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年老賓佐,過國泣樓臺。
猶有墳碑在,仍令故客開。
山童隔壁沽村醞,田叟登門送墓碑。
小市飢氓爭糴米,青州太守可能知。
中國古代"",只在地下,地表不樹標誌。後來逐漸有了地面堆土的墳,又有了墓碑。
人去世後,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記死者的姓名、籍貫、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與死者的關係。寫碑文應對死者充滿敬意和感情。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墓碑》:"袁尚書可立墓碑,在()城南四裡許,劉店村東裡許。碑高八尺,上,下,高約丈餘,尚稱體制。
在農村老人去世了,子女為了懷念父母的去世,也為了表達自己的孝義,都會給去世的老人豎一塊墓碑,但是墓碑上的字比較複雜,並不是把去世人的名字刻上去就可以了。注意到的農民朋友可以發現,大多數墓碑上都經常出現故、顯、考、妣四個字。
這也是一種傳統和講究,你知道這幾個字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嗎?
故
"故"的意思指的是去世的意思,也就是"已故"的意思。代表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雖然放在此處同後續的詞語有重複的嫌疑,但是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也就一直沿用至今,在喪葬禮、墓碑、土葬等方面農民向來都是非常認真地對待,也算是老傳統保存比較好的一部分吧。
避開了"死"、"亡"這些相對負面的詞。所以用"故"字。
二 、顯或者先
"顯"字不同地方的用法不一樣,有的地方用的可能是"先",另外字不同代表的含義也不同。比如在一些地區,如果是父母雙方只有一位去世了,那就用"先"字,而若是兩位都去世了,那麼就用"顯"字。具體用哪個字怎麼用還是要以各地的風俗為主。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顯字代表的是美稱,而先字代表的是尊稱。"顯"或"先"代表的含義主要是宣揚自己父母的良好品德,在古文中有"德顯考、行顯著"幾個字,在以前農民家庭是很難為國立功或者寫出著作的,但為了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以及自己對父母的重視,大家都會在"德"上做內容,用"顯"字或者"先"字來表達和咱們自己父母的德行端正。
在以前是不用"顯"字的,用的是"皇"字,直到元代,元成宗考慮到"皇"算是皇家專用詞語,就不允許普通老百姓使用了。但是農民又想表達自己對父母的那份感情就找到了"顯"字以代替以前所用之"皇"字。
三、考、妣
考:指死去的父親
妣: 稱死去的母親
"考、妣"就是古稱"父、母"的意思了。語出《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所以墓碑上刻有"顯考"、"顯妣",就是這裡埋著我偉大的父母的意思。如果是"先考"、"先妣",就語氣平淡些,這裡埋著我過世的爸媽。
其實最開始古代用"考妣"以稱在世的父母,如《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晉郭璞注引《蒼頡篇》:"考妣延年。"至今還有成語"如喪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地著急和傷心(現多含貶義)。語出《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後來隨著父母的其他稱謂更加簡單、實用,"考妣"二字就只在墓碑、銘文、紙錢封上出現了,專指"過世的父母"。
我們中國一直是禮儀之邦,不論從餐桌還是婚假還是待客還是祭奠先人,都是有 一套完備的禮儀。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去摒棄一些糟糠,比如大量燒紙大量燃放鞭炮等等,但是屬於中國人骨子裡面的東西還是不能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