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上"寒山"

2021-02-25 歙硯故鄉 寒山藝術館

                      汪鴻欣:硯上"寒山 "

                                     汪發林


      婺源東北的靈山,海拔千米,巍然聳立,為"五嶺"中最高峻者。以靈山為中心,方圓數十裡都潛藏著龍尾硯石的"礦脈",除溪頭龍尾山外,大畈、濟溪、浯村等地,均產硯石。

      大畈村在歷史上文風鼎盛,科第蟬聯,徽州文化底蘊頗為豐厚。大畈人制硯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歙硯的十大名坑,大畈就有兩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腦瓜靈光的大畈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挖掘整理傳統技藝,形成以"硯"為龍頭的系列產業。他們把產品銷往大江南北,大把大把地賺著票子的同時,也風風火火地賺著人氣。如今,大畈已經有了名副其實的"歙硯一條街",從事歙硯製作者達數百人,名聞遐邇。

        汪鴻欣就是土生土長的大畈人,他被這裡的靈山秀水所涵養,為千年古村的厚重文化所薰陶,日積月累,長期磨礪,終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歙硯製作技藝江西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1977年2月,汪鴻欣出生在大畈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上小學時,大畈街上的制硯作坊已如雨後春筍般悄然興起,每天上學、放學,他都被街上熱鬧的制硯場景所感染,聽村人談論制硯技法,打探銷售行情。那些感情投入的聊天,在小小汪鴻欣的心裡埋下了情感胚芽。

       從小學到初中,這九年裡汪鴻欣讀的都是村裡學校,也是他從童年到少年最快樂的一段美好時光。讀初中時,大畈村的歙硯製作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對硯石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在大畈和濟溪的河裡,到處都有可用於刻硯的鵝卵石。大雨過後,雨水衝刷掉粘附在石塊上的泥土,展現出它們本來的亮麗色彩,是好是歹,一眼分明。汪鴻欣就和他的同學們利用放學時間去河裡撿石頭,一撿一提袋,2元一個,賣得心裡那個歡哪,常常是笑得合不攏嘴。

         那個年代,"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響遍大江南北,讀書考大學成為絕大多數學子的篤定理想。但在汪鴻欣心裡,他朦朧中意識到上大學並不是他最迫切的願景。1992年9月,汪鴻欣升入江灣職業高中就讀,但讀的書、上的課並非汪鴻欣所鍾愛,上學仿佛坐牢,內心的苦楚卻無法向人訴說。苦熬了兩年,終於"混"得高中畢業,父親問他:"你有什麼打算?"汪鴻欣說:"我最想幹的,還是做硯臺。"父親嘆息著搖頭,數落一番後,還是遂他之願,讓他去找鄰居俞懷元拜師學藝。

         俞懷元父親本是婺源汪口人,民國時期的鄉村教師,因家境貧寒,入贅到大畈汪家,當了上門女婿。俞懷元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書法、繪畫、硯雕都有較高的造詣。俞懷元作為當年大畈村制硯方面的一代名師,無論是傳統技藝還是審美觀點,都對汪鴻欣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他日後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可家裡還是巴望著汪鴻欣能讀上大學,再不濟也得讀個中專,吃上商品糧,做個國家正式工吧?在父親和哥哥的聯絡與堅持下,1996年,汪鴻欣就讀於上饒師院內的南飛技校電腦財會班。本當哥哥是讓想他畢業後分配到銀行去上班的,誰知技校畢業後,汪鴻欣並未去銀行上班,而是回到大畈,繼續做著他的硯臺夢。

       立志終身從事硯雕的汪鴻欣,為自己取了個藝名,叫"寒山"。雖然幾年前,汪鴻欣跟著本村俞懷元師傅學了基本的硯雕傳統技藝,但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這顯然遠遠不夠。他每次背著硯臺到黃山市屯溪老街,賣完硯臺後,就到店後的硯臺作坊去偷看師傅們是如何制硯的,仔細觀察他們的製作技法、表現手法,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然後回到家裡思考琢磨,反覆實踐,直到表現效果完全滿意為止。

         2002年的某天,應邀參加黃山市某文化節慶活動的十餘位國內外知名文化學者遊覽老街硯臺店,突然被兩件雕刻功力老到、國畫意蘊深厚的硯臺作品"二祖調心"、"溪趣"所吸引,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美國加州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會秘書長、中國著名山水畫家朱稱俊,臺灣知名硯文化學者吳鴻祥等人,就根據作品落款署名,打聽作者是何方人士。當他們驅車輾轉數地,最終在大畈找到作者。見到汪鴻欣時,大感詫異:如此意蘊高古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20歲出頭的小夥子之手,太不可思議了!

         在汪鴻欣把硯雕經營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還收穫了甜蜜愛情。他與濟溪的遊春英,雖然從屯溪街上"多看了一眼"開始,經歷了曲折起伏,但共同的石頭夢使他倆有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愛好,於是彼此傾心愛慕,終於結成眷侶,攜手共創硯雕事業,一起走上致富大路。

        從1997年以來,汪鴻欣在硯雕之路上已經攢勁兒"奔跑"了近20年。多年的實踐使他深深認識到,現代硯與古代硯已經有了雲泥之別:古代硯以實用為主,觀賞性退居其次;現代硯退化其實用功能,重在觀賞。而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具體象徵物,古今的共性,如文化意蘊、情感寄託等,又是一脈相承的。任何一門藝術,都必須不斷創新才能獲得強盛的生命力,如果因循守舊,必定走入死胡同。

       還在學生時代,寒山就天生愛好美術,練下了紮實的繪畫功底;多年的硯雕實踐,更淬礪了他藝術審美的"火眼金睛"。石本愚頑,沉靜不語,硯雕家的職責是以聖手激活它隱忍千古的寂寞,發現石頭中蘊含的象徵生命之謎的朦朧美、哲理美和神秘美;即便是原石有瑕疵,他也要想辦法"化腐朽為神奇",最後把瑕疵變為神來的"點睛"一筆。有時一塊硯石的整體構思把握不定,他就日夜琢磨,凝思默想,不到把它表現為完滿的藝術形象決不罷手。

        汪鴻欣的作品題材廣泛,視角獨到,依形施藝,力求自然與傳統水墨的完美結合。其雕刻手法不但在線刻、浮雕、高浮雕、巧雕方面有所創新,而且更多地利用了書畫、金石手法,以及硯雕刻史上從未用過的影雕技藝和鑲嵌技藝。

        看汪鴻欣的作品,沒有複雜的表現手法,在平刀細刻中追求創意的巧妙,在不斷琢磨中完善著原石的形,提升著內質的神,最終達到淡、柔、遠的意境。個硯"禪房"、"龍行天下"、"睡羅漢"、"稱硯圖"、"童年"、"守盡山房萬卷書"等,套硯"牛壇五老"、"凡經"、"四季花色"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這些硯雕作品無不體現了汪鴻欣設計巧妙、自然成趣、清新簡潔、形象生動的治硯風格。

2002年,寒山以自己的藝名註冊了"寒山藝苑"。在潛心創作的同時,他還熱心從事歙硯故鄉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使自己在文化的浸潤中不斷得以提高。2006年,硯作"換鵝圖"、"洛神"在北京分鐘寺古玩城參加首屆中國十大名硯博覽會獲金獎。

       汪鴻欣與王劍輝先生合作的歙硯專著《山中硯語》於2014年12月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寒山在潛心研發歙硯作品,不斷提高藝術水平的同時,還十分熱心於帶徒授藝。十多年來,經他親手教出的弟子共有36人,其中大多數都和汪鴻欣一樣在從事歙硯製作。師徒或分立或合作,作品大多被海內外知名人士所珍藏。

        最初帶徒,三個月為一期,這是師傅俞懷元留下來的"傳統規矩"。通過多年實踐,寒山認識到,硯雕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的有機結合,博大精深,永無止境,而三個月的學徒期只能學到點皮毛,遠遠不能學到硯雕的精髓與真諦。於是他把帶徒的周期從三個月延長到半年、一年、兩年,最後延長到三年。第一年學習基本功,提高藝術審美的眼界;第二年練習抓準對象的基本輪廓,線條比例合理合"法";第三年重在精細部位的表現,突出對象的立體感和神態氣質,讓作品具有風骨,真正"活"起來。

         江有財是寒山帶出來的徒弟之一,他從黃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後,先到廣東打工,還開過餐館,幾經周折,最後成了寒山的弟子。如今,他也在大畈"歙硯一條街"開了一家硯雕店,生意挺紅火。

        說到師傅,江有財語氣中飽含深情。他說,師傅雖然是師傅,但從來不擺架子,倒像是朋友,更像是兄弟,生活上關心弟子,但技藝上要求很嚴格。"師傅總是教導我做好每一件事,雕好每一方硯臺,空餘時間多讀書,多練習書法繪畫,努力提高藝術修養。我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師傅的教導,他是真正的恩師。"

        問及他對師傅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江有財說,是師傅的孝道。師傅的父母去世後,師傅對嶽父母特別孝順,不管什麼事,只要嶽父母開口,就會盡力做到,跑東跑西,毫無怨言。他把嶽父母當成了親父母。江有財說,做人就要做師傅那樣的人,孝敬父母,珍愛家人,專心學藝,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道德修為。

         寒山現今帶有兩個徒弟,一個是新近收的,一個是一年前收的。他說,徒弟不能帶多,帶多了就不能手把手地教,就不能保證傳道授藝的質量;兩個徒弟,一新一老,可以讓他們老手帶新手,形成梯級,也有利於作品的創作和技藝的傳授。他表示,在保護和傳承歙硯雕刻技藝的道路上,他將殫精竭慮,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生命不息,傳承不止。

       歷史有時藏著玄奧與機緣。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高僧、著名詩人寒山,其詩作抒情詠懷,散逸禪趣;一千多年後的大畈寒山,當代硯雕大師,其硯作賦形寫意,處處童真。兩者遙隔千年,卻隱隱中有著某種神韻的契合。正如大唐寒山詩云:"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善哉,寒山!

 

(載黃山市政協《徽州文房紀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相關焦點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都是大男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唐突,我還半開玩笑地調侃了一句:"老師的大腿好粗呵!大師微笑著回答了一句:"功夫都在這倆大腿上呢!"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好多年。當時我的解讀是:要想練出下盤功夫,必須得練出粗壯的大腿。所以拳走低架就成了刻意的的追求。注意這是我當時的理解,大師並沒有這樣說噢。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明代董其昌《西倉橋記》嘆曰:"蓄風氣,壯瞻視,莫此為偉。"此外,古時大倉橋灘,為松江漕運始發地,漕船西出古浦塘,經斜塘入泖河北上,再取道京杭大運河,向著指定的官倉或京城進發。故,大倉橋上說"漕運",是個既富有歷史感又名正言順的觀光平臺。一   漕運,舊指從水路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軍需。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直接對比"腰"與"胯"來講,腰為軟組織,是人體最柔軟的部分;胯為硬組織,是一組骨群,他們皆處於人體的中心部位,所以二者皆為重要。首先,"腰為主宰"是說腰部有掌控全體的功能,但沒有人說"用腰打人"的。腰部本身並不產生力量。有人說:我一動腰先動,打人效果非常好。不錯,但你發揮的仍是腰的協調功能,作功的是身體的軀幹和手腳間的協調。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兩梢及兩梢之間曲彎的部分稱為弓體,弓體上的任一點受力是均勻的。弓體的中間部位叫弓把,手握設計只是方便拉弦時產生對稱力。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小倩"50歲了!王祖賢"凍齡"溫哥華慶生曬照片:雙腿修長,全身無贅肉!上億豪宅疑曝光~~
    1月31日,"永遠的小倩"凍齡女神王祖賢在50歲生日當天透過社交網絡上傳一組照片,並留言"向所有愛我的賢迷致意,謝謝你們,永遠愛你們,阿彌陀佛"據傳王祖賢加拿大豪宅外景圖,估值上億!這回"女神"過生日,不少粉絲主動獻上祝福,"永遠的女神生日快樂。"還有臺灣粉絲殷殷期盼女神回歸,喊著:"美女,快回家吧。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如何"擦除"操控者避免患上心理疾病?真正的"自由意志"又在哪裡?為了看清誰是幕後操控者,下面先看一個神經心理學實驗。1、給被試(被試驗者)安上大腦掃描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用以觀察整個大腦實時的神經活動情況。2、讓被試觀看屏幕上隨機出現的字母。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一一隨著身體向一個方向轉動,腳跟隨之,腳趾反向平衡。則既無"腳趾抓地"之僵,亦可得"放鬆貼地"之果,即時刻保持了腳面與大地的完美契合。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古人云"四氣新元旦"。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元月,稱正月;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嘉慶《松江府志》載:"正月一日,雞初鳴,悉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裡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