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大的信仰,不是信釋迦牟尼,也不是信耶穌,而是信奉的自己祖宗。每年清明節,無論是身居國外的華僑,還是暫居他鄉的打工者,都會不遠萬裡,或千裡迢迢返鄉與留守在故土的兄弟姐妹們一起祭祖,這是世代沿襲下來的風俗。
我們不難發現,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會回鄉祭祖,祭祖的方式也越講究,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先人的保佑。比如某個村裡的張姓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周圍鄉鄰就會說,你看人家張三真有出息,真給祖宗長臉,我看是老張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某種意義上講祭祖不僅一種風俗、也一種文化、更一種精神。祭祀親人不僅僅表現於日後的的祭祀,而且在親人去世後,逝者的後人,有能力者大多會給逝者立碑來表示對親人的尊重與重視,以表後人的思念之情。除了這些,立碑也為給平時祭掃的同族同宗人做個指引。否則同宗同族的墓地都在一起,如果年代久遠,沒有特殊記號,個體的墓地容易弄混。
通常立碑的人都是死者的子女,也有是侄子或者孫子,後兩種情況,前者是叔伯無子,後者是父親不健在,否則會以父親之名立碑。碑文也很講究,尤其是中間縱向的一排大字,譬如出現的「考、妣、先、顯、故、諱」,當今的人有的會弄不清楚這些字具體何意?有何講究?
「考」與「妣」。在古代,考指父親,妣指母親。但現今只把去世的父親,稱為考,把去世的母親稱為妣,並且只出現在碑文上。譬如子女給父親立的碑文用先考或者顯考,給母親用先妣或顯妣,祖父母前面再另行加個「曾」,譬如祖父用「先曾祖父」或「顯曾祖父」。
父母合葬的墓,碑文上就會並列出現「考妣」,通常「考」字在左,「妣」字在右。源於男權社會,父比母地位高。
還有一種情況是嶽父家沒兒子,由女婿立碑,故稱為「嶽考」(妣)。但各地的風俗不同,加上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地方就不允許女兒與女婿他們眼裡的外人來立碑,這種無兒子的家庭被人稱為「絕戶」,子女根本就沒有資格立碑。所以很多做女兒的想為亡父母立一塊碑的願望一輩子都可能不會實現,因為她們怕封建的吐沫星子把墓碑淹住,當然招上門女婿的除外。
如果碑文上沒有「考妣」倆字,說明立碑人不是死者子女,而是兄弟、侄子、徒弟之類的。
「先」與「顯」。墓碑上的「先」與「顯」的用法有很大講究,通常尋常人家習慣用「先」,「先」代表「故」的意思,譬如「先父(母)、」「先考(妣),意為父母已亡,也是對逝去父母的尊重。但「顯」有顯赫之意,尊貴程度比「先」要高,但「顯」不能亂用,又錯了會得到世人的詬病。立碑者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用顯:
第一:死者生前是個「能人」乃特殊貢獻者。
第二:死者生前乃一家之主,上無祖父母、父母,包括配偶方的直系長輩,並且下要有長孫,兩者缺一不可。所以後代給亡父母立碑時,無長孫的等待有長孫出生後,方給亡父母立碑。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便是這個理。
故與諱。本來不搭嘎的兩個字,被我湊在一組,為了方便做解釋。
「故」,從字面上看就是死亡之意。同「先」與「顯」差不多都代表逝去。個別者會在「先考」前加一個「故」字,人們理解其意,但大多數把「先考」的「故」字省去。
「諱」,忌諱之意,是指死去尊長的名字,乃子孫後人對亡者的尊重與敬仰,所以一般的碑文上常見「諱」這個字。
從古至今,人們活於世,都離不開尊重與被尊重。我們不難看出,逝者生前是憑自己的努力贏得世人的尊重,死後得來的尊重卻來自於後人。後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成功者,來光耀門楣。逝者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都賦予自己最大的家族責任感。其實逝者比活著的人事兒多,他們有時會跟後代斤斤計較,但無論怎樣後代都會對先人畢恭畢敬,甚至崇拜,給自己先人立一塊墓碑,並在上面寫上「考、妣、先、顯、故、諱、先生、老孺人等尊敬的稱謂,以此表示對逝者的尊敬與祭奠,以及無限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