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名字叫Educated,中文名字卻被翻譯成《你當像鳥飛向你的山》,所以從拿到書的一開始,我就在書中尋找,為什麼它會被如此翻譯。但毋庸置疑,中文的翻譯,要比英文更有詩意,凝練又豐厚。簡單了解故事情節後,我想讀過應該會有些共鳴,還會有些收穫。
主人公塔拉,從一個聽話的小姑娘,在經歷家庭中各種變故,逐漸成長成為一個有自我覺醒意識的成年人,讓我們認識到人類在進化到知識型社會後由於教育不公所造成的意識形態上的嚴重衝突。從一個未受教育者進化到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有經濟困難,有家庭阻力,有內心的放棄與掙扎。由於忤逆父親的期許,他們的關係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偏見。
塔拉周圍的人物形象鮮明而有特色,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爸爸這個人物,一個虔誠的教徒,疑似雙向情感障礙患者,固執己見,對教育的偏見,不願意讀書學習,對女性的歧視,對幾何計算厲害卻又思維混亂,對醫生醫院以及藥物有著近乎偏執的牴觸。什麼事情都想要依靠自己,不尋求外界幫助,這一點特點也深深的印記在女兒塔拉的性格中。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接受了幾個哥哥們去接受教育,他也變得不像以前那樣暴戾。雖然爸爸的冥頑不化,最終也因為女兒的改變,以及自己所經歷的大變故而改變。但最終,依然沒有出現我內心渴望的結局,大概,年事已高的父親已經很難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任何改變了吧,又或許,爸爸在童年時代或者年輕的時候,有過哪些經歷導致爸爸現在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這些塔拉並不知道。
塔拉的媽媽,始終都是忠於爸爸一方,不僅要忠於爸爸的訓誡,同時也要顧及兒女的感受。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從始至終都是。她希望兒女可以過的好,又要包容爸爸的缺陷,她失去自我性格,卻從不失去整個家庭,為家庭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變。為完成養家餬口的使命,從助產士,到學習縫合技術,又新變故做不了助產士,改為從事精油製造及所謂的「理療」工作,在她的操持下,甚至最終讓這個家庭變得越來越富有,而父親的生意幾乎不值得一提。整個家庭,都是在媽媽的平衡下得以興旺。
當塔拉想放棄的時候,媽媽是第一個給予她支持,讓她下決心做出改變的人。「我原以為你才是那個穿越熊熊大火衝出這裡的人。走吧,不要讓任何事阻止你走」媽媽勸誡她。
文中最共鳴段落
塔拉的哥哥泰勒說:外面有一個世界,一旦爸爸不再你耳邊灌輸他的觀點,世界就會看起來大不一樣。
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但也意味著你相信你自己。這是一個弱點,但這個弱點中透出一股力量:堅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別人的思想中。我常常在想,那天晚上我寫下的最有力的話,是否並非源自憤怒,而是出於懷疑:我不知道,我只是不知道。
我從未允許自己擁有這樣的特權:不確定,但拒絕讓位於那些聲稱確定的人。我的一生都活在別人的講述中。他們的聲音鏗鏘有力,專制而絕對。之前我從未意識到,我的聲音也可以與他們一樣有力。
你從不知道,這些聲稱確定的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證明他們的確定。有時越無知的人就擁有越超越常人的自信,而知道的越多的人,就越會明白自己的認識淺薄。
《福布斯雜誌》訪談塔拉韋斯特弗,她說:「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得到頑固。如果人們接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對家庭的思考
書中有些地方其實還是有問題的,在書中所述的家庭關係中,自始至終,都是將家庭關係和接受教育放在了對立面的位置,如果想維持家庭關係,就要放棄接受教育,如果要接受教育就要犧牲家庭關係。但也可以看出在書的結尾部分,作者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至少在幾個受教育的兄弟姐妹間已經恢復了正常的親人關係。主人公對於家庭關係的處理也還是有很大問題的。並且,幸運的是,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關係普遍的認知中,並不會將教育和家庭關係放到對立面的位置。
故事中塔拉始終在掙扎,掙扎是否要拋棄自我內心的追求,去贏得與父親和家庭某些成員關係的和解和認可。最終,塔拉選擇了接納自己,自己的意識,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想法。但在過程中,也經歷了反覆的痛苦掙扎,入學考試前的放棄,收到分數時的自我安慰,面對父親對待母親對待家人的蠻橫無理時的慌亂與叛逆,面對被家庭情感裹挾和綁架,家人的關係,職業事業的追求,經歷了很多次的掙扎,直到故事的完結,我想這種掙扎依舊不會停歇,直到有一天,可以得到父母的理解。
可惜故事到了最終,也沒有看到塔拉和一家人的全部和解及融合。很是遺憾,但是卻告訴我們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便是家人如此親密的關係,如果步調不一致且要求對方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依然是會出現不可恢復的決裂。只有當自身具備願意做出改變的意願,且這個意願一定是正向積極的,不論是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會指引你走向另外一個你不曾想像過的結果。
我們對於子女的教育,也要以此為戒。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讓他對家長有所畏懼,與家人對立,或者需要他向父母做出妥協,培養出他們的獨立個性,是十分有必要。而塔拉,也是由於他自身的問題,簡單的將家庭與教育對立起來,而並不是用家庭的方式來處理家庭的關係,即使他寫的書很暢銷,也依舊使用錯誤的方式理解家庭關係。
對金錢的思考
正如書中所述「體會到金錢的最大優勢,考慮金錢以外的事情的能力」。金錢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在你解決生活所需之後,金錢能讓你更多的認知這個世界,能幫你找到你應該去的方向。而獲取金錢,永遠都不應該是最終的目的。
從給爸爸打工,到雜貨鋪打工、學校冰淇凌店零工,從拒絕教父的錢,拒絕獎學金,到接受並且拼命爭取全額獎學金,錢並不是醜惡的,雖然也不是萬能的,但是它可以幫你實現你想實現的事情,它是你的鋪路石。
對教育的思考
記得之前有一次相親,對面的姑娘侃侃而談,大談自我理想,自我奮鬥,聲稱要自我實現,從小就不缺錢財富自由對於他來說早就不是什麼問題,要做一些impressive自己的事情。
然後她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告訴她,我的夢想就是:教育公平,可以讓更多的人像你一樣擁有實現自我的夢想。
他反駁我,說她覺得教育挺公平的。她說她和我的談話不在一個層面上。
但你看,即使身處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依然會出現像書中所述的無法接受到平等教育的機會。讓所有人可以接受公平教育,不僅是政府的問題,還是社會共同認知的問題,同樣是每一個家庭的問題。對於教育,希望我們有機會或者說可以很容易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可以在我們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去做一些回饋的時候,盡力去回饋這個社會,去幫助那些不太有那麼多機會接受教育的人群。
對自我意識及自我塑造的思考
獨立的個體,建立自信,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
積極自由是自製,由自我掌控的自我統治。擁有積極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從非理性的恐懼和信仰中解放出來。
當查爾斯說:真有意思,你竟然變化這麼大。但聽上去還和我們十七歲時一樣。
多諷刺,當你還是可以保持像從前那個少年時,你身邊的人已經變成了我們以前都厭惡的成年人。其實你已經並不是從前那個少年,你是經歷過成長為成人後再回到起點堅持初心的人,所以看似回來仍是少年,但也已經不是原來的少年。
從4月26開捲起到今天5月3日,過了7天,剛好讀完。在閱讀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關於閱讀的一些事情:
1.讀書一定要利用檢視閱讀方法,快速閱讀,集中時間閱讀,才有利於對故事徵集脈絡的把握,才能把自己帶入進故事並尋找到主線。
2.看書絕對不能看手機
3.時刻記錄,包括精彩段落,共鳴段落及所產生的聯想與感想。
4.書中塔拉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唯一自信的就是閱讀,而且也可以看到,在以後的求學過程中,閱讀對於她自己的成長簡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包括她在大學求學的經歷一筆帶過,簡直讓人覺得順風順水。
5.對於暢銷書,我以後還是選擇等待一些時日再讀的好。
以上,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我是健康叔叔,關注我,分享給你更多乾貨及精選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