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障礙前的"In the Zone"訓練

2021-02-13 馬背以外

在障礙訓練中,我們都想要一輪平滑、輕鬆,看起來毫不費力的跳躍。如果你看過職業騎手訓練,他們經常可以一輪又一輪的安靜完美的完成。原因是:他們可以不去幹擾馬。

當馬準備起跳時,如果Ta專注於跳躍,而不是你告訴要做什麼,會跳得更好。所以請記住,你只是一個乘客,你對Ta的平衡和節奏的幹擾越少,Ta就能更好地完成Ta的工作,也就是跳過障礙。

人類的天性使我們總想做點什麼來幫助馬匹跳躍。我不是只是說「不要幹涉」 or 「不要在進障礙前拉馬」,就期望學生們做到。相反,我給學生一些方法,我要求他們在跳躍障礙前的某個點,也就是所說的「進入狀態(In the Zone)」,我會讓他們在這時擺出跳躍姿勢並放鬆韁繩。這兩件事是他們所需要關注的全部。

這時,學生通常會問兩個問題:

• 「進入狀態(in the zone)」 是什麼意思?

in the zone是指你不要去你的馬,讓Ta自己跳躍。對於缺乏經驗的騎手來說,」in the zone"通常是跳躍前的三到五步(在他們可能會開始擔心起跳點的時候)。對於經驗豐富的騎手來說,"in the zone"可能就是當馬起跳時。概念是一樣的:在到達某個點時,你必須讓你的馬自由跳躍。

• 如果不會判斷跳躍距離會怎樣?

當你不會判斷到障礙的的距離時,像很多騎手一樣,可能會想要在快要接近障礙時,試圖做一個巨大的輔助來找到起跳點——催馬讓馬大步向前跨,或拉馬想要縮短歩幅。更糟糕的是,踢馬和拉韁通常是同時進行的,這導致了「衝突的輔助」。這只會幹擾你的馬的注意力和節奏,讓Ta失去平衡,導致據跳、恐懼障礙等。控制馬的步伐雖然很重要,但在學習如何正確輔助之前,要先感受如何 "in the zone"。

下面將分為五個訓練階段進行介紹→

在平地訓練中,使用輕騎坐的姿勢:腳放在馬鐙上,馬鐙垂直馬身。重量放在腳後跟,腿放在肚帶位置,腳後跟和臀部在一條直線上。力量來自於腳跟向下和腳正確地放在馬鐙上。在立定、慢步、快步或跑步時,上身垂直向前傾斜一到兩度,這樣就不會僵硬。在發起快步或跑步時,將臀部的角度調整到30度,這樣就可以保持與馬的動力一致。手在髻甲前面微微抬起,從口銜到手到肘部呈一條直線。並且目視前方。

我在跑步時保持輕騎坐姿勢,這樣我可以繼續保持馬的動力。我努力去感受馬頭和脖子的擺動,這樣我就可以用手跟著他的動作走,不會緊繃著馬。這能讓我變得柔軟,也能讓馬變得柔軟。

接下來,練習跳躍姿勢,也就是「兩點式騎坐」,在慢步、快步和跑步時放鬆韁繩。這個姿勢可以給馬自由,但如果需要的話,可以輕輕帶著他。身體與馬鞍是「兩點接觸」將臀部抬出馬鞍,這樣只有兩條腿接觸馬鞍,臀部角度也是大約30度,輕微俯身。我已經把我的手移到馬髻甲前面幾英寸的地方,這讓他保持柔軟。

為了控制跳躍姿勢的平衡,而不是向後倒在馬鞍上,也為了避免在韁繩上尋找平衡。在平地訓練中,我教我的學生們用他們的食指夾住一小撮鬃毛,以確保他們不會用韁輕微地打到馬的嘴。由於跳躍的時間很短,許多新手很難察覺到他們做了這樣的動作。我希望我那些更有經驗的車手也能舒服地使用它,這樣他們在感到不平衡時就可以使用它。

"在駱駝走路時,很容易看脖子前後擺動的動作。這種擺動的姿勢與馬在慢步和跑步時脖子運動的姿勢相似,只是駱駝的動作稍顯誇張。很多騎手都被要求「安靜地坐著」,但如果真的努力保持坐著不動,你會變得僵硬,會更容易被彈起來。"

當你能夠在平地訓練中保持你的跳躍姿勢時,你可以開始練習越過障礙。我喜歡先把三根或四根杆疊放在地上(兩根或三根障礙杆放在地上,一根放在上面)。這給你一種跳躍的感覺,也降低了難度,這樣你就可以專注於自己。


把障礙杆擺在有四步或五步可以通過的地方,發起快步。當你轉過彎,在障礙前大約五步,進入「in the zone」狀態:將臀部從馬鞍上抬起,收縮髖關節,移動手到髻甲前面幾英寸的位置,並用食指夾住一小撮鬃毛。在到達障礙前的整個過程中都要保持這個姿勢,讓你的馬自己照顧自己。當他跨過障礙後,走幾步,讓他在直線上停下來。轉一個圈,朝另一個方向快步回去。

快步做到之後可以嘗試跑步通過,剛開始的時候,你的馬可能會做一些尷尬的事情——Ta可能衝過障礙,從側面逃避障礙或者斜著進障礙。沒關係,這就是為什麼要在這麼小的障礙上練習。如果你的馬向左右躲閃障礙,使用一些導柱搭成一個通向障礙的梯形通道限制Ta。如果馬相信你不會打擾Ta,Ta就會開始弄清楚自己的平衡,以及Ta需要做什麼才能不踩到杆上。

如果你能堅持下去,不去試圖通過固定一段距離來幹擾你的馬的步幅,大多數馬將開始弄清楚如何調整自己的步幅來適應障礙杆。

「在這個階段,我希望這個練習能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在你可以輕鬆的快步跑步通過地杆之後,你可以建立一個小的垂直障礙,然後重複練習,首先快步通過。試著把你不受幹擾的感覺從地杆帶到單橫木上。專注於保持你的姿勢,不要拉馬嘴或用腿催馬來固定一個距離,讓馬自己想辦法。在Ta跳過障礙後,讓他跑步離開,然後在直線上停下。

同樣的原則,不幹擾我的馬過杆平衡和節奏,也適用於垂直障礙。在轉彎後達到垂直狀態,我仍保持輕騎坐的姿勢,放鬆我的手向前,這樣我的韁繩就給出去呈一個弧形,做到不去幹擾馬。

我專注於保持這個姿勢一直到障礙跟前,這讓我的馬找到了自己的平衡。可以看到在障礙杆的那邊,韁繩仍呈弧形微微下垂的狀態,這確保我在騰空時也不會干擾他。我的腿向後滑了一點,但我仍能與他的動作保持平衡。

這個角度的照片可以看出:我的騎坐位置沒有抬起很高,只是較進障礙前稍稍前傾和抬高了一點點。我一直保持著兩點式騎坐的姿勢進入障礙,我所要做的就是保持我的跳躍的姿勢,讓馬替我去完成剩下的工作。我的腿垂到了他的腰部,眼睛始終保持直視前方。

當馬落地和跑步離開障礙時,我仍然保持我的跳躍姿勢和柔軟的接觸。通過不去幹預,我允許他在整個跳躍過程中使用頭部和頸部來保持平衡,這樣他就可以專注於他的工作。

你已經適應了在單個障礙上保持「in the zone」姿勢和感覺,就可以練習多個障礙的練習。設置兩個交叉杆或是兩個單橫木的障礙(擺自己最舒服最拿手的方式)。相距大概22米。先練習快步進入,人馬可以輕鬆做到後,再練習跑步進障礙。

對於具有中等步幅或較大的步幅的馬,快步進、跑步出時,可以在距障礙直線距離6步時進入狀態。跑步進、跑步出時,距離障礙直線距離5步時進入。不過,在這個階段,馬的跨步次數並不重要。如果你的馬的步幅較短,他在7步(快步時)和6步(慢跑時)的直線距離時更舒服,這也是可以的。關注點是馬「ta-dup ta-dup ta-dup」的節奏感而不是計算馬的步數。這個練習對馬要求的很清晰易懂,這樣你就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身上。

(1)快步進障礙時

在跳第一道障礙前,在遠處快步畫一個圈,當畫完圈看向障礙時,進入「in the zone」的狀態,並一直保持到跨過障礙。當你的馬跑步通過兩個障礙中間時,始終保持這個狀態。讓你的馬自己適應距離。在跳完兩道障礙後,讓他在行進的直線上停下來。轉個身,再重新快步繞圈,並進行相反方向的重複練習。

(2)跑步進障礙時

當開始練習跑步進障礙時,仍需要跑步做一個圈程再看向障礙。發起跑步時,可採用兩點式騎姿,立即要求你的馬向前,這樣Ta就會在你用腿之前感受到信號。

當你開始做圈程,讓馬步伐緊湊些:用腿提醒Ta,以防變成快步,降低你騎坐的位置,這有助於讓Ta慢下來,然後輕輕帶一點韁繩給馬嘴一點點壓力。當你轉到直線向障礙行進了,就進入「in the zone」狀態,用你的跳躍姿勢和手部的放鬆,告訴Ta可以將步伐放開向前了。

「我喜歡告訴我的學生,騎馬進障礙前的轉角就像拉手風琴。如果你不把手風琴合在一起再拉開,手風琴就不能奏出音樂。如果你不在轉角處控制住你的馬的步伐,讓Ta回到直線上,Ta就不會有好的平衡去跳障礙。「

當你在直線上可以輕鬆做到「in the zone」時,你可以把學到的技能綜合在一起,練習簡單的8字障礙。

之前跳完一次後要求馬停下。通過這樣做,你可以有效地重組你的馬的步伐。所以當你跑步進行8字訓練中,每次你遇到拐角,你需要主動去控制馬的步伐,以幫助Ta保持平衡。如果你沒有約束馬,縱容馬大步的拐彎,很快馬的身體就會變得緊張和不平衡,可能會突然地加速。

如果在這訓練過程中任何時候,你發現你的馬不能保持平衡,並且是步伐很亂,或是你自己感到緊張。可以回到上一個簡單的訓練(地杆或交叉杆)再重複。整個訓練最大的挑戰是耐心。

在感受到如何讓你的馬自己跳躍之後,你會開始明白什麼時候你需要用腿來提醒馬邁開步伐,什麼時候需要用韁繩來減速。這些都會是對馬好的幫助的溫和提醒,並且你也可以做到平滑、輕鬆,看起來毫不費力的跳躍!

文章內容譯自Shelley Campf教練的文章

翻譯:李亞淳

相關焦點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一一隨著身體向一個方向轉動,腳跟隨之,腳趾反向平衡。則既無"腳趾抓地"之僵,亦可得"放鬆貼地"之果,即時刻保持了腳面與大地的完美契合。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有一次到一個賓館尋訪正在那裡教外國人的著名大師,不想來早了,推門進到大師的房間,大師身著運動短褲坐在床沿邊,正要加穿長褲。都是大男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唐突,我還半開玩笑地調侃了一句:"老師的大腿好粗呵!大師微笑著回答了一句:"功夫都在這倆大腿上呢!"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好多年。當時我的解讀是:要想練出下盤功夫,必須得練出粗壯的大腿。所以拳走低架就成了刻意的的追求。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來看一看"不用力打人"的真相
    武術中所言的"抻筋拔骨","空松身體","拉開關節","放鬆肌肉"等等這些肢體能力的合理提升並不是暴發力產生的根本原因,甚至不是核心要素。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真正暴發力的核心要素是"意念力的陡然增加"。有經驗的拳師稱為"心中一急"說的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太極拳裡要求的,由意識和肢體共同參與的平衡運動,要比正常人之本能具備的複雜的多,高級的多。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戰繩"基礎訓練用法:抖大繩來咯--專業體能訓練繩 健身繩
    "戰繩"基礎訓練用法 2015-03- 24 74076  戰繩,英文名:Battling Rope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
  • "發勁如放箭"一一敢問箭射何方?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五每一個練拳的朋友都對"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耳熟能詳",甚至在夢裡都親身演繹過這種功夫。那麼這句話只是打個比方呢?還是實在可操作的一種太極技法呢?進一步具體發問: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弓"可有形,"弦"可虛張,但"箭"在哪裡?"箭"射何方?先來看一看楊澄甫的答案。"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出矣。
  • 宗大師偈頌"穆則瑪"之略釋潤心甘露
    宗大師偈頌"穆則瑪"之略釋潤心甘露          班字爾慈智加措一、略談此頌的來歷    "穆則瑪"是宗大師所有祈請文當中最主要、最殊勝的祈請文,意思是無緣大悲贊。其實這首偈頌的作者也就是宗大師本人。此頌本來是宗大師獻給自己的上師無等仁達瓦尊者。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古人云"四氣新元旦"。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元月,稱正月;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嘉慶《松江府志》載:"正月一日,雞初鳴,悉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裡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人物|是不是喬丹"兒子"不重要,"二登哥"靠實力上位
    喬丹和兒子不過,這一點都不影響"二登哥"的勇猛存在!他不是通過其"父""上位"的人。並於當月成為了"月最佳新秀",同年5月,戈登入選了08-09賽季最佳防守陣容二陣,已經有"鋒芒畢露"之勢。火箭三後衛保羅被交易至火箭前的2016-2017賽季,是戈登最輝煌的一年,這一年他拿下了賽季"最佳第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