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門診接診時,時常會遇到新手爸媽帶著孩子很焦急,「醫生,我家孩子生下來腿紋不對稱,怎麼辦?兩個腿不等長怎麼辦?」
這時候就需要通過各項檢查,來確定是不是患有先天性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
先天性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最初的名字叫做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CDH),它包括:發育不良、半脫位、脫位。髖關節將大腿骨(股骨)連接到骨盆,股骨頂部(股骨頭)呈圓形,像一個球,位於窩狀的髖臼內。嬰幼兒的髖關節是一個「球窩(ball and socket)」關節,如果這個「球」和「窩」發育不正常,甚至「球」從「窩」裡面脫了出來,就會形成這種疾病。
DDH的表現和診斷新生兒期髖部在活動時有彈跳感,大腿或臀部的皮紋不對稱,Ortolani(彈入)和Barlow(彈出)徵陽性。或者通過髖關節超聲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嬰兒期髖關節外展受限、大腿短縮(部分雙側脫位除外)、大腿皮紋不對稱明顯。Galeazzi徵陽性。對於可疑的患兒需要做影像學檢查。
行走期兒童對於單側脫位的患兒,行走時呈跛行步態,身體向患側傾斜。對於雙側脫位的患兒,行走時臀部後聳、腰部前凸,髖關節外展受限。對於可疑的患兒拍攝X線即可確診。
以上臨床表現如果不進行治療,DDH可能會對以後的生活造成影響,如:跛行,疼痛,骨性關節炎等等。通過早期診斷和治療,大多數兒童能正常發育,並獲得一個良好的髖關節。
DDH的治療新生兒期首選方法是Pavlik挽具。佩戴之後需要密切隨訪,每周可能需要調整一次挽具,每3周需要複查一次超聲。
嬰兒(1~3個月)仍然是把佩戴Pavlik挽具作為首選方法。最好每周複查,進行臨床和超聲評價,如果復位良好且穩定,需要繼續佩戴挽具6周,然後改為外展支具固定,療程至少6個月左右。如果連續佩戴3至4周仍無法復位,則停用挽具,應拍攝X線,評價復位和髖臼發育情況,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3~6個月患兒在此月齡時運動機能有所發育,佩戴挽具對於患兒及家長來講,可能存在一些困難。經過閉合復位後,可以通過石膏或穩定牢靠的支具予以固定。
6個月~2歲經先期的牽引後行閉合復位或切開復位。一般在復位之前行關節造影,評價股骨頭復位情況和髖臼內情況。復位成功後行髖人字石膏外固定。對於難以復位或者復位後不穩定的患兒,行切開復位,但切開復位多見於2歲以上的患兒。
2歲及2歲以上該年齡段,孩子的股骨頭可能處於更高位,肌肉攣縮可能更嚴重,需要經前期的牽引之後,行切開復位骨盆截骨,在切開復位同時,視情況行股骨的短縮旋轉截骨。
河北省兒童醫院創傷外科(骨一科)提醒家長,關於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您需要了解:
●DDH的高危因素Ø 臀位產
Ø 女性
Ø 家族史
Ø 下肢畸形(如:先天性膝關節脫位等)
Ø 肌性斜頸
Ø 羊水過少或子宮壓力持續升高
Ø 蹠內收
Ø 明顯的長期不對稱(如:一側髖外展而另一側髖內收)
Ø 其他肌肉骨骼的先天性疾患
●DDH,無法預防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是無法預防的。嬰兒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臀部應該會自然靈活,但如果你的寶寶在長時間內被緊緊地包裹著,並把雙腿伸直並擠壓在一起,那麼,這將很大可能的影響他們髖關節的發育。
●襁褓技術使用臀部健康的襁褓技術可以降低患病風險,確保您的寶寶能夠自由的移動臀部和膝蓋,並能夠靈活的踢腿。
●相關檢查寶寶在出生後除了產科醫生的初步檢查之後,家長也要做到心中有數。我們建議寶寶在出生後的7天,均做一次髖關節的相關檢查,以儘早發現DDH並進行正確的治療。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