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內體育投資的熱度在明顯消減。
全年,中國體育相關領域的投融資事件超過180起,遠不及2016年的242起以及2015年的217起。越來越多資本選擇離開,凱興資本創始合伙人謝晨光卻告訴讀懂君,現在正是投資體育行業最好的機會。
在投資圈,凱興資本一直以投資體育行業聞名。2016年7月,其成立了一支總規模為100億元的佳兆業凱興體育文化基金,專門投資體育產業。過去幾年間,他們先後投資了卡賓滑雪、巨石達陣、郵人體育等多個體育公司,目前均已取得不錯的發展。
在謝晨光看來,小眾、高端的體育培訓在中國將有很大的機會,反觀過去大熱的線上體育目前並未表現出太大的存在價值。
新經濟消費時代,體育賽事、運動場館、線上App等層出不窮,投資人應該如何投資體育行業?讀懂君近期拜訪了凱興資本的創始合伙人謝晨光,探討了其對體育產業投資的看法與策略。
謝晨光
/ 01 /
未來5年,是體育產業投資的機遇期
任何一個產業,包括資本市場的表現,都有一個波浪式發展的軌跡,體育產業也不例外。但它不是一個爆發式增長,而是通過時間和實踐積累產出。
2014年前,體育行業在國內是沒有產業基礎的。直到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46號文,第一次把「體育產業」這個概念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朝陽產業培育扶持。
2014年政策的出臺,使得很多資本都湧入體育行業,一直持續到2015年,期間體育產業的投資非常熱,也遇到不少泡沫。不過,這都是正常現象,每個產業的發展一定是伴隨泡沫的,總要面臨產能過剩之後,才能整合出龍頭企業。
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初,整個體育行業投資的熱情就開始往下走,因為大家發現體育產業的收益並沒有像一開始預期的那麼好。但恰恰是這個時候,我們認為投資體育行業的機會真正到來。因為,整個行業已經積澱了一定的經驗、資源和人才,創業者、資本也都開始趨於理性。
所以我們認為,接下來的2018、2019年都是體育投資很好的機遇期,甚至一直到2022年前都會是很好的一個階段,在這之後的發展前景也是可期的。
/ 02 /
小眾、高端的體育培訓項目在中國有很大的機會
選擇體育行業中項目投資時,除了關注市場環境、企業核心競爭力、商業模式、人力資源的匹配情況等,需要把握住體育行業的三大特殊機會。
第一,是國內體育的改革紅利。體育賽事協會和管理中心的分離,這其實是對整個體育的一個鬆綁,民營企業擁有更多的機會。
比如中超公司和中職籃公司,體育總局在2014年之後對這兩個公司都做了比較大力的改革。
中超公司負責管理中超聯賽的全部事宜,並且在2015年10月,中超的版權費賣出了5年80億人民幣的天價。
中職籃公司也是如此,它的權益、商務開發等都是改革帶來的紅利。
第二,是中國經濟的消費升級。體育本身是普通大眾的一個消費行為,比如參與健身、辦健身卡、去滑雪等。
於是,我們投資了巨石達陣,一家從事提供專業美式橄欖球雙語培訓的創業公司。新三板上,那家做擊劍培訓的萬國體育,業績也非常不錯。
在不斷思考和探索中,我明白了為什麼小眾類體育培訓值得投資,原因有三點。
首先,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市場空間大,任何一個小門類的東西在中國,只要做得好,就足夠把規模做起來的。擊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麼小眾的門類,因為中國市場夠大,滲透率不需要做到像網購一樣那麼高,就可以帶來很高的利潤。
其次,中國的體育環境和國外不一樣。在國外,體育教育是以家庭和社區為主。比如社區就有足球隊和籃球場,美國的街頭籃球,相互之間就能切磋。但是,中國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並沒有一定的體育技能,是需要有培訓機構集中式的來教小孩的,所以培訓類的商業模式具備很大的盈利空間。
最後,像一些小眾的、高端的項目是有壁壘的。比如培訓籃球和桌球,其受眾人群雖然大,但會的人多,大家都能培訓,門檻並不高,所以並不太好去投資。反而是一些小眾的項目,因為它對教練資源、營銷渠道、品牌塑造,它是有壁壘和有門檻的,所以相對而言更好。
而且,這種體育培訓企業之間競爭往往不是同業之間的競爭,更大程度上是爭奪人們花費在其他地方教育培訓時間,讓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時間參與到體育中。
第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因為體育具有穿透力,將體育與其他結合之後,會有不一樣的地方。以房地產舉例,原來房地產就是住宅,而現在,會有專門去滑雪的小鎮,打高爾夫的小鎮,這就相當於和體育進行了結合。此外,旅遊、教育、傳媒等都可以和體育結合。
比如我們投的郵人體育,這是上海的一家做體育數字營銷的公司,也是國際上一線的俱樂部和明星在國內的新媒體運營的公司,它就是典型的體育+營銷的概念。在2016年,它就做了一個科比代言餓了麼的項目,當時效果非常好。
/ 03 /
線上體育需解決效率和營銷問題,價值尚待提升
作為一個新時代下的產物,體育是一個有溫度的產業,非常強調體驗和面對面,所以也就導致了體育行業孕育出來的培訓、場館集中於線下,線上體育在這個行業中目前並不存在太大的價值。
之前,有線上的體育公司推出針對C端的產品,比如匹配個人與周邊體育場館的時間撮合平臺,但實質並沒有解決太多的體育層面實際問題。
這裡面的核心問題在於:第一,這樣的方式並沒有解決場地的稀缺性和利用率的問題。人們往往都是在想每天下班之後以及周末進行體育活動,但是這段期間幾乎所有的場館都是滿負荷的,而在工作時間,場館都是空的,而這樣的問題並不能依靠APP解決。
第二,對個人來講,APP並不能解決個人想要變成更好自己的目標。因為體育重要的是參與其中,線上APP並不能發揮這個功能。
我對線上的體育產品也並非完全否定,只是現在行業整體發展還沒有到一定程度,純粹的流量思維,試圖通過平臺整合教練、場館資源的這些事,這是比較難的。
線上產品能成的條件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能不能拉來新的用戶,二是能不能提高效率。這兩方面決定了產品本身是否能給整個行業提供價值,如果沒有,只是掠奪別人的價值,這個事情就有問題。
另外,體育行業中,賽事是一個非常好的這個投資領域。但是賽事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就是只有龍頭,賺錢的只有老大或者老二,再往下的可能小型賽事就比較難賺錢了。最近國內比較有特色的,就是這個電競賽事,那就看哪家龍頭企業最後能凸顯出來。
免責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讀懂新三板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