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
這句關於寶寶大運動發育的順口溜,想必很多爸爸媽媽們都不陌生。
最近,我們醫院來了一個小寶寶洋洋,1歲多了還不會爬、不會站...這讓爸爸媽媽非常擔心。
▽徐文娜主任面診小朋友情況
「寶寶產檢、出生都正常,但現在還不會翻起來坐...」媽媽焦急地說。
雖說每個寶寶發育有個體差異,不能盲目比較,但大致都遵循一個發育規律的。
這小洋洋都超過1歲了,媽媽也太心大了。
比如,當寶寶學會坐之後,寶寶的腰部力量增加和平衡能力的提高,他就有能力學習爬行。
而如果寶寶在7個月的時候還不能獨坐,那他就不會有足夠的力量去學爬,進而影響寶寶學走路。
在小洋洋的體格檢查中,徐文娜主任不僅發現孩子的雙下肢肌力弱,同時她還關注到一個讓人憂慮的情況。
洋洋左右下肢不等長!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徐主任在給洋洋體格檢查時,還觀察了孩子的腿紋情況...進而發現了情況。
*往下看,有詳細的自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90%的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運動發育,什麼時候會翻身會爬會走。
但其實,孩子的腿紋也是需要多留個心眼的。
比如有的寶寶兩腿紋路不對稱,可能是髖關節脫位的信號。
這就需要醫生體檢、做B超或X光來確診。它的後遺症主要表現為雙下肢不等長,跛行等步態異常。
早期多為無痛性跛行,但是隨著年齡和體重的增加,會出現行走疼痛,並伴發脊柱側彎...
雖然腿紋不對稱,跟髖關節發育問題有一定關係,但並不是說,孩子有腿紋不對稱的情況出現,髖關節發育就一定出了問題。
具體需要做檢查!
這裡也特別給家長們分享一份『居家自測方法~看、聽、動、量』,保護我們的孩子,及早發現。
看:皮紋是否對稱
大腿、腹股溝和臀部的皮紋是否對稱,包括皮紋的數量、位置、長度、深度。
量:雙下肢是否等長
雙髖屈曲90度,雙腿併攏,雙側內踝對齊,患側膝關節平面低於健側,總是處於曲位,不願意伸直且無力,提示有可能存在髖關節脫位。
動:髖關節外展試驗
「蛙式試驗」
寶寶平躺兩腿屈膝,向外展開髖關節,正常的髖關節可以外展到85~90度,膝蓋外側可以觸及床面。(注意輕柔)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孩子外展則明顯受限,有的只能外展40~45度。
聽:髖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給孩子換尿布、把尿時注意聽,孩子的髖關節處有沒有彈響或異常活動,如果有,也需要引起警惕。
劃重點
如果家長觀察到下面的情況,建議及時就醫排查。
比如:
1. 寶寶不喜歡蹬腿,也不喜歡把腿伸直;
2. 排斥將兩腿張開;
3. 走路時一隻腳老蹬在另一隻腳上;
4. 到1歲半還不會走路,或是走路搖搖晃晃像小鴨子,容易摔跤,站立姿勢異常...
如果已經查出來孩子的髖關節發育不良,也千萬不要擅自用掰腿方式給他矯正。
強行反覆施加的外力,非常容易傷到孩子,建議家長們最好遵醫囑,根據醫生建議幹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