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譯文,對於新學信士很有幫助

2020-12-23 香哥哥自媒體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晚於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託之作。

網上翻找看到此文,通俗易懂,很適合新學《清靜經》的信士,所以轉發分享給大家做個修行參考。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老君說:「大道沒有形態虛實,但生育出有虛實形態的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沒有情感起伏,卻能讓日月升降更替】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大道沒有名字,而能成住壞空有名的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就叫「道」】夫道者有清有濁,【道的狀態有清和濁】有動有靜。 【有動和靜】天清地濁, 【相對天地來說一清一濁】天動地靜; 【一動一靜】男清女濁, 【相對男女也是一清一濁】男動女靜。 【一動一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從本源分離衍流到表末,從而生出世間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是濁的本源,動是靜的基礎】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常清靜,那麼天地人即是一體】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思想喜歡清晰,但被心情幹擾】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人的心情喜歡安寧,卻被欲望牽引】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經常遣散一下欲望那麼心情自然安寧】澄其心而神自清。 【清理一下心情,思想自然清晰】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自然就不會生起各種欲望,貪心,嗔恨,痴迷也就消滅了】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而無法做到這個,也就是因為沒有清理心情,沒有遣散欲望】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能遣散欲望的人,向內觀察自己的心,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向外觀察形狀,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形狀】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再看身外的物體,並沒有所謂的有物有體】三者既悟,惟見於空。【這三者都能悟透,就會認識到一切物相等同虛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再觀察空相,發現空相也是一種妄識,並沒有所謂的相被空了。】所空既無,無無亦無;【這個所空被空既然是一個假像,那麼認為其為假像這本身也是一個假像。】無無既無,湛然常寂;【當這一切的假像妄識都不存在了,心境就無比安寧】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最後安寧到根本不用覺察自身的安寧狀態,也沒有去追求安寧的欲望,這樣怎麼可能再生出欲望?】欲既不生,即是真靜。【欲望既然再也無從生起,就是真正的安靜了。】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以真正安靜清晰的心來接人待物,這樣的心才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一直如此行事就會一直安寧,從此就清靜了,秉持這個清靜的心,就會漸漸體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既然入了真道,可假名為得道,雖然名為得道,其實什麼都沒有獲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為了教化其他人,才起個名叫「得道」。能悟解這篇經的人,就可以傳播經中真理】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老君說:上等智慧的人沒有爭鬥之心,下等智慧的人才好爭鬥】上德不德,下德執德。【真正有道德的人,內心清淨並能包容,不會教條性的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和別人,而自認為有道德的人才去執著道德標準。】執著之者,不明道德。【這些執著規範和標準的人,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眾生所以不能體悟真正的大道,是因為有錯誤的認識,】既有妄心,即驚其神;【這些錯誤的認識,就能猛然牽動心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驚動了心神,就會執著在所思的事物上】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執著在事物上,也就是對事物產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貪求的本身就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煩惱和錯誤的認識,讓內心憂慮讓身體痛苦】便遭濁辱,流浪生死。【於是心就受到玷汙,產生生死輪迴。】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經常沉溺在苦海中,永遠不會體悟真正的大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這個永恆的真道,悟解的人能自身體用】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能悟道的人,心一直是清靜的】

原作者:火龍 綿陽。原創聲明:內容均是源於對經文的理解以及實證感悟,歡迎討論,隨喜分享。

相關焦點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注。據徒記稱,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篇(原誤題《清靜經注》)。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注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其鬼使曰:君能誦某經否?德玄曰:平生長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鬼使曰:我怪有道氣,慈心惟甚,有愍恤之德。謝公船中賜食之恩,且放公一月,其限罪我,即耽之一月之內,可誦經萬卷,必有聖降。道罷,忽然不見。德玄忘食忘寢,專心而誦之。前後誦經三十日,其數已足,便回至家庭焚香再誦其經。彼使者復見於前,使者曰:公乃經數已足,其壽蓋終。前者感君之飯恩,陰府怪責我違限之愆,背上決我三十。遂袒下衣。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注。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僅三百九十一字。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
  •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上)白話譯文
    佛展轉來到那和縣頓止河上,大愛道便上前跪拜作禮,站在一旁對佛說:我聽聞女人精進可證得沙門四道,願得以受佛法律,使證得無上正真之道(菩提)。我以居家信法為有歡樂,曉知無常。如這樣樂意想要出家修道。佛說:停止停止,裘曇彌。不樂意讓女人入我法律中穿我法衣。應當完盡壽命清淨清潔之後,探究暢行梵行,清靜心意自守心意,不曾生起「想」,如道淡然恬靜,沒有邪念和欲態,心以空寂為娛樂。
  • 【407】《百佛名經》白話譯文
    》白話譯文因果【681】《分別善惡所起經》白話譯文【682】《出家緣經》白話譯文【735】《業報差別經》白話譯文【737】《罪福報應經》白話譯文【747】《賢者五福德經》白話譯文【1095】《十善業道經》白話譯文生死
  • 【260】《大乘百福相經》白話譯文
    》白話譯文【731】《譬喻經》白話譯文【508】《八大人覺經》白話譯文【601】《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白話譯文處世【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659】《相應可經》白話譯文【721】《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金蓋山藏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及圖解
  • 【771】《出家功德經》白話譯文
    摩鄧女經》白話譯文【705】《七女經》白話譯文【713】《大魚事經》白話譯文【616】《長者子六過出家經》白話譯文【640】《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白話譯文【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上)白話譯文【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下)白話譯文未來
  • 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經文中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講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靜的本真狀態,那麼就能與整個天地大道齊合為一。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 【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
    )白話譯文【196】《阿彌陀經》白話譯文【214】《九色鹿經》白話譯文【224】《菩薩逝經》白話譯文【261】《大乘百福莊嚴相經》白話譯文【271】《善恭敬經》白話譯文【284】《大乘造像功德經》白話譯文【299】《盂蘭盆經》白話譯文
  • 《炁體源流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解》
    【一】按【民國六年歲次丁巳三月愛蓮堂重刊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及巴蜀書社出版《藏外道書》.《太上老君常清靜經圖注》補上此段:(西方白帝之氣) 。【二】按【民國六年歲次丁巳三月愛蓮堂重刊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及巴蜀書社出版《藏外道書》.《太上老君常清靜經圖注》補上此段:(則神定。神定而南方赤帝之氣朝元;空於樂)。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那些食倫之類。酬還宿欠之後,轉生於人道中,因有多生貪傲餘習,又常在飢餓之中,故參合於軟弱無能,任人揉磋之類中。  【正文】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譯文】 服倫夜出求食,常在勞累中,所以在酬還宿欠以後,復形為人時,生於人道中仍然留存餘習,東奔西馳,競夜不休,勞累終身。
  •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清靜經》介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或《常清靜經》,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種。本經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經後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贊語。關於此經的成立時代,根據考證應為唐代,因: (一)《清靜經》七種注本中,屬杜光庭注本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靜經》應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六】 厭為屍毒,漢書說「厭殺四百餘家」 。  【注七】 相傳金銀經火瀝水,都能毒人。  【正文】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譯文】 頻那夜迦所領導的眾惡鬼王,與乎他們所率領的鬼眾,過去曾經蒙佛的教化,都曾領受佛的深恩,對於持誦此咒的人,都常來守護。
  • 清靜經|你煩惱是因為不懂得真正的清靜
    眾善奉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原文老君曰:大道無形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音和註解(建議收藏)
    學術界認為,老子為太上老君,首先,這是學術界的一個說法,我們自己的確切說法,首先,稱呼上,我們不能稱呼為老子,而應尊稱為太上道祖,我們都是太上弟子,是有信仰的,我們自己首先應該有一個起碼的尊敬心和恭敬心,當我們提到太上道祖是,我們應規矩的一稽首。第二,我們說,我們道教最高的三清尊神,太上道祖是唯一歷世應化,分身下降教化世人的。太上道祖有八十一化,而化身為老子留下五千言,也只是其中的一化。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圖註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呂祖詩曰清靜妙經亙古無,水精注後理方舒。品分廿四超三界,大地尊崇護寶珠。 關帝詩曰一卷無為清靜經,旁門外道不相親。改邪歸正循天理,長生不死也由人。 觀音詩曰陰陽動靜在人天,皇極中空鍊汞鉛。識得濁清升降法,明燈不昧照三千。太極品第三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正文】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譯文】 音聲之性,在動靜二相中顯現,從聽聞中知道有無,當無聲時稱為無聞,此時不是聞性銷滅了,聲無之時聞性既無滅,聲有之時聞性也沒有生,這個聞性是遠離了生滅的,所以名為常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