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511期;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shufarumen關注。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的──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十三集|墨法(1)
什麼是墨法?
如何用墨?
|筆記|
1.什麼是墨法
簡單地說,就是書寫中用墨的方法。
目的是使墨更好地表達用筆。
國畫中也有墨法,國畫有線有面,所以有皴、擦、點、染等技法,把墨當作一種顏色,用水調整稀薄,或分次積累等等,創造各種效果。書法只用線條,用一條線來表達內心,用國畫調色的方法來寫書法,這是違反書法本意的。
唐朝柳宗元最早提倡調色,元明之後就有人開始採用。
葉百豐《書說》批評:「以濃淡澡潤取媚於書,乃子厚(柳宗元)之惡習。」批評就是特意去調墨來寫書法。
書法中墨色的溼潤枯燥,指用筆時的自然變化,而且是一次性的,不能回頭重複或修補。這樣才能真實地表達人的內心起伏變化。
墨法好壞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能否清晰地表達用筆。
你看這兩個氣字,左面這一個用筆清晰,是唐朝孫過庭《書譜》中的,右面這一個,傳說是宋朝黃庭堅寫的,墨法有問題,看不清用筆了。
簡言之:
講究墨法,是為了更好地表現筆法
在書法中,墨法是跟隨筆法變動的
如果墨法遮蓋筆法,就是錯的用墨方法
筆法為主,為根本,主次要搞清楚
2.掭墨和點墨
毛筆取墨,常用的有兩種動作。
一是掭墨,二是點墨。
2.1掭墨
《莊子·田子方》:「舐筆和墨」。
舐就是用舌頭舔,如「舐犢情深」。後來很多人寫成舔筆、舔墨,甚至還造了一個新字掭,掭筆、掭墨。這個字《說文解字》中是沒有的,是一個後起字。
實際上這個墨只是掭在表面,看起來那個墨已經有了,也是可以寫字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小筆問題不大,大的毛筆,你把它拉開來看看,其實這個筆心裏面是沒有墨的。也就是說,掭墨,它的墨,只是在表面。
2.2點墨
比較好的方法,是點墨。
就是把筆鋒伸入墨汁中。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
毛筆筆頭,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上面是筆根,中間是筆腰,下面是筆鋒。
點墨時,只要把筆鋒部分點入墨汁中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這筆頭必須是溼潤的,點墨前浸過水。如果是幹筆點墨,用過後就不容易洗乾淨了。然後等墨汁慢慢地滲入筆腰,這是毛細現象。注意筆根最好不要有墨。筆根有墨,最為難洗。很多毛筆壞掉,就是因為筆根有墨,洗不乾淨,膠質在裡面,時間一長就容易脆化。這時就開始掉毛了。
筆腰是儲墨之處,一枝筆點墨後,筆腰部分會大一點,但墨太多,筆腰就會很肥大,筆腰太肥會導致筆鋒綿軟無力,所以,要吸去一部分,或者掭去一部分墨汁。
這個毛筆現在是幹的,幹的你就不能去點墨。墨汁咬住、膠住筆毛以後,就洗不乾淨。在點墨以前,這毛筆必須是溼的。所以,先要點水,點水也不是這樣子一拿起來就好了,實際上這個時候,假如你把它這個毛拉開一看,裡邊完全是幹的,所以點水是要有一點時間的,讓氣泡完全走掉,現在還有氣泡,你看,要完全走掉。那就表示裡邊的地方,都已經溼了。好了,溼了以後你看現在的水很多,這個時候你也不能去點墨,點了墨就沒法寫字了。這個水要把它減少,減少這樣子的時候,你看這毛筆的表面,它有水光,所以我們通常是拿一張紙,把這毛筆上面的水把它吸掉。尤其是筆腰部分,筆腰部分的水就讓它吸掉。你看現在水就少了,看見沒有?這個時候,你看這個毛筆已經溼了。溼了以後,我們就把它點入墨汁裡邊,通常就伸入三分之一,然後讓墨慢慢地上來。這因為毛細現象,它自己會上來。上來上到筆腰就夠了,不讓它上到筆根。然後我們反一個方向。好,你看現在在筆腰上面有墨了,但現在墨太多,可以把它掭一下,然後用剛才一樣的方法,一樣的方法就是後面用手指墊住筆腰部分,讓它筆腰收小,本來筆腰點了墨以後很肥大,讓它把筆腰部分收小,但是不要把墨搞得太少,像這樣子,你現在可以看到,這毛筆的形狀很好。那末,這個時候試一試,試試墨色,墨色也非常好。像這樣子,就可以寫字了。
3.墨汁的流動
毛筆點墨之後開始書寫,墨汁怎樣流動呢?
不難想像,墨汁是沿著筆毛向下流動的,這就得到兩個結論:就上下而言,筆尖墨汁最多,最為溼潤難幹。越往上墨汁越少,也就容易幹。就內外而言,表面接觸空氣多,容易幹,筆心含有的墨汁接觸的空氣少,不容易幹。
前面講過,書法中墨色的溼潤枯燥變化,不是用水調節出來的,而是用筆寫出來的。
簡言之:
墨汁的流向和乾燥的過程,
形成了書寫時墨色的變化。
4.墨色變化
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運墨而五色具」。
但他沒有說是哪五色。在古文中,五色通常泛指色彩豐富。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在書法中,墨色變化雖多,但大致可分三類:
4.1筆道和墨道
為了說清楚,這裡先介紹兩個概:
一是筆鋒實際寫過的部分,我稱之為筆道。
二是墨色顯示出來的部分,我稱之為墨道。
你看這個一字,筆鋒走過的部分就有墨,筆道和墨道大小一樣。
這個就不同了,有時候寫完一筆,墨會漲出來一點,稱之為漲墨,這時候,墨道就大於筆道了。
這一筆,不但有漲墨,而且漲個不停。形成了墨暈,好像月亮的月暈那樣。結果墨道就比筆道大很多。在書法中,墨道和筆道經常不相等。
4.2溼墨(墨道=筆道+漲墨+月暈)
這是溼墨,溼墨等於筆道加漲墨再加墨暈,三者俱備,墨道最寬。
溼墨在國畫中經常用到,畫烏雲、畫遠山、畫雲霧都好。但書法中往往會看不清用筆,反而會掩蓋用筆的精妙。除了偶然出現之外,基本是不用的。
這是文徵明《遊虎丘詩》,其中有一次點墨較多。結果寫中字,起筆一豎,就成了溼墨。溼墨看不清用筆,臨貼的時候,就要想一想,原來的用筆應該是怎麼樣的。
4.3潤墨(墨道=筆道+漲墨)
這是潤墨。潤墨等於筆道加漲墨。就是你寫了一筆,稍微有一點點洇化。潤墨書寫比較流暢,但線條的感覺松,溼墨和潤墨,也可能是紙張的問題,紙張比較松,會引起溼墨和潤墨。
齊白石「兩石齋」橫匾,就是用潤墨寫的。
4.4幹墨(墨道=筆道)
幹墨,幹墨寫在紙上,沒有漲墨,更沒有墨暈,一筆下去,墨道等於筆道,表現用筆最為精確。但是幹墨也有缺點,就是不能持久。寫不了幾筆,筆鋒就乾枯了。
如果用幹墨一路寫,寫到不能寫為止,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這是宋朝蔡襄的《腳氣貼》,裡面有一個「耳」字。
放大看一看,開始是用幹墨,往下拉,筆道兩旁出現了白點,稱為沙筆,繼續寫下去,筆道中出現了一些白線,稱為燥鋒,如果繼續寫,白線大量增加,這就是枯筆。
簡言之:
沙筆表示筆鋒側面開始幹了,所以筆道兩邊就出現了白點。
燥鋒表示筆心開始幹了,筆尖毫毛開始分開。
枯筆表示筆心很乾,筆鋒毫毛完全散開。
在書法中,墨色的變化,基本情況就是如此。溼墨、潤墨和幹墨,時常會出現在作品中。幹墨如果繼續寫,就會出現沙筆、燥鋒和枯筆。
這是吳昌碩寫的「踏天一磨」,用李賀的詩意。吳昌碩喜歡用幹墨,因為線條長,所以往往再現很多沙筆,看上去像百年古藤。
幹墨線條緊密,溼墨、潤墨線條松,比較一下就有感覺。
從溼墨到枯筆,可以看成一個循環,當你點墨後書寫時,墨色就會慢慢經過各個階段。最後達到完全的枯筆。如果你重新點墨,就會開始新的循環。如果你不需要某些墨色,就可以重新點墨來阻止它出現。
比如說,你是寫篆書,隸書和真書,常用的墨色就是潤墨、幹墨,到了現出沙筆,就要重新點墨了。這樣一來,後面的燥鋒、枯筆,就不會出現。如果你寫行草書,墨色的變化幅度可以加大,但溼墨表現用筆效果最差,所以王羲之作品中,極少出現溼墨,也不會太枯。
從第一課到第七課,我給大家講了書法的基本理論,第八課開始到現在,介紹了書法的主要工具,毛筆和墨,希望大家準備好。下一堂課,就要開始講用筆了。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書法墨色變化,是為了表現出用筆技法。
溼墨、潤墨、幹墨;沙筆、燥鋒、枯筆
點墨的方法
思考題:
墨道會小於筆道嗎?
第一筆落紙,就可以是幹墨嗎?
「黃簡講書法」
初級課程|筆法
(點擊標題即可觀看視頻內容)
01、為什麼大部分人學習書法不成功
02、到底什麼是「書法」
03、學書法應該從哪裡入手
04、王羲之的偉大之處
05、王羲之筆法的兩大核心秘密
06、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07、書法教學系統和課程安排
08、誰是毛筆祖師爺?
09、古人如何製作毛筆
10、毛筆的選購和保養
11、中國古代的制墨史
12、如何選墨與磨墨
(已刊內容,點標題即可跳轉頁面)
編輯/老伍
【歡迎轉載,歡迎轉發】
系統講述,正統書法
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
書法入門 shufarumen
書法愛好者
入門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