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山龍虎鬥: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擊兩禪杖,這場比試誰贏了?

2020-12-17 半壺老酒半支煙

在《水滸傳》中,武松步戰無雙。即使是在玉麒麟盧俊義面前,武松也是來去自如,看兩人對戰,盧俊義是使出了全力,武松則是敷衍了事,一言不發砍完三刀掉頭就走。

交手三招,盧俊義也看出了武松的武功路數,哈哈大笑著停住了腳步——跟盧俊義跟梁山好漢對戰,到最後都是不依不饒地窮追不捨,只有對武松,他是點到為止。於是有讀者說:盧俊義從武松的劈面三刀中,看出了對面是自己未曾謀面的小師弟,所以心照不宣的收手了。

咱們今天的話題,不是盧俊義與武松的師門關係,而是要聊一聊二龍山龍虎鬥: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了兩禪杖,這場比試誰贏了?

說盧俊義與武松是一師之徒,這還真有依據,不過這依據不是《水滸傳》,而是比水滸傳出現更早的《武十回》。在南宋時期,街頭巷尾就已經開始傳唱武松故事。與《武十回》一起傳唱的還有《魯十回》,講的自然是花和尚魯智深的故事,在這兩部話本小說中,魯智深用的都不是方便鏟,而是無尖無刃卻有鐵環的禪杖。

在《武十回》中,武松曾經跟魯智深有過一次正面交手,而那次交手,是武松蓄意挑起的:在二龍山下,武松故意激怒魯智深,而魯智深也沒認出已經改變了裝束的武松,跟尉遲恭秦瓊三鞭換兩鐧一樣,武松魯智深三刀換兩杖,最後糾纏在一起,在哈哈大笑中,似乎二人已經決出了勝負,因為武松的目的達到了。

說起武松與魯智深在二龍山下對戰,咱們還得從武松打虎之後進京說起。

當年武松在景陽岡打虎之後,陽穀知縣孫國卿「趁這嚴冬三九之時,把這一副老虎骨頭,煎成膏片,用錦匣盛裝,上貢與金殿大元帥高俅,以為他日考績加祿之資。」

押運寶物的重任,自然是交給了打虎都頭武松,但是這孫知縣太過小氣,只給了武松等三人十兩銀子路費。

武松進京,不是一個人去的,他還帶著周天華豹兩個隨從,陽穀縣到汴梁雖然不足五百裡(現在走高速,大約三小時可到),但是武松三人是步行,而且都比較能吃,這十兩銀子也就夠來回盤纏。

按照當時的規矩,武松要想面見高俅,必須給「典籤房」門包,一般小門包是白銀三十六兩,大門包是七十二兩,到了汴梁城,武松三個人身上加起來也不到十兩白銀——那一千貫打虎獎金,武松都送給了眾獵戶。

武松拿不出門包,見不到高俅拿不到回文,就被困在了京城。幸虧武松會表演拳術,這才沒有像秦瓊那樣當鐧賣馬——武松也沒有熟銅鐧黃驃馬可賣,只好打把勢賣藝換店飯錢。

武松原先也是有師父的,只不過他的啟蒙師傅跟打虎將李忠差不多(書中名叫「小蓋天馬程飛」),武松的拳腳施展起來很好看,但卻瞞不住行家,一位老人看武松剛打了一路「八仙拳」,就微笑著轉身離去。

讀者諸君沒有猜錯,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侗,與張俊、任原並稱宋徽宗駕前天地人三大高手,開設的武館叫做「御拳館」,可見周侗是有皇室背景的。

武松被周侗看中,除了跟周侗學習武功,還在周侗指點下攔住高俅大轎辦完了差事。高俅也是個妙人,他挽留武松不成,就在回文上批了八個字:「失帶門包,莫怪武松」。

高俅當然不會倒貼不肯替自己賣命的武松,於是周侗拿出十兩白銀,讓自己的小徒弟回了陽穀縣,這才有了後來的鬥殺西門慶、血濺鴛鴦樓。

武松血濺鴛鴦樓之後,又痛打了欺壓當地百姓的孔明孔亮並與及時雨宋江重逢。武松與宋江重逢,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宋江一時興起,要在孔明孔亮面前露一手,非要給武松表演一套棍法。

結果武松看宋江耍棍,就像周侗看武松練拳一樣,只有微笑不語的份兒。武松一邊微笑一邊嘀咕:「兄長這一套棍子,打來好看,刺人是不痛的。」

武松受到周侗親傳,眼界自然與以往不同,所以他想跟魯智深較量一下,原著中這樣描寫:「若論武藝,魯達原來比武松高強,只是這幾年中,武松浪跡江湖,多經鍛鍊,曾拜周侗為師,學得了一些本領,所以想和魯達比評一下。」

所以武松來到二龍山,不說自己前來投奔,而是說「洒家盤纏用盡,商借白銀三千兩,快速送下山來,否則洒家就要殺上山去了!」

武鬆口出大言,把魯智深也鬧懵了:「近來沒聽說江湖上又多出來一個這麼囂張的帶發頭陀呀?」

操刀鬼曹正自告奮勇要擒拿這個囂張的頭陀,結果曹正騎著烏騅馬,拎著鑌鐵樸刀殺下山來,被武松兩刀就砍跑了。

魯智深親自下山,跟武松之間進行了一場妙趣橫生的對話。

魯智深問:「行者大師,上下何稱?」

武松回答:「洒家普濟(度牒上的名字,普濟早被孫二娘吃了)!」

魯智深再問:「大師哪一叢林(廟宇)披剃(出家)?」

武松回答:「山西五臺山!」

魯智深一聽,可真就成了摸不著頭腦的丈二金剛:「五臺山有五座叢林,不知是哪一座,大師屬哪一寺院?」

武松回答:「昊天禪寺!」

魯智深想來想去,也沒想起昊天寺有這麼一個帶發頭陀:「你拜何人為師?」

武松回答:「智真長老!」

魯智深勃然大怒:「智真長老是洒家的師父,你分明是取笑洒家!」

武松成功地激怒了魯智深,接下來自然是開打: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了兩禪杖。

這時候我們就看出魯智深用的絕不是什麼有鍬頭和月牙的方便鏟了(書中說魯智深的兵器是「九鼎三星無名風波禪杖」):「武松尋思多敵恐防失手,不如待俺把魯智深的兵器別住。魯智深的禪杖上是有鐵環子的,武松雙刀恰伸在鐵環裡。魯智深念一聲佛,用力來拉,卻拉不動,一拉一送,仍在原處,兩人力氣相齊,杖刀總是扭結著……」

正當魯智深被武松糾纏得一籌莫展的時候,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大笑著趕來了,張青孫二娘跟正在頂牛的魯智深武松都是老相識,互相一介紹,武松哈哈大笑著抽出了戒刀,魯智深也哈哈大笑著收齊了禪杖,這場較量,就在二龍山七好漢的哈哈大笑中以平局告終。

但是細看《武十回》的描寫,卻給人這樣一種印象:這場較量,怎麼看著好像是武松佔了上風?

相關焦點

  • 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擊兩禪杖,這場比試誰贏了?
    咱們今天的話題,不是盧俊義與武松的師門關係,而是要聊一聊二龍山龍虎鬥: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了兩禪杖,這場比試誰贏了?說盧俊義與武松是一師之徒,這還真有依據,不過這依據不是《水滸傳》,而是比水滸傳出現更早的《武十回》。在南宋時期,街頭巷尾就已經開始傳唱武松故事。
  • 魯智深被宋江當眾呵斥,武松沒有拔刀相助,真打起來哪一方能贏?
    奇怪的是魯智深居然沒有勃然大怒,武松也沒有拔刀相助,這說明宋江敢於如此託大,第七還是很足的:他至少有三個理由相信魯智深武松不會動手,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冒被禪杖砸成肉餅、被戒刀剁成肉餡的風險的。
  • 李逵殺四虎,怒起來還敢去砍宋江,卻不敢招惹打一虎的武松!
    武松赤手打虎,李逵拿著樸刀,別說李逵秒殺武松,能不被武松秒殺就算贏了。這本就是沒什麼懸念的問題,仿照《水滸》風格,寫幾個字,寫的不好,博大家一樂,切勿見怪。話說這一日,魯智深、武松、李逵等幾個步軍頭領在後山校場飲酒,卻聽得後面樹上鳥叫,楊雄道:「聽聞昔日智深哥哥於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今日又有這些不知死活的,這般亂叫。」
  • 水滸傳中,武松和魯智深死戰不退,最終誰能笑到最後呢?
    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中有很多的小集團,比如說二龍山集團,魯智深是二龍山的頭領,武松、楊志等人也都是二龍山的頭領,在梁山上,這幾人的關係一直都是最好的。其中武松和魯智深的性格很像,都是灑脫不羈的類型,他們不在乎什麼功名利祿,只想痛痛快快瀟灑過一生。
  • 二龍山的三位頭領魯智深、楊志、武松,誰的綜合戰力更強?為什麼?
    引言「天下英雄起四方,眾虎同心歸水泊」。水泊梁山之上,有著眾多的地方山寨。這些山寨或感念宋江之義氣,或無力獨自對抗朝廷的圍剿,或受好友之相邀,都紛紛歸於水泊梁山。而在所有這些地方山寨中,實力最為強悍的毫無疑問是二龍山。
  • 武松上二龍山後,為何就失聲了?座次為何比楊志低?
    這是為什麼呢?  原著武松故事結束後,轉入宋江故事環節,一直到三山聚義打青州,才再次提及武松。  那時候,桃花山的小霸王周通,打虎將李忠被青州名將呼延灼打敗,他們惶恐不安,匆匆派人前去二龍山求救。  魯智深立刻召集眾頭領商議對策,第一個開口發言的,不是魯智深,不是武松,而是楊志。
  • 三山聚義打青州,魯智深楊志不讓武松出戰,就是怕他輸給呼延灼?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呼延灼算不得英雄好漢,為了保住烏紗帽,呼延灼可以跟任何人合作,為了保住性命,後來又把慕容知府出賣給了梁山。呼延灼雖然位列梁山好漢第八名,而且位列馬軍五虎將之四,但是他的做派確實有點下三濫,為了討好慕容知府,他吹著大氣跟孔家兄弟的白虎山、打虎將李忠的桃花山、花和尚魯智深的二龍山打架,並且擊敗李忠周通生擒了白虎山大當家孔明。
  • 梁山兩大步戰王者魯智深和武松誰更勝一籌?
    魯智深和武松作為一百零八將步軍中兩張最強的王牌排名相近,也屬於作品中戲份最重的幾大主角,二人都是義薄雲天嫉惡如仇好打不平,且武功高強尤其力氣驚為天人,一個能活生生的將垂楊柳連根拔起,一個能把三四百斤的石墩丟出一丈多高后穩穩接住輕輕放下,要是水滸世界搞個大力士比賽,這二人都是最熱門的奪冠人選,要問他倆誰的武藝更高或力氣更大,我也不知道只能說各有千秋,但二人死鬥的話,活到最後的肯定是武松
  • 水滸眾多山頭中,魯智深所在的二龍山實力最強嗎?
    沒多久,武松、張清、孫二娘、施恩、曹正也都紛紛落草二龍山。此時,二龍山有七八位頭領,四五百小嘍囉,實力達到巔峰,的確強大。很多讀者甚至據此認為,魯智深、楊志和武松排名高,也是因為二龍山實力強。這種說法靠譜嗎?在我看來,沒有道理。
  • 水滸傳中,如果武松和魯智深進行生死對戰,誰能最終活下來
    在《水滸傳》中,武松和魯智深都是梁山好漢當中非常有知名度的,他倆不是親兄弟,但感情比親兄弟還親。當初在二龍山的時候,魯智深就是首領,武松是二當家的。他倆的本領也都非常強悍,以勇猛著稱。那麼,要是他倆進行一場生死對戰的話,誰能最終活下來呢?對此,我們不妨分析下。
  • 張清能把魯智深頭打爛,可為何見了武鬆掉頭就跑原因是這三點
    武松與魯智深的二人世界當然,要說這張清的飛石在梁山也有很多人可以招架得住,可為什麼魯智深當時被打的頭破血流,而這張清真的和魯智深一較高下之時,為什麼看到武松後掉頭就跑。相信仔細看過這本書的小夥伴們也都知道,魯智深和武松根本就沒去摻和宋江和盧俊義的賭約,這個事的結果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對於東平府和東昌府也去了那麼多人,於是兩個人繼續在山上逍遙快活。
  • 張清為何只打魯智深不打武松?原因有三點,不是武松比魯智深能打
    話題回到魯智深和武松身上來:迫於朝廷軍事壓力,二龍山七頭領選擇了跟梁山抱團取暖,但是加上外圍組織少華山,總共十條好漢自成體系,基本不摻和任何權利紛爭。所以當宋江盧俊義煞有介事地「奪城爭寨主」的時候,魯智深武松都留在梁山喝酒吃肉。
  • 魯智深為何用禪杖,武松為何用戒刀,李逵為何用板斧?
    第四:魯智深和武松魯智深的兵器是六十二斤水磨禪杖。所謂禪杖,原本是僧人所用,用意敲打睏乏睡著的打坐僧人,但小說中作者則以之為和尚兵器。所以自從魯智深做和尚之後,禪杖就取代齊眉棍,成了他的隨身兵器。這個任務,便落到了素有俠義心腸的魯智深身上。魯智深用禪杖與史進聯手,幹掉了崔道成和丘小乙;在野豬林,魯智深以禪杖救了林衝;華州境內,魯智深帶著禪杖打算刺殺賀太守,營救史進,可惜沒能成功。對了,南徵北戰期間,魯智深用禪杖多次立功殺敵,最後還打翻方臘並活捉,除掉了最後的害民賊。當然,戒刀在魯智深身上表現不多,更多的是武松。
  • 吳用讓焦挺聯絡投奔种師道,魯智深跳了起來:洒家帶著武松陪你去
    #在正史中,梁山只有宋江三十六盜,這三十六盜中,還真有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之所以用這麼多文字來探討魯智深的禪杖與宋軍制式武器柯黎棒,是要提醒讀者諸君注意魯智深原來的身份,這一點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曾經告訴過渭州知府:「魯達這人,原是我父親老經略處軍官。為因俺這裡無人幫護,撥他來做提轄。」
  • 水滸傳中魯智深,武松,楊志,綜合戰力相比為什麼武松是墊底的?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魯智深、武松、楊志是二龍山上的三個當家人,也是梁山泊上的主力,那麼三個人的綜合戰力究竟誰更勝一籌呢?首先,我認為第一名當屬魯智深魯大師。魯智深在梁山眾人中絕對是實力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屬於力量型的武將,在東京大相國寺有倒拔垂楊柳的英雄事跡,能將一株柳樹連根拔起,若是沒有千斤的力氣恐怕是做不到的。他的兵刃也是整部書中最重的——一把重達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
  • 梁山七惡人惡貫滿盈,魯智深武松為何不為民除害?他們有何苦衷?
    咱們前面提到的死有餘辜的梁山好漢,至少有七個惡貫滿盈的惡人,而二龍山上的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卻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俠士和英雄——魯智深是梁山乃至水滸第一大俠,這一點毋庸置疑,武松下手雖然有點太過狠辣,但他快意恩仇鏟兇除惡,仍然不失英雄本色。
  • 被影視作品所誤解的「禪杖」,魯智深用的到底是什麼武器?
    此後,這一杖、一刀便隨魯智深走南闖北,入二龍,上梁山,抗朝廷,徵方臘,大顯神威。不過這柄水磨禪杖,卻因為世人錯誤的解讀,令其在影視、繪畫作品中不得以真實面目出現,而是搖身一變,成了水磨「鏟」杖。▲「水磨」,意為加水精細打磨的鍛造工藝,除魯智深的禪杖外,還有呼延灼的兩條水磨八稜鋼鞭也是相同工藝。
  • 魯智深:位居步軍十大頭領之首,既能步戰亦能馬戰
    於是,公孫勝作高功,主行齋事,關發一應文書符命;天降石碣,正面兩側,各有天書文字,上有龍章風篆蝌蚪之數,前面乃三十六天罡星,背面乃七十二地煞星。 此外,其他步軍十員頭領,包括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乃至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十六員頭領,四寨水軍八員頭領等,也都是武功高強之人。
  • 梁山戰力最強的十大好漢,魯智深武松入前五,第二能夠力壓林衝!
    兩個鬥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慕容知府見鬥得多時,恐怕呼延灼有失,慌忙鳴金,收軍入城。」可見秦明是稍強於呼延灼的,不然知府不會叫回呼延灼,而且秦明和袁朗大戰150回合,可見其作戰耐力之強。第五、花和尚魯智深(水磨禪杖)魯智深是梁山步軍統領之首,大家都聽聞過其倒拔垂楊柳,拳打鎮關西的故事。魯智深天生神力,耍的一手62斤的水墨禪杖,他四五十回合戰平楊志,四五十回合戰平呼延灼和寶光國師。
  • 被武松和魯智深幹掉的飛天蜈蚣飛天夜叉,誰的武功更高
    這個確實是個大難題,在小編看來,飛天蜈蚣和飛天夜叉其實沒什麼關係,如果說有關係,他們都是道士,而且都是被和尚所殺,因為魯智深和武松都是出家人。因為在水滸傳中,也確實沒有交代這兩個人有任何淵源,至於有人說什麼飛天蜈蚣是飛天道人的師叔,這個完全是臆測,不知道是來自什麼資料,也不知道是誰說這兩人是師出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