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士兵:我看到的不是人頭,是房子、土地和爵位

2020-12-18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引言

春秋時期,秦國被分封在偏遠的西方邊境,雖然國土廣袤,但大多是未經開發的荒蕪土地,國力落後,在天下群雄之中只是個不起眼的弱國,更是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然而到了戰國時期,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大秦銳士更是橫掃六國,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而秦國能夠從一個偏遠弱國崛起成為天下霸主,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那就是商鞅。

戰國初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已經開始從分封制開始轉向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東方六國先後在國內進行了變法,國力大為提升。等到遠在西陲的秦國後知後覺地反應過來時,國力已經被其他國家拉開了差距。發奮圖強的秦孝公不甘落後,求賢若渴,吸引了不少人才前來投靠,而商鞅正是在這個時候走進了秦孝公的視線中。

商鞅「變法圖強」的理念和秦孝公銳意進取的想法不謀而合,之後商鞅又在大殿之上舌戰群臣,駁倒了循禮守舊的反對派貴族,從而展開在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取得了卓越成效。要想擺脫弱小的局面,秦國必須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於是在軍事上,商鞅大舉改革,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商鞅建立了靠功勞說話的軍功爵位制,不問出身,只要有實打實的軍功,哪怕是奴隸也能得到升遷,也能得到房子和土地。他將秦國的爵位分為了二十等,最低一等為公士,最高一等為徹侯,一個沒有任何爵位的普通秦國士兵只要在戰場上殺敵一人,便可獲得公士爵位,從平民階層變為貴族,而且國家還會根據軍功和爵位發放相應的土地和房基地。

這一制度一經頒發,立刻引起了全國上下青壯年的熱情,無數人踴躍參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很快就塑造出了一支威震天下的強大軍隊。甚至這一制度直到秦國滅亡後也依然延續了下去,漢朝的強大的軍事實力很大程度上便是來源於繼承了秦朝的軍功爵制,後世人們所求的「馬上封侯」便是來源於此。為什麼這一個制度能有這麼大威力呢?

馬上封侯

這套制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打破了貴族爵位的世襲制度,給予了底層百姓一個擺脫命運,走向上層社會的機會。戰國時期,是一個尚且還屬於奴隸制社會的時期,階級固化嚴重,各諸侯國的貴族爵位都是世襲,父死子承,連朝中官吏大多也都是貴族出身,至於其他人,不要說沒有人權的奴隸,即使是平民也很難出頭。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士卒們殺敵再多,終其一生也只能繼續做一個小兵,沒有出頭之路。因此對於普通士兵來說,與其拿自己的性命在戰場上進行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廝殺,還不如想辦法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士卒沒有奮戰之心,上層的統帥又大多是世襲貴族,耽於享受的他們很少有人真正懂得打仗,這樣的軍隊自然沒有戰鬥力。

而軍功爵制度的建立,土地、房產、爵位讓士卒看到了希望,有了戰鬥的理由。土地和房子對於農耕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當時秦國的井田制已經瓦解,土地從國有變為私有,大量田地被大貴族侵吞,百姓手中的土地很少,而一旦依靠軍功封爵,哪怕是最低等的公士,也能獲得足夠支持一家人生活的土地。

而爵位更是能夠改變人一生命運的轉折點,是身份地位、尊卑貴賤的變化,是普通人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的東西,如今有一個明確的上升通道在眼前,足夠讓所有人瘋狂。對於秦國來說,軍功爵制度更是淘汰了那些碌碌無為的貴族,真正從底層選撥出了能打勝仗的優秀將領。要知道殺敵一人爵位進一級只是針對一無所有的平民而言,隨著爵位的提高,需要殺敵的數量就會越多。

而能夠憑藉軍功從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將軍,才是懂得打仗的優秀將軍。長平一戰滅敵四十萬的白起,助秦始皇掃滅六國的王翦,都是平民出身,在軍功爵制度的刺激下一點點成長為戰國名將的。另一方面,商鞅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培養了秦國尚武的風氣,軍功爵制度為所有人勾畫了一個美好前景,讓人們去追求戰場上的功名,「明尊卑爵秩等級」,宣揚軍隊的榮譽感。

塑造一種參軍光榮的形象,哪怕是曾經的世襲貴族,若無軍功在身,也無法彰顯榮耀。在這樣全民尚武的社會環境下,招募的士卒無論是戰鬥意志還是素質都遠超其他人。與此同時商鞅又嚴禁私下決鬥,唯有參軍殺敵才能取得軍功,獲得富貴,得到榮耀,自然引得大量青壯參軍。

秦軍統一天下

過去士兵們沒有戰意是因為沒有足夠讓他們效死的利益,但現在只要殺敵一人,房子、土地、爵位就唾手可得,巨大的誘惑瞬間就能引爆士卒們的熱情——不就是軍功嗎,不就是殺敵一人嗎?在財富、和權勢面前,殺敵一人又算得了什麼?敵人的首級不過是功勞簿上的爵位、土地和房子。而歷史也證明了軍功爵制對軍隊戰鬥力的提高。

結語

在商鞅完成第一次變法後,就親率大軍攻打魏國,滅敵七千人,奪下少梁城,之後又強渡黃河,兵圍安邑,一戰打出了大秦銳士的威名。在第二次變法之後,商鞅再次出兵魏國,連敗三路大軍,直接奪取了河西走廊這塊戰略要地,將魏國這個名列戰國七雄的大國打得抬不起頭來。而後秦國連年與中原諸侯交戰,甚至以一國之力抗衡六國,最終一統天下,靠得就是這不畏生死的悍勇軍隊。

參考文獻

呂思勉,《先秦史》,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

昊天牧雲,《秦朝那些事兒·秦國崛起卷》,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年

孫浩輝,《大秦帝國》,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當沒有上升空間的時候,或者無利可圖的時候,秦國士兵就會失去戰鬥力,甚至演變成反叛,因為害怕受到處罰。等到了商鞅變法的時候,他將縣制進一步完善,設立縣令、縣丞和縣尉,互相分權,但都直屬於朝廷管轄,秦國君主是他們的直接上司,其餘的人誰說話都不好使。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雖然楚也被視為蠻夷,但楚好歹有楚辭這樣的文化產物,孔子周遊列國,也選擇去楚國進行考察,至於秦,孔子壓根沒瞧得起,後世秦始皇和儒生結了梁子,其實這種矛盾,還真不是一兩代人積累起來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外來的人才不願意去秦國,而秦本身也因為蠻荒而無法孕育人才,沒有人才,秦哪有未來可言?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那麼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呢?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諸侯卑秦秦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弱雞的國家,不被其它諸侯國認同。弱小並不是說它領土小。它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它的經濟不行,文化也不行。秦國的土地在春秋時期是在我國最東邊,現在的青海一帶,高原氣候不適合人類生存,種什麼不長什麼。古代社會農業為主工業為輔,沒吃沒喝談別的那是耍流氓。第二點就是社會制度落後。和其它的諸侯國進入封建社會不同,秦國還是以奴隸主為主的社會,就像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奴隸主種植園一樣,最終被北美戰勝,直接跨過來封建社會。落後的社會制度使秦國的商業十分落後。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秦孝公的一生,是勞累的,但也是歷史很燦爛的一角,因為他的賞識和扶持,和衛鞅在那個年代中展開了一次深刻的變法,也是人們熟知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如果問起細節,商鞅變法變了哪些內容,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看了一部電視劇,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所以有去專門看了一些書籍,更加的敬佩商鞅和秦孝公,商鞅變法其中的一條變法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甚至不斷加深,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的骨髓。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為何能讓弱小的秦國在短時間內,成為強國
    《商君書·更法》記載,秦孝公一開始對變法,也擔心"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而當時被秦孝公寄予厚望的商鞅、甘龍、杜摯三人,在變法事宜上觀點也不盡相同。
  • 《資治通鑑》: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西陲弱國秦因商鞅變法發生了驚天地的改變,牛逼得不得了,開始東進。戰國後期,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滅齊,齊國衰弱。在此時,只有趙國能和秦國爭雄。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因此,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秦國的老百姓,不論你是什麼樣子的出身,只要在戰場上有了一定的功勞,就可以憑藉功勞向國家兌換房屋土地等一切財富,如果功勞到達一定的級別,還可以獲得國家頒發的爵位,成為這個國家的新貴族。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卻被施以極刑
    行軍打仗按士兵軍功的多少來分配爵位,王室貴族如在軍功上無建樹的,一律消除其貴籍。這項改革,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打擊了當時的既得利益者——舊貴族,因此,舊貴族階層對其懷恨在心,也是後來商鞅下場慘烈的主要原因。·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認為農業是國家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富裕的保障。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行軍打仗按士兵軍功的多少來分配爵位,王室貴族如在軍功上無建樹的,一律消除其貴籍。 這項改革,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打擊了當時的既得利益者——舊貴族,因此,舊貴族階層對其懷恨在心,也是後來商鞅下場慘烈的主要原因。 ·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認為農業是國家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富裕的保障。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從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殺,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中間經歷了100多年。在這之前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同期有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後期有趙國的「胡服騎射」,後期趙國的軍力不比秦軍弱。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公元前36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實施變法。其獎勵織耕之策,極大地推動了秦國的農業發展,使關中沃野千裡,國庫充盈。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外邦貴族可以出錢贖罪,王子無功可得封地!
    三晉不能擊敗秦國,已經有四代人了,魏國軍隊就不能在野戰中大敗秦軍了(這說明本篇文章不是商鞅本人的作品,至少是昭襄王還有孝文王時代的作品)三晉地區地狹人稠,而秦地地廣人稀,那麼為什麼三晉之人不來秦國呢?這是因為:」三晉之民務樂而復爵輕也。秦......民務苦而復爵重也。
  • 秦國要是沒有這六位君王和商鞅,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
    賈誼的說法也是很靠譜的,因為親過原先雖然也很霸道,比如秦獻公最先下令廢除活人殉葬,鼓勵秦國商業發展開放搞活,還建立了戶籍制度並嘗試建立行政縣——開始從分封的士大夫手裡收回土地資源和權力。為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一點不得不承認,秦國真正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格,還是從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的。
  • 秦國實行軍功爵位制無功不封侯,嫪毐沒有軍功,為何能被封侯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實行軍功爵位制,規定了以軍功封侯的制度,軍功爵位制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凡是立有軍功的人,不論出身貴賤,都可以享受封爵,二是取消了世卿世制,即使是貴族和王族成員想要封侯也得立功,而秦之前的制度是爵位可以世襲的,貴族永遠是貴族,是以出身來論的,而商鞅變法則打破了這一貴族特權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最終卻被秦國貴族誣陷謀反,最終戰死並被處以車裂之刑和誅滅全家,商鞅可以說是被誣陷致死的,但是之後的秦國國君並沒有為其平反,只因商鞅推行的變法雖強大了秦國,但也得罪了各個階層,尤其是秦國貴族,為其平反需要承擔風險,並且商鞅是被國君下令處死的,那麼後代秦王為商鞅平反就是否認先祖是錯誤的,加上一些其它原因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秦國孤立地生活在渭水盆地並獲得了不受外部攻擊的如意保護。秦本來是一個窮鄉僻壤之國,相對比較落後,它在那裡很容易通過墾殖而擴大其管轄區,貴族的勢力也並不太強大。某些支持某種現實和專制政治的謀臣們,在那裡自貴族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直到富商呂不韋(秦代最後一位國王亦即帝國締造者的大臣),都越來越多。
  • 【歷史課】商鞅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秦國的真正強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變法
    所以很可能不是孔子直接所言,卻是孟子所贊同的微言大義。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者有的是活埋,有的是被殺或自殺後陪葬,是相當粗鄙、野蠻和惡俗的傳統。商朝之後的周朝、春秋、戰國、秦朝,殉葬已成習俗。《墨子·節葬》記:「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他的能力和創作的歷史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我們從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商鞅在變法改革上對於管理底層百姓的變法理念是值得我們拷問的。這就回歸到題主問的問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是有利的,那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