了不畏邪惡、反抗強暴的感情和理念,荊軻則成為道義的化身、俠客的典範。
從魏晉以來,荊軻一直被詠俠詩人作為體現俠義精神的俠義英雄,作為最高尚、最值得模仿的典型人物反覆讚頌,如東晉時的陶淵明有一首《詠荊軻》詩,正反映了人們對荊軻的敬仰之情——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