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禪實戰功夫如何?大學士翁同龢,曾給出如此之高的評價!

2021-01-08 網易

2020-12-18 06:00:06 來源: 侃史小助手

舉報

  縱覽我國將近4200多年可考證的傳統武術歷史史實,其中太極拳的知名度可以說是非常之高。昨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楊少侯先生,便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太極拳傳武宗師之一。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歷史人物則更是大有來頭,此人便是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露禪(也就是楊少侯的祖父)。

  

  那麼歷史上楊露禪的實戰功夫到底如何?或者說楊露禪的實戰能力究竟有多強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首先,從楊露禪的學武履歷來看。

  1799年,楊露禪在直隸廣平府出生。自幼家境貧寒的他早在10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來到河南溫縣的陳家溝在陳德瑚家為僮(「僮」就是指封建時期那些受奴役的未成年人)。當時陳家溝大名鼎鼎的武師陳長興(陳式太極拳第6代傳人)每天晚上都會趕到陳德瑚的家裡,並於前廳之中教授族內弟子學習拳術。而楊露禪則在伺候陳家人的同時,也悄悄在一邊窺習陳長興教拳。

  

  不過,楊露禪此舉不久之後就被陳長興所察覺。不過,當陳長興發現楊露禪是一塊練武的好材料之後,不僅沒有降罪責難於他,反倒是摒棄了門戶之見不外傳的陋習。最終,陳長興與陳德瑚仔細商量過後,決定允許楊露禪在空閒時可以正式修習太極拳功夫。而楊露禪也有幸拜在了陳長興的門下,至於那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楊露禪陳溝偷拳》故事,其大概的真實情況便是如此。

  

  自此之後,楊露禪正式拜了陳長興為師,並通過多年的刻苦用功學得了太極拳術的精髓(據說,楊露禪拳術大成時已經大概到了40歲的年紀)。當時大約是1840年,拳法大成的楊露禪從陳家溝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永年縣。

  回到家鄉的楊露禪憑藉著一身高絕的武藝,很快便在鄉裡廣為人知。而他為了生計也開始在家鄉教拳,只不過後來因在家鄉打傷了人,無奈之下才隻身來到了京城躲避。楊露禪抵達京城之初,最先是在京城「天義順」醬菜園張家教書,後來顯露了身手才一併教張家的家丁和後人太極拳術。

  

  不久之後,楊露禪又在張家大業主張四胖子和端王府大總管王蘭亭的推薦下被端王看中,並開始在端王府中教拳。隨後,他又在端王的安排下當了京師旗營的武術教官。這些內容在太極泰鬥吳圖南所著的《太極拳之研究》裡面,全都有十分詳細的描述和記載。

  其次,從楊露禪的武林地位來看。

  清末時期武行中的爭鬥可以說是極為頻繁,因此楊露禪打過的擂臺和挑戰亦是非常之多。而楊露禪除了與董海川(八卦掌宗師)有過一次不分伯仲的切磋較量之外,其他的大小比試幾乎從未有過敗績。

  

  而且,據說楊露禪每次在擂臺上與高手比試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也有「出手見紅,一響功成」的描述說法)。關於這一點,我們從楊露禪打遍京城「楊無敵」的這一美譽便能看出一二了。

  

  另外,就連光緒帝的老師大學士翁同龢在看過楊露禪高絕的武功之後,也曾忍不住評價道:「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而楊露禪能得到翁同龢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其實戰功夫確實是非同凡響。

  

  楊露禪去世之後,其一身的太極拳功夫全都傳給了楊班侯和楊健侯2個兒子。一直到傳承到他的孫子楊澄甫這一輩,楊式太極拳才算是正式定型,並隨之發展成後來的大小2種套路。

  

  總的來說,楊露禪身為楊氏太極拳創始人對於太極拳術的造詣早已是登峰造極。同時他的兩個兒子楊班侯和楊建侯,再加上其孫子楊澄甫總共3代楊家人,全都有過在京城教拳的經歷。毫不誇張地說,楊家一脈對於太極拳的傳承確實是功不可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淺談楊露禪的實戰能力,「出手見紅,一響功成」的描述最為貼切
    縱覽我國將近4200多年可考證的傳統武術歷史史實,其中太極拳的知名度可以說是非常之高。昨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楊少侯先生,便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太極拳傳武宗師之一。楊露禪那麼歷史上楊露禪的實戰功夫到底如何?不過,當陳長興發現楊露禪是一塊練武的好材料之後,不僅沒有降罪責難於他,反倒是摒棄了門戶之見不外傳的陋習。最終,陳長興與陳德瑚仔細商量過後,決定允許楊露禪在空閒時可以正式修習太極拳功夫。而楊露禪也有幸拜在了陳長興的門下,至於那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楊露禪陳溝偷拳》故事,其大概的真實情況便是如此。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後世人評價往往各取所需,以政治立場來取捨。而在當世時,時人對一個重要人物,更著重於他的人品,他的功過。簡而言之,翁同龢是甲午之戰的重要推手。他如此做並非愛國,而是因為翁氏家族和李鴻章的私怨。據說是早年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時,因為翁同龢之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錯用苗沛霖,而擬稿參劾,翁同書幾乎喪命。他希望通過對日之戰來消耗李鴻章的北洋水師。
  • 翁同龢:勉為其難的悲情政治家
    以今人的角度去評價古人,是現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通病,如果能夠站在那個時代去審視這些人物,肯定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視角不同讀出來的無論是李鴻章還是翁同龢,定會獲得同情之感。說翁同龢為何要將這李鴻章關聯在一起?
  • 翁同龢其人
    他出身於官宦之家,6歲入私塾,21歲選為拔貢,23歲中舉人,27歲以一甲一名進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其父心存,鹹豐朝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後授讀同治帝。長兄同書、次兄同爵,均官至巡撫。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業,入值弘德殿,為同治師傅,前後教讀9年。同治駕崩,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慶宮,教授光緒讀書。兩朝帝師,翁同龢享此殊榮。翁同龢中狀元後,曾暫代刑部右侍郎。
  • 翁同龢
    翁同龢《行書遺屣軒立軸》 他自幼受家庭薰陶。喜書法,由研習錢南園、董其昌的書法上溯至米芾、顏真卿,所作書法淳厚寬博。晚年沉浸漢隸,《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類鈔》謂:「叔平相國書法不拘一格,為乾嘉以後一人……晚年造詣實遠出覃溪(翁方綱)、南園(錢灃)之上。論國朝書家,劉石庵(劉墉)外,當無其匹,非過論也。光緒戊戌以後,靜居禪悅,無意求工,而超逸更甚。」清楊守敬《學書邇言》對這位雄視晚清書壇的巨擘稱許:「松禪學顏平原(顏真卿),老蒼之至,無一雅筆。同治、光緒間推為第一,洵不誣也。」
  • 是誰捧紅了楊露禪
    正是陳長興打破門規局限,收楊露禪為弟子,將自己獨得之秘傳給了楊露禪。他是楊露禪的師父,沒有他,楊露禪就沒有成為「楊無敵」的絕技,說他捧紅了楊露禪,這話沒毛病。也有人說是武禹襄。武禹襄是楊露禪的同鄉,楊露禪住在城外,武禹襄住在城裡,楊露禪經常給武家送煤土,同愛拳術,使二人成為摯友。武禹襄出身望族,兩個兄長皆為朝廷中人。
  • 翁同龢的覺醒
    身為晚清兩朝帝師的翁同龢,由守舊的清流士大夫與時更化為力倡變法的維新派首腦,折射出近代中國知識精英走過的崎嶇而痛苦的思想嬗變之路。這位蘇州同鄉、翰林院編修的「採西學」、「制洋器」、「改革當先從內政始」的見解,吸引苦苦尋求自強之道的翁同龢。自1865年接觸馮桂芬著述,至1885年認同「法刓必變」,他確信《校邠廬抗議》「最切時宜」。
  •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光緒帝來到他的床前,輕輕地問道:「恭王以為,翁同龢如何?」恭親王聞後老淚縱橫,託起病重的身軀,攢足了氣力對光緒帝說到: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人!……翁同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所做作為該如何評價?「剛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設話說,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時期典型的名門望族,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就曾是鹹豐和同治的老師,翁同龢也沒有給父親丟臉,鹹豐6年考中了狀元。
  • 戊戌年中,帝師翁同龢為何被罷官?沒別的,就恭親王臨終一句話
    獨坐聽雨原本是雅致休憩之事,但在宦海沉浮數十年的翁同龢已經隱隱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天威不測,或許即將要發生什麼大事。果然,在被召見的大臣退出後,御前太監向翁同龢宣讀了一份上諭:據四月二十七日內閣奉硃諭: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至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富行走有年,不忍遂加嚴遣。翁同穌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 曾為兩代帝師的翁同龢,與光緒情同父子,卻評價他「令人恐懼」?
    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和光緒皇帝的關係非常親密。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他是鹹豐六年的狀元,還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師傅,做過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後來擔任了軍妓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翁同龢在光緒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受命教授小皇帝讀書,那時,翁同龢四十五歲,而光緒皇帝才剛剛四歲。翁同龢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老師,同治皇帝就很喜歡他的講授。
  • 練了十四年打不贏一個小夥子 太極宗師楊露禪也曾學過「假太極」 八旗子弟毀了太極實戰功能
    其實太極拳能不能應用於實戰,怎樣的太極拳才能應用於實戰,「太極宗師」、「楊無敵」楊露禪的經歷,已經告訴我們,怎樣的太極拳才能應用於實戰,後來又怎麼變成「健身運動」的。    楊露禪幼年時曾學過「少林拳」,當然只是野路子,沒什麼真傳,但是他知道這個掌柜的(有資料說叫陳德瑚)有真功夫,於是他誠懇地向這個掌柜的要求拜師學藝。
  • 帝師翁同龢:厲害了我的國,完蛋了我的官
    光緒帝發布《明定國事詔》宣示變法的時間是1898年6月11日,罷免翁同龢的時間是6月15日。16日,光緒帝仍按照既定安排召見了康有為,康並沒有對罷免翁同龢提出任何異議,反而建議光緒帝將更多的守舊官員剔除出局。在等候召見時,康有為還和榮祿就變法進行了交流,當榮祿問其如何才能順利推行變法時,康有為明確表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 翁同龢勢力比李鴻章家族差遠了,戶部尚書更是沒權
    作為封建社會官員,「個人恩怨」是必然的,但因為翁同龢的個人勢力沒有李鴻章家族勢力大。翁同龢不會以卵擊石。從家族勢力講,二人可不是差得一星半點兒。翁同龢(1830—1904)。鹹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入仕。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從上可以看出,翁同龢家族的主要勢力在文,主要是皇權勢力地袒護。而且,在甲午戰爭前17年,翁家勢力已經凋零了。
  • 翁同龢不給李鴻章撥款購買軍艦,奕訢: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人!
    翁同龢是一個怎樣的人,也許當時的人會有一個更準確的評價,在甲午戰敗後,光緒帝曾詢問已經垂垂老矣的恭親王奕訢「翁同龢如何?」 恭親王聞後老淚縱橫,託起病重的身軀,攢足了氣力對光緒帝說到:「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人!」
  • 三代帝師翁同龢為何被光緒帝開缺回老家,因別人幫他印製一幅字帖
    翁同龢子侄輩中,雖有翁曾源中狀元,但終因翁曾源多病,英年早逝,再也無人能為翁家帶來新一輪的復興。 翁同龢以狀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緒二帝的師傅,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入軍機,世稱「狀元宰相」。 然而,如此榮耀的他,就在光緒24年,翁同龢被一紙硃諭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 翁同龢才是背鍋俠,故意編造翁李矛盾只是洗白而已
    翁同龢如何看待曾國藩?他選擇了原諒在《參翁同書片》中,曾國藩對翁同書的批評基本屬於借題發揮。翁同書在安徽無兵,無論軍隊還是鄉勇在那時都是分門分派的。翁同書作為文人巡撫只能依靠各個武裝。苗沛霖乃是勝保舉薦,勝保更是「兩宮一王」的親信。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譚鍾麟對翁字推崇備至:「本朝諸名家,直突平原(顏真卿)之上,與宋四家馳騁者,南園(錢灃)、道州(何紹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譚延闓、澤闓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廬藏翁氏墨跡》行世。
  • 翁同龢是這樣讓光緒帝由信任到厭惡的,死後都不賜予諡號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司農」就是指的江蘇常熟翁同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晚清民間對翁同龢的評價,說明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品質好不到哪去。平時出口成章的翁同龢,這次的表現讓光緒失望至極。翁同龢之三宗罪,戊戌變法中表現出兩張面孔。
  • 維新變法才開始,正是用人之際,光緒為什麼罷免帝師翁同龢?
    然而到了十月之時,對於將翁同龢革職之事,又追加了一份上諭,才用了「永不敘用」這四個字。也是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光緒頒布了《定國是詔》,然後才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翁同龢作為光緒帝師,又一向站在光緒這一邊。
  • 楊少侯的實戰功夫如何?7歲習武,拳速快到「拳打人不知」!
    那麼關於楊少侯的實戰功夫究竟如何?或者說楊少侯的實戰能力到底有多強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1917年楊式太極拳的第二代宗師楊健侯先生在臨終之時,就曾對其小兒子楊澄甫感嘆道:「你大哥(也就是楊少侯)跟隨你伯父(也就是楊班侯)練拳,從小就異常刻苦,所以他的功夫很早就已經功成名就了。而你現在開門授徒,一直都是我在後面撐著。可眼下我就要走了,倘若有高手日後前來踢館比試,你萬一失手不敵的話,我楊家的威名就毀於一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