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過數百年的春秋戰國亂世,關中的秦國強勢崛起,虎視中原,隱然有吞併天下之志。秦始皇在位期間,終於拉開了統一天下之戰的大幕。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優勢,中原各國根本無力抗衡,局面岌岌可危。
公元前227年,秦國先後擊滅了韓趙二國,兵鋒抵達易水,失去屏障的燕國,已經成為秦國的下一個攻擊目標。燕太子丹為此憂心忡忡,面對迫在眉睫的巨大危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雖然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燕國的軍事實力與秦國相差懸殊,秦國的軍隊,對燕國構成碾壓式優勢。因此燕國正面硬抗根本不是對手,毫無任何勝算。燕國要想躲過覆滅的命運,必須另尋他途。
燕太子丹遍訪高人,虛心傾聽他們的意見。一個名叫田光的隱士,向太子丹推薦了一個人:荊軻。荊軻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勇士和劍術高手,太子丹一聽之後,立即心領神會,急忙派人尋訪荊軻。
見到荊軻後,太子丹說:「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已不可阻擋,韓楚趙等國相繼覆滅,馬上就會輪到燕國。燕國國小力弱,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為今之計,只有派一名勇士偽裝成使者,出使秦國,伺機接近秦王並挾持他,逼迫他訂立盟約,退還吞併他國的土地,如期不然,只能殺掉秦王,為天下除此大患」。
這個計劃堪稱石破天驚,深入虎狼之國卻刺殺不可一世的秦王,可想而知難度有多高。荊軻躊躇一番後,最終還是慨然應允,踏上了刺秦之路。荊軻也是藝高人膽大,他早年苦練劍術,遍訪名師,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劍術高手。
荊軻偽裝成燕國使者,以獻上燕國地圖為名,終於接近了嬴政。誰知刺秦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刺秦過程中,由於事發倉促,秦國的侍衛和文武百官,最初都沒有反應過來,荊軻和嬴政處於一對一交手狀態。但最終嬴政毫髮無傷,荊軻反而受了重傷,「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挨了秦王八劍,奄奄一息,失去反抗能力,被侍衛一擁而上殺死。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局面?其實分析一下,原因無非以下幾點。一是荊軻雖然是著名劍術家,但他有一點卻和現代的某些「傳武大師」很像,精於演練套路,卻極其缺乏實戰經驗。
《史記》和《戰國策》中記載都顯示,荊軻刺秦之前,並沒有任何與他人實戰搏擊的經歷,更沒有從軍上陣的經歷。這就導致他的實戰經驗極度匱乏,在瞬息萬變的嚴酷實戰中,只會練套路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荊軻就是吃了這樣的虧,刺秦不成被反殺。
第二個原因,秦王嬴政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魚腩之輩。秦人歷來有尚武的傳統,秦國歷代國君,有很多本身就勇武過人,甚至親自衝鋒陷陣者也屢見不鮮。秦國歷史上就有三任國君戰死在沙場上。秦王嬴政在這樣濃重的尚武之風的國度中成長起來,實戰技能也不會差。故而在與荊軻對陣時,嬴政才能表現的反應迅速,行動敏捷,出手快準狠,擊敗了荊軻。
第三個原因,荊軻刺秦動手之前,已經被嬴政看出了破綻。他的助手秦舞陽在見到秦王時,「色變震恐」,因過度緊張而表情扭曲,面色異常。精明過人的嬴政,很可能已經起了警惕之心,有所防範,故而荊軻難以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