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關注→ 家庭用藥雜誌 收錄於話題#醫學這些年8個
進擊的「第三副牙齒」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增長,我國老年人缺牙的情況愈發常見。二十多年前,很多人缺了牙,不僅咀嚼功能受到影響,發音甚至容貌上都會受到困擾。而如今,現代醫學給百姓們帶來了「第三副牙齒」。
——賴紅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口腔種植科主任、主任醫師
三甲天團
賴紅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口腔種植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現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種植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口腔醫師協會種植醫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牙醫學院院士。
主要關注口腔種植相關的臨床研究,主持包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973項目子課題和省部級科研基金項目在內的20餘項科研項目。已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主編、參編專著10餘部。
植骨,讓更多人成為「口腔種植」受益者
早些年,很多缺牙患者是無法進行口腔種植的,因為種植體必須植入於有充足骨量的牙槽骨中,而很大一部分患者缺牙處的牙槽骨因為各種原因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萎縮和吸收,導致骨量不足。
我們一般認為,種植牙所需牙槽骨的寬度應大於7毫米,這樣的話,打入牙槽的種植體直徑約為4毫米左右,兩側骨各有1.5毫米,才能基本上維持種植牙的安全和穩定。
但由於當時的植骨技術尚未發展成熟,醫生的個人操作水準也不如現在,為防止手術失敗,很多醫生不願意為牙槽骨寬度小於7毫米的患者進行種植。
而如今,我們的植骨材料和技術都有了巨大的進展,越來越多的醫生選擇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患者植入骨粉材料,使患者牙槽骨骨量恢復到可以做種植牙的水平。
需4~6個月等待成骨
植骨,讓更多人成為「口腔種植」受益者
這裡有一個概念必須強調,植入的以脫蛋白牛骨顆粒為代表的動物骨粉或以羥基磷灰石為代表的人工骨粉並不會立即轉變為患者自己的骨,而是形成類似於「骨支架」的結構,引導患者自身的骨順著該支架結構慢慢生長,而一開始植入的骨粉隨著時間推移會被逐漸吸收,最終完全轉變為患者自己的骨。
因此,植骨術後需4~6個月的恢復時間用於等待成骨。
這項技術使得以前因骨量不足而無法接受種植治療的缺牙患者從中大大獲益。
同時,種植牙技術的修復理念不斷更新,不僅要求功能上與天然牙無異,還開始追求美觀、逼真的牙齒及牙齦外形。
對於前牙美學部位的種植牙,由於人體牙槽骨解剖形態的關係,該區域更容易發生拔牙後骨量不足的情況,進而導致牙齦退縮、種植體暴露等美學問題。
這就要求種植專科醫師對患者的美學風險提前進行評估並於術中適當植骨。
需「對症下藥」
植骨,讓更多人成為「口腔種植」受益者
需強調的是,植骨技術雖好,卻需「對症下藥」。
不同的骨缺損形態,要求與之匹配的植骨材料及植骨方式,因此對手術醫師的理論知識及操作細節均有著極高的要求。
患者應前往口腔種植專科門診處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及手術評估,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植骨方案,並接受專業種植醫師規範化的植骨治療。
近年來,種植牙方面的進展著實不少,如牙冠的革新、數位化製造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的應用等,使得更多的缺牙患者能夠真正做到「吃得盡興,笑得開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