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2021-01-08 禪說國學

戰國中期以後,秦並六國之勢已經形成。面對強秦吞併之勢,各國有志之士奮起抗秦,其中有諸侯卿相,如廉頗、藺相如、屈原、唐雎,也有閭巷布衣,如魯仲連、侯嬴、朱亥等。他們的事跡中最為悲壯的要算是荊軻刺秦王了。

荊軻是衛國人。與一般的任俠使氣殺人之輩不同,他喜歡讀書和擊劍為人深沉有膽略,胸懷大志,不苟生死,深明大義。荊軻曾以劍術遊說衛國國君,但沒有得到任用。

荊軻不屑於私鬥,有很高的修養。他曾經到榆次與當地一位豪俠蓋聶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並不與他計較,一走了之。繼而荊軻到了邯鄲,魯勾踐與他博戲,為爭執博局上的通道,魯勾踐發火罵了他,他又一聲不吭地走開了

荊軻所交遊者大多是豪傑俠客和德高望重的名士。荊軻到了燕國,跟一個殺狗的屠夫和一個擅長擊築(一種樂器)的名叫高漸離的人交上了朋友,感情很深,成為莫逆之交。他們常一起飲酒,談論劍術和天下大事。

喝到興頭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就和著節拍唱歌,一會兒興致勃勃,過一陣子又一起哭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看見他們似的。不久,荊軻和高漸離在燕國出了名。燕國的隱士田光看出荊軻不是平庸之輩,對他很器重。

過了不久,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因為不堪忍受秦王的迫害,從秦國逃回燕國。燕太子丹也是一位卿相大俠,門下收留了不少俠義之士,如勇士秦舞陽、俠士田光等。當時秦國的大將樊於期因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國,太子丹也收留了他。

當時秦國正大舉進攻三晉、楚國和齊國,眼看就要輪到燕國了燕國君臣上下一片恐慌。太子丹見國難臨頭,再加上他對秦王的怨恨,很想報復秦王。但是,燕國國力微弱,難以抗秦。太子丹就想以刺殺手段圖謀秦王。

在這種情形下,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在說動荊軻去見太子丹後,為了使赴秦謀刺這件關係到燕國存亡的絕密大事不走漏點風聲,以死明志,拔劍自刎。荊軻深受感動,即刻去見太子丹。太子丹說出派壯士入宮挾持秦王或刺殺秦王的策略。

在太子丹的一再請求下,荊軻毅然承擔起赴秦謀刺的重任。為了取得秦王信任,他建議獻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之頭,以便藉機行刺。

樊於期是因為避難才逃到燕國來的,太子丹不忍樊於期死,荊軻便私下去勸說樊於期,說:「樊將軍全家老幼都被秦王殺掉,此乃血海深仇,此仇不報枉為男兒,如今秦王仍懸重賞捉拿將軍,將軍如何是好?」

樊於期說:「我每每想到這些,真是痛入骨髓。可是有什麼辦法呢?」荊軻說:「我有個主意,可報將軍之仇,可解燕國之危難,可使天下百姓不被兵禍。我要是把將軍的頭顱獻給秦王,他準失去戒心,必定信任我;那時候,秦王將死在我的匕首之下,將軍和燕國的仇就都能報了。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樊於期捶胸扼腕道:「此正是我日夜切齒碎心之事,如今才聽到您的指教。」隨即自刎而死。

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頭顱都已準備好,太子丹又從趙國的徐夫人那裡花黃金百鎰購得一把極為鋒利的匕首,讓工匠淬上毒藥水。用此利刃試驗殺人,只要滲出一絲血,受試者無不斃命。太子丹另派秦舞陽做荊軻的助手。

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為了確保她成功,荊軻打算要等一位智勇兼備的沒別遊俠朋友同赴秦國。太子丹卻等不及了,甚至懷疑荊軻有悔意。

荊軻面露士不悅之色,說:「我提一匕首入虎狼寒焚之秦,此乃關係燕國命運的大事,需平冠要準備周全,哪一個環節上都不能出紕漏。只有傻小子才不顧使命,不管成敗,冒失前往。既然太子如此心急,荊軻敢不從命嗎?」於是,荊軻決定即刻動身赴秦國。

太子丹同一些豪俠義土於易水河畔送別荊軻。他們身穿孝衣,全身縞素。高漸離擊築,曲調悲戚慘烈,荊軻面對易水,和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眾人無不動容。

到達秦國後,荊軻用重金賄賂了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秦王穿上朝服,在大殿接見荊軻。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頭顱,秦舞陽端著地圖匣,來到殿前的臺階下,秦舞陽見秦庭之上衛士如虎,刀劍如林,臉色突變,渾身發抖。滿朝大臣都感到很奇怪。

荊軻笑著解釋說:「他是北方邊鄙的鄉下佬,哪裡見過天子威嚴!膽小心怯,請大王寬恕。」秦王為防不測,就叫荊軻一人上前。荊軻來到秦王面前,獻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地圖。

秦王將地圖展開,快到盡頭時,匕首露了出來。荊軻猛然躍起,將匕首槍在手裡,一把揪住秦王的衣袖。秦王嚇得死命掙脫,扯斷了袖子,離座而逃。荊軻手持匕首急追秦王,秦王急忙拔佩劍,因劍太長,加上驚慌急迫,劍又套得太緊,一下子沒有拔出。

而持刀帶劍的衛士沒有命令又不敢私自上殿護駕。一時朝堂大亂。在混亂之際,站在殿下的一個御醫用他所捧的藥囊擊中了荊軻。荊軻一閃,秦王得空,拔出佩劍一划,將荊軻的左腿砍傷。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舉起匕首投擲秦王,不中。

秦王又用劍連刺荊軻。荊軻遍體鱗傷,他知道事情已不能成功,便靠著柱子,叉開腿坐著罵道:「該死的暴君!事情不成功,奈何,奈何。」秦王左右一擁而上,刀劍齊下,將荊軻剁成肉醬。因為這件事,秦王大怒,派大兵攻打燕國,燕國很快也就滅亡了。

荊軻死後,俠客高漸離要為荊軻報仇,曾毀容殘身謀刺秦王,最終也沒有成功。

荊軻是戰國末期最具悲劇色彩的俠義英雄。他視死如歸,仗義而行,「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事敗身死,壯志未酬,成為千古憾事,令多少俠士為之扼腕嘆息。然而,其慷慨豪邁之英雄氣概,傾倒了很多後世英雄。

後人在荊軻身上寄託了不畏邪惡、反抗強暴的感情和理念,荊軻則成為道義的化身、俠客的典範。

從魏晉以來,荊軻一直被詠俠詩人作為體現俠義精神的俠義英雄,作為最高尚、最值得模仿的典型人物反覆讚頌,如東晉時的陶淵明有一首《詠荊軻》詩,正反映了人們對荊軻的敬仰之情——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相關焦點

  • 【賞析】《詠荊軻》陶淵明
    凌厲越萬裡,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燕國太子喜歡收養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他到處招集有本領的人,這一年年底募得了荊卿。君子重義氣為知己而死,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 荊軻是戰國有名劍客,和秦王一對一交戰卻挨8劍,究竟什麼原因?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詠荊軻》陶淵明荊軻刺秦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以耳熟能詳,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對荊軻刺秦以失敗草草結尾而唏噓不已,更有甚者拋開荊軻作為一名刺客的失職不談,而讚嘆其敢於抗擊秦國的大無畏精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更成為荊軻大義赴死的代言。
  •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 荊軻刺秦:他是史上有名的刺客,刺殺失敗為何還被傳頌至今?
    太子丹依照這兩個原則廣納「賢才」,誰知大家一聽刺秦二字,無不黯然噤聲。秦王嬴政可是殘暴成性的「暴君」,且本人力大如牛,武藝高強,一般人聞風喪膽,哪有膽量去刺殺?此時荊軻出現了。荊軻先世原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慶封,後與政敵較量失敗後逃亡到吳國,為楚王所殺,其子孫又逃到衛國。後來衛亡於魏,荊軻做了魏國的遺民,再後來秦攻打魏國,他便逃到燕國。
  • 荊軻刺秦的失敗,到底是荊棘的劍術不高,太子丹謀劃不全
    眾所周知的荊軻刺秦,是荊軻的原因還是太子丹的原因呢?燕太子丹的想法是站在國家的立場的,因為當時秦國已經俘虜了韓王,又出兵攻打楚國,北進趙國。趙國擋不住秦國,一定會輸,一旦趙國臣服,那麼燕國就要大禍臨頭。燕國即便調動全國之人也打不過秦軍。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流傳千古,但也可能被誤讀了!太子丹和荊軻的終極目的並不是暗殺秦王,而且荊軻刺秦的基本目標已經達成,並未完全失敗。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很多都知道,荊軻刺殺未遂,而且結局很慘,以至於蘇軾還寫詩批判燕太子急於求成,不能忍耐,將國運輕託有勇無謀的狂生,認為:「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
  • 《荊軻刺秦王》中,神秘人到底是誰?司馬遷留下的伏筆被誤解了
    燕太子丹督促荊軻儘快啟動刺殺秦王的計劃,而荊軻遲遲沒有上路的原因是在等一個人——他們將共同承擔刺秦的任務。這是荊軻自己選擇的搭檔。"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燕國的實力比趙國更差,雖說兵來將擋,結果卻已不言而喻。
  • 荊軻刺秦為什麼會失敗?只因他沒做好這幾件事
    《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共描述了5個刺客,分別為曹沫、專諸、聶政、豫讓和荊軻。其中描寫荊軻刺秦王用了將近一半的篇幅,雖然荊軻最後刺秦王失敗了,但是由此突顯了刺客這一身份地位的可怕性和重要性,荊軻也留下了忠勇可敬的聲名。
  • 號稱劍術高超的荊軻,為什麼會刺殺秦始皇失敗?
    荊軻刺秦王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刺王殺駕的行動,荊軻本是無名小卒,但因為這次行動卻讓他揚名立外,在歷史上留下了他的故事。但是其中值得我們疑問的是:「荊軻身懷高超劍術去刺殺秦始皇,卻沒有刺殺成功這是為什麼呢?
  • 荊軻刺秦,戲耍了我們兩千多年的一出鬧劇.
    滿以為年少在趙國為質時與當時也同為質子而現在已親政的秦王嬴政有故交之緣,人家會高看自己一眼,沒想到人家竟然公事公辦,一點情分不講還人前人後都不留情面。這可氣壞了燕丹,千方百計逃離秦國,籌謀策劃一場為報一己私仇而置國家危亡不顧的暗殺。他的老師太傅鞠武曾勸諫過他:聯合其他國家,強兵秣馬,不要把私憤凌駕在國家危難之上。
  • 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喜愛讀書、擊劍,憑藉著劍術遊說衛元君,衛元君沒有任用他。此後秦國攻打魏國,設置了東郡,把衛元君的旁支親屬遷移到野王。荊軻漫遊曾路經榆次,與蓋聶談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出去以後,有人勸蓋聶再把荊軻叫回來。蓋聶說:「剛才我和他談論劍術,他談的有不甚得當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應該走了,不敢再留在這裡了。」派人到荊軻住處詢問房東,荊軻已乘車離開榆次了。
  • 荊軻是戰國著名劍術家,與秦王一對一交手卻挨了八劍,是什麼原因
    一個名叫田光的隱士,向太子丹推薦了一個人:荊軻。荊軻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勇士和劍術高手,太子丹一聽之後,立即心領神會,急忙派人尋訪荊軻。 見到荊軻後,太子丹說:「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已不可阻擋,韓楚趙等國相繼覆滅,馬上就會輪到燕國。燕國國小力弱,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
  • 千古傳頌的荊軻刺秦,為何司馬光大罵荊軻是盜賊,太子丹是罪人?
    太子丹依照這兩個原則廣納「賢才」,誰知大家一聽刺秦二字,無不黯然噤聲。秦王嬴政可是殘暴成性的「暴君」,且本人力大如牛,武藝高強,一般人聞風喪膽,哪有膽量去刺殺? 後來衛亡於魏,荊軻做了魏國的遺民,再後來秦攻打魏國,他便逃到燕國。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
  • 荊軻刺秦王
    荊軻喜歡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曾遊說衛元君,不為所用。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
  • 《荊軻刺秦王》劉向
    2.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凌辱3.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4.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5.請辭決矣「決」通「訣」, 訣別6.燕王誠振怖「振」通「震」,震懾7.燕王拜送於庭「庭」通「廷」,朝廷8.設九賓:「賓」通「儐」,儐相,迎賓贊禮的人9.荊軻奉樊於期頭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