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黃泉,重壤永幽隔」——潘安
世界上能夠讓每個人都確信無疑的事情屈指可數,但「生」和「死」這兩件人生大事卻是每個人都相信會發生且都會經歷的事情,或許每個人出生的起始點各有不同,但是他們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一個結局,就像花開、花落、花謝,最後「零落成泥碾作塵」,人也一樣,最後都會從溫暖的家庭走向孤獨的墳墓。
人世間走一遭,或許曾踏遍山川河流,也曾異國他鄉結識志同道合的友人,在生命的盡頭放下所有愛恨情仇,都想「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後人總是牽腸掛肚,想著做點什麼來紀念逝去的人,證明他曾來過。墓碑是緬懷逝者的方式之一,在墓碑上刻上逝者的生平、表明與逝者的關係,在紀念逝者的同時也供後人懷念。
悠悠中華擁有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歷經踏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許多的優秀文化不但沒有被遺忘,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後剩下的精華更是成為不同時代的精神支柱。一直流傳至今的祭祖傳統是我們孝道的體現,體現出後輩對祖先以及前輩的深深愛戴和懷念之情。
每年清明時節進行掃墓時,如果對墓碑上的文字稍加注意,會發現大多墓碑上會出現「故、先、顯、考、妣」幾個字或者同時見到其中幾個字,墓碑上刻的字除了含義外,在其背後還體現著我國的深遠歷史文化。那麼墓碑上的「故、先、顯、考、妣」是什麼意思?可別搞錯,會鬧笑話。
一座墓碑將陰陽兩端連接,生人與逝者雖已不在同一時空,但仍有千絲萬縷的情感牽連。一個墓碑的背後,有立碑的人與碑的主人,立碑人根據己身與逝者的身份關係適用不同的稱呼,在墓碑上刻上相應的稱謂。
立碑人有長幼的順序排列,通常以立碑人中輩分最高之人與碑主的關係定稱謂,如果在所以的立碑人中沒有比逝者更高輩分之人,亦即立碑人都與逝者為同一輩分的人,則會根據帶頭之人的角度訂稱呼。
自古人們都對「死」字比較忌諱,在不同的場合都儘量不直接提這個字眼而是選擇較為隱晦的表達方式,在墓碑這個不得不提及關乎生死的字眼時,擁有大智慧的故人自然也有辦法尋找能夠避免直接使用忌諱之詞的詞語進行替代。
在墓碑上,通常有「故、先、顯、考、妣」幾個字,這幾個字有不同或相近似的含義,其中「故」根據字面意思理解即可,意思是以前的、過去的,在墓碑上用該詞意為「故去的人、逝去的人」;而「顯」的字面意思是「尊貴、顯赫、耀眼」等,在古代原本只有名門望族、家世顯赫之人才可以使用「顯」,以表示墓主的身份高貴,不是在朝廷有一官半職就是家室十分富有之人,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
「顯」這個字也可以被一般的平常人家使用,由於這個字特有的含義,因此即使是在平常人家使用,碑主也是在家族中輩分很高、德高望重之人,以此表示對碑主的尊稱以區別平常的人,另外,在一個家族中,如果立碑人的雙親都已經不在人世了,此時立碑人會在墓碑上刻「顯」字,如果立碑人的雙親中還有一人仍然健在人世,那麼立碑人就不能用「顯」字,而必須使用「先」字,在對逝者表示尊重的同時,對健在的人同樣尊重。
根據現有資料表明,「考」和「妣」最早記載於《禮記.爾雅》之中: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翻譯成現代的白話就是用「考」來代表立碑人逝世的父親,以「妣」字來代表立碑人故去的母親,總的來說,這兩個字意為對立碑人故去的父母親的尊稱,因此如果一個墓碑刻有「先考」字樣,代表該墓為立碑人逝去的父親;反之,如果刻有「先妣」字樣,則說明這個墓為立碑人已經逝去的母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墓碑上的「先」和「顯」雖然有著相似的讀音,但這兩個字的含義卻並非如同它們的讀音一般類似,其含義可以說是大相逕庭。碑上的「先」更多的是代表已經亡故的意思,而「顯」則是代表一種高貴的身份或是對前輩的尊稱。
雖然「顯」字一開始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也顯示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下的階級思想,即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或者腰纏萬貫的富人才有資格使用,但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覺醒,後來平常人家一般都會加上「顯」或是「先」字,比如常見的有」顯考」,亦或者是「顯妣」,但由於人們思想覺悟的不徹底,「顯」在平常人家使用也限於長輩或者德高望重之人,仍然存在著非平等的性質。
此外,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長幼尊卑」的秩序,在立碑這一傳統上也仍然保留這一講究。在立碑時也分長幼尊卑,根據輩分的高低,再往上的輩分之人的墓碑上會比晚輩多一些修飾詞,如「曾祖考」、「曾祖妣」以及「高祖考」、「高祖妣」等以表示不同墓的長幼尊卑,而此時有人會提出疑問說「故」字此時怎麼沒有了呢?
這也是有講究的,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在表達時力求精簡,而根據字面意思以及組合後的形態來看,「故」、「先」和「顯」的意思存在重複,因此當下會出現某些墓碑上直接省去「故」字,以此達到精簡表達的文字效果。
結語: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墓碑上的「故、先、顯、考、妣」有著不同的意思,是我國源遠流長之文化的延續,作為中國人,我們有必要對這些詞的含義和深遠內涵做深入了解,千萬不能弄錯了,不然會鬧笑話的。都說人終有一死,雖說斯人已去,但是墓碑文化作為我們對逝者的緬懷方式,仍有留存的文化意義。
參考資料:
《卜算子.詠梅》
《再別康橋》
《悼亡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