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恐怕沒想到,跟大眾糾葛多年,本已穩固的霸主地位,被特斯拉連夜空襲。6月10號,特斯拉股票大漲5.5%,收盤時市值高達1900.15億美元,超越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
這更讓人確信了,2020年最魔幻的地方,其實不是發生了某些變化,而是這些變化正在加速催化原本僵持不下市場格局,就像年初時還有投資機構預測,特斯拉大概率會在兩年內成為市值第一的車企,但沒料到,這一天來的如此之快。
就連馬斯克自己都發推特說「特斯拉的股價太高了」,那種得了便宜賣乖的情緒流露,遠大於對特斯拉股價猛漲的驚詫。
特斯拉「獨善其身」
對於向來把特斯拉當作「超越對象」的眾多車企來說,其實早已對今天的結果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建設,所以才會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形成對特斯拉的強效阻擊。只不過,這條戰線隨著時勢變化越拉越長,就連豐田都被甩在了特斯拉的身後。
其實按照汽車市場的既定邏輯推理的話,剛剛成立不過17年的特斯拉,跟87歲的豐田比,還遠遠沒有達到與之抗衡的段位。哪怕從2019年的市場表現來看,特斯拉距離豐田還有著不小的差距,有這樣一組數據:特斯拉跟豐田相比,銷量差了30倍,營收差11倍。
2020年疫情的原因,對於豐田抑或特斯拉的影響更是相差無幾,在日本的豐田著急忙慌的關閉了所有工廠,處於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特斯拉工廠一樣難以倖免,這對於庫存率遠低於豐田的特斯拉而言,實在是雪上加霜。
當所有人都覺得,天災之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時,特斯拉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發出後,赤裸裸的交代了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那段時間,特斯拉共交付了8.84萬臺新車,水平達到歷史最佳,公司總營收也同比增長了32%,淨利潤為6800萬美元,並連續三個季度達成盈利目標。
5月新能源市場公布銷量數據後,中汽協曾做出不太樂觀的預測:新能源市場恐難再有大幅增長。諷刺的是,同一時期,特斯拉以過萬的水平,環比增長超200%,成為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頭號玩家,短時間看,似乎無人再能阻擋特斯拉進擊的鐵蹄。
超越預期的盈利能力,和大幅改善的現金流,毫無意外的構成了此輪股價飆漲的契機。而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特斯拉的市值就已經突破1500億美元,超過了寶馬汽車和福特汽車的市值總和,並超越大眾汽車集團位列全球第二,緊逼豐田。
實踐出真理,特斯拉再次證明了區別於傳統汽車公司的特有屬性:財務數據可能並不是決定股價的多少的先決條件,但如果可以出現增勢,資本市場往往會贈予它超越性的利好。
「Sexy」炙手可熱
華爾街向來對擁有增長潛力和空間的股票青睞有加,特斯拉在汽車股中的一戰成名,絕不僅僅因為是一家汽車公司,而是汽車之外的第二重屬性——科技。
沒錯,多頭看好特斯拉的主要原因,還是要歸結於對這家公司在整個汽車產業中的潛力估值:它不是一家汽車公司,而是一家比肩蘋果的高科技公司。
無需爭議,科技股在資本的名利場中最為耀眼,即便有人依舊緊抓著特斯拉粗糙的工藝不放,也依舊無法改變這個事實。身處急劇變化的時代中,科技,往往最能展現出符合人類所需的應變能力,這是一個趨勢,特斯拉並非個例。
事實就是這樣,從當下看,即便美國仍舊陷在疫情與社會矛盾的糾葛中,納斯達克指數卻仍舊在那一夜首次突破萬點大關,科技股領銜美股反彈,除特斯拉之外,亞馬遜和蘋果也再度創下歷史新高。
對於這樣的結果,馬斯克應該是早有預料,去年他曾公開表示:特斯拉將成為一家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公司,而支撐這個市值的主要就是自動駕駛技術,當時,特斯拉的市值不過400多億美元而已。
回到我們身處的汽車產業來看,電動化、自動化已經成為公認的發展趨勢,無可辯駁。而在這個領域,特斯拉已經耕耘了二十年,遠遠走在了傳統企業的前面。
目前,特斯拉已經發布了Model S、Model 3、、Model X三款車型,第二季度Model Y也將進入交付階段,對於眾多對特斯拉抱有期待的粉絲而言,sexy的吸引力已經無需多言。
就本次論述的事件來說,雖然有人稱看不懂特斯拉股價猛漲的行情,也有人猜測是短線投資者投機心態下的泡沫堆積。但實際上,無論是我們統計的特斯拉購買數據、還是魔幻的Ark皮卡、抑或上天的Space X都是鐵打的事實,也並不會在失去追捧後,瞬間湮滅於泡沫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講,特斯拉的屬性已經決定了它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對傳統車企的超越是早晚的事。當然,傳統車企也沒有錯,因為這只是時代與資本的選擇。
阻擊後浪難在哪兒?
所以,如果傳統車企能夠對特斯拉形成阻擊,是不是就可以打贏這場翻身仗?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對傳統車企電氣化轉型形成清晰的認知。至少現在來看,還沒有一家傳統車企真正在轉型過程中拿出具有說服力的例證。
這種現象似乎切中了摩根史坦利對25名投資人的調查結果,據了解,大部分投資人認為,傳統汽車製造商在生產純電動和自動駕駛汽車時「極不可能」或「不太可能」成功「收回成本」。
雖然傳統車企很清楚「絕知此事要躬行」,但事實總是讓人感到遺憾。此前,日經曾經對一臺特斯拉Model 3進行拆解,最後得出結論:在電子工業方面,特斯拉要「領先豐田和大眾6年」。一位工程師在研究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計算機」之後更是直言,「這個我們可做不出來。」
從時間上看,技術差距需要傳統車企拿出足夠的精力去彌補,但又不是簡單的快就能解決的問題。大眾在ID.3和新高爾夫的軟體問題上頻頻失力,足以證明這一點,並且直接成為引發CEO迪斯與監事會之間矛盾的導火線,同時暴露出傳統車企轉型中更深層次的問題。
迪斯作為電動化轉型的激進派,曾毫不掩飾的讚美特斯拉是電動汽車的前鋒,並感激特斯拉鞭策了全球電動汽車財富的成長。與此同時,為了增加大眾集團電氣化和數位化技術研發費用,迪斯不惜得罪工會,期望通過組織架構調整和削減員工進行「節流」。
在根本性問題方面,工會的既有利益被撼動,大眾集團內部的保守派結成了統一聯盟,權力格局發生了逆轉。作為電氣化轉型推動者的迪斯,反而在這場運動中大權旁落,令人唏噓。
迪斯與大眾集團的宮鬥,反映出的是一眾傳統車企在電氣化轉型中的常態,真正阻礙他們的根本,其實不是時間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不願從燃油車的利潤中清醒過來的問題,說直白一些,革自己的命最難。
不久前,大眾與福特還籤署了在商用車、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戰略聯盟協議,以期提升在歐洲市場電氣化產品的競爭力。並且都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平臺公司Argo AI開展了合作,加強在自動駕駛汽車業務上的發展。
傳統車企聯手就能實現對特斯拉的超越嗎?不得而知。但特斯拉已經成長為一個不容小覷的對手,對於豐田大眾和福特們來說,反擊「後浪」,知易行難。
【版權聲明】本文為汽車頭條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