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生與曹操如君如友,為什麼在晚年的時候阻止曹操稱王

2020-12-22 山鷹YZF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期,曹操和荀彧這種即為君臣又是知己好友的關係著實讓人羨慕啊!在當時天下大亂之時,擁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嘔心瀝血的輔佐曹操成就大業,君臣關係又非常好,可是到了荀彧晚年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阻止曹操稱王,這件事情導致他們這對知己好友最終分道揚鑣,荀彧是什麼原因要阻止曹操稱王呢?

第一:荀彧一直都想匡扶漢室。我的都知道荀彧是地方上的大族,他祖上世受大漢國恩,面對漢朝崩潰,荀彧一心要匡扶漢室,他之所以要幫助曹操成就大業,那是他知道只有曹操有實力和雄心壯志能匡扶漢室,能結束亂世之中紛爭,讓大漢王朝回歸到太平盛世,包括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名正言順的保護皇帝,借皇帝的名義去平定天下,但是曹操一旦封王就等於不是漢臣了,荀彧始終是大漢王朝的忠臣!

第二:曹操違背當初的誓言。荀彧是曹操屬下更是知己好友,當初曹操和荀彧滿懷雄心壯志,共同起誓永為漢臣。可是面對曹操的野心和實力越來越強大,加上漢獻帝的無能,越來越背離這個誓言,司空、丞相、魏公都不能滿足曹操,曹操一旦封王就代表著離九五至尊就有一步之遙,就等於違背當初永為漢臣的誓言,這讓荀彧對曹操好失望,所以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曹操稱王,以死相逼讓曹操不要稱帝!

第三:荀彧想在後世留一個好名聲。荀彧一生輔佐曹操成就大業,可以說曹操有一半的功勞都是荀彧的,如果曹操封王就等於一隻腳已經邁進了皇位,曹操如果將來登基,就等於坐實了漢賊之名,荀彧幫了曹操這麼多,如果曹操將來稱帝,自己就是曹操的功臣,是大漢王朝的逆臣,以後肯定會遺臭萬年,萬劫不復的,也是辱沒了荀氏家族幾百年來的美譽,這個責任荀彧擔不起,所以他想方設法的阻止曹操封王!

從以上三點分析,曹操和荀彧為臣為友,一生的朋友,為什麼會在晚年的時候分道揚鑣了呢?主要是荀彧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忠君報國在荀彧的心裡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他一再阻止曹操封王!你們認為呢?

相關焦點

  • 荀彧一生都在輔佐曹操,為何晚年卻反對曹操並突然去世
    公元212年,曹操的謀士荀彧去世。荀彧對於曹操來說,非常重要。曹操一直稱荀彧是自己的子房,說荀彧的才能能和張良相比。荀彧的去世,對曹操造成很大的損失。不過荀彧在去世之前,卻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就是反對曹操。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對荀彧的去世表示質疑。
  • 三國裡荀彧最難看透,明明誓死追隨曹操,卻又為何反對其稱王
    荀彧,字文若。潁川人,有「王佐之才」的美譽。人們都一般認為荀彧是有著大才的人。而其在早期的曹魏勢力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類似於曹魏勢力的大管家,其能力是不弱於諸葛亮的,無論是內政還是後勤都管理的頭頭是道。但就是這樣一位曹魏勢力的重要成員,在曹操稱王稱帝的時候都表達了自己的強烈不滿。這又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做一些詳細的分析。
  • 三國歷史:為什麼說曹操的一生輝煌有一半都是荀彧的
    曹操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榮耀,並不是他一個人能做到的,他也需要招賢納士為己用,曹操手下有一個大名鼎鼎的荀彧。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曾經有傳言說曹操一生的輝煌功績有一半是荀彧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第一:曹操最初起兵得到了荀彧為首的穎川士族的支持。
  • 荀彧為曹操鞠躬盡瘁,為何最後被曹操逼令自殺?
    荀彧的一生確實為曹操鞠躬盡瘁,勞累一生,最後被曹操剝奪原來的官職,委任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突然遭受如此待遇,荀彧心情煩悶而鬱郁而死。那麼荀彧到了晚年,為何遭遇如此待遇以致抑鬱而終呢?荀彧作為世家大族的代表一直在漢朝任職,並非曹操名下任職。即使如郭嘉這樣的人,地位崇高但是實際權力不多。荀彧作為一個特殊的例子而存在,其目的就是為了溝通皇帝劉協和曹操以及世家大族而存在。
  • 曹操為什麼要殺自己肱骨之臣荀彧?
    三國曹操向來是愛才惜才,為了招攬人才至自己麾下,無所不用,荀彧作為曹操最看重的謀臣,為什麼會在晚年被賜死?難道荀彧對曹操不忠嗎?
  • 白馬門荀彧與曹操的最後一次互勸,漢臣與魏王之間,荀彧以死明志
    在正史和電視劇中都有這一個情節,荀彧看見曹操送來的空食盒之後,自殺而死。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以電視劇內容來說這件事。電視劇當局對原文做了不少的修改,刪減了不少的情節。在電視劇中,荀彧自殺之前曾經與曹操在白馬門有過一次激烈衝突。
  • 荀彧為何會和曹操分道揚鑣?荀攸真的反對過曹操稱王嗎?
    荀彧和荀攸出身於潁川士族,對曹操統一河北起到了莫大的功勞,荀彧之才被當時人譽為「王佐」,曹操更是直言其「乃吾之子房」,在曹操擊敗袁紹統一河北後,對諸人論功行賞時,荀彧為首位功臣,而荀攸為亞位。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
  • 被杜牧評為偽君子,荀彧是忠於漢室的愛國人士,還是忠於曹操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將星如雲,謀士如雨。只要是中國人,都無不對這一個時代的歷史神往,恨不得穿越到千年前,親自去領略這部分璀璨。整個三國的璀璨,其實都離不開那些數之不盡的英雄人物,在無數人眼中,都有著諸多喜愛的英雄豪傑,或是曹操、或是劉備、或是諸葛亮、亦或是關羽、趙雲、張飛等猛將,而今則要來學一學易中天先生品一品曹操手下一位絕世謀士荀彧。
  • 荀彧背叛了曹操?在荀彧看來,是曹操忘記了初心
    荀彧和曹操的關係,荀彧的理解和曹操不同。
  •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荀彧對他產生了哪些影響?
    話說曹操在當時的東漢朝廷,曹操儼然已經控制了很大一部分。並且最重要的財權和軍權也都牢牢的攥在他手中。可以這樣說,當時的曹操絕對有條件稱帝,但是為什麼曹操大權在握卻不稱帝呢?其實曹操的內心深處對大漢還是留戀的。最開始的時候,不管曹操是刺殺董卓還是起兵,目的其實還是為了復興大漢。
  • 荀彧:曹操的人生導師
    荀彧的第一任老闆,是袁紹,當時荀彧應聘成功後,把整個家族都搬遷到了冀州,也就是袁紹的勢力範圍,老袁也足夠給面子,不僅親自接見,還封為上賓,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就在袁紹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荀彧卻跳槽,接受了曹操的offer。
  • 荀彧:曹操的嫁衣
    荀彧話落,曹操幾乎沒有猶疑,樂呵呵地說:「文若所言極是,正合我意。」保駕護王這麼大的事兒曹操怎麼不和兄弟們商議就輕率地表態呢?其實,曹操是很有政-治頭腦和戰略遠見的,早在漢獻帝逃難的時候他就思量過這個問題,他的確想把漢獻帝這張「王牌」攥在手裡,這樣既可以提高他的江湖地位和影響力,又可以籠絡天下人心,招攬賢才志士,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把徵戰殺伐變成正義之舉,把開基創業的圖謀洗淨漂白。
  • 荀彧作為曹操的首席謀臣,為何最終選擇自殺?
    在荀彧和曹操二人結緣的這一年,荀彧不過二十九歲,正是氣血方剛、胸懷大志的年紀。此時的荀彧一選定曹操,便是下定了決心為他鞠躬盡瘁,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他。在之後的二十多年間,荀彧多次為曹操修訂奪取天下的謀略。荀彧雖不直接領兵,卻將軍隊運用的出神入化,力克呂布和袁紹。他還幫助曹操實現招納天下賢士的心願,舉薦了鍾繇、陳群、杜襲等一大批人才。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
  • 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
    朱元璋:「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彧,猛將如遼、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羅貫中《三國演義》:「潁上荀文若,人稱王佐才。聲名齊五嶽,功業震三臺。孟德無終始,留侯不再來。忠心懷恨死,天下盡悲哀!」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瀕死不悔,不盡其用不止者,張子房、荀文若、賈詡之流是也。」
  • 荀彧為何會死,曹操給了荀彧一個空盒,他理解錯了曹操的意思
    初平二年,荀彧離開了袁紹,投靠曹操,曹操見到荀彧大悅,稱荀彧是他的子房,並讓荀彧擔任別部司馬,那是荀彧僅僅29歲,已經年少初成,在所有人看來,荀彧也許會名傳千古。荀彧最大的功勞是勸曹操放棄進攻徐州,等到收復徐州周圍其他城池在於呂布決戰,後來呂布連夜撤往徐州,曹操一舉平定定陶城,兗州各縣,兗州遂平,這為曹操後來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 曹操集團的第一謀士是荀彧還是郭嘉?
    首先我們我們說說荀彧,荀彧,子文若,跟隨曹操多年,為曹操打贏過大大小小的仗,就連曹操本人也說:"知我者,文若也」,曹操從不輕易誇人,如此可見,曹操對於荀彧可謂是十分器重的。而郭嘉相對於荀彧來說就可能稍顯陌生了,因為早在曹操建功立業之前,郭嘉便英年早逝了,郭嘉,字奉孝,多位謀士中,最為了解曹操的便是郭嘉了,善於思考小細節,攻打袁紹,有十勝十敗之說,最終幫助曹操下定攻打袁紹的決心,並且一舉成功。
  • 荀彧為何到死,都不願意稱曹操為魏公
    荀彧的死在歷史的記載中有兩個版本;一個來自於《魏氏春秋》。這個版本在民間流傳的較下一個版本,更為廣一些,因為其特點更加戲劇性。荀彧強烈的反對曹操加上"魏公"這一爵位,因此引起了曹操自身的極大不滿。曹操自然不敢對荀彧怎麼樣,但是還是沒有給荀彧好臉色看。
  • 曹操帳下的荀彧與荀攸,其結果如何?
    荀彧(玉yu),字文若,潁川郡穎陰人。原為袁紹的幕僚,初平二年(公元191),曹操作東郡太守時,他離開袁紹投歸曹操,曹操高興地說:「是我的子房(張良)啊!」當時荀彧二十九歲,從此就成為曹操手下的重要的謀士。他的決策常常在關鍵時刻使曹操轉敗為勝,轉危為安。
  • 曹操首席謀臣荀彧死因之謎!
    荀彧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荀彧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貢獻,曹操曾經稱他為「張良」!但是,在《三國志》上,關於他的死因寫的含糊不清,成為了三國的迷案:有人說荀彧是自殺,有人說是曹操殺的,還有人說是病死的,說法不一。
  • 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是怎麼死的?為什麼說他是漢朝最後一位大臣?
    歷史上用冰清玉潔這個詞語寫得最好的一篇作文是三國時的才子曹植寫的,他寫道: 「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這篇文章名是《光祿大夫荀侯誄》,誄讀lěi,翻譯過來就是光祿大夫荀彧(xún yù)敬侯的生前事跡,就是曹植為荀彧寫的悼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