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什麼是墨法?何為「墨分五色」?

2021-02-08 書法入門

總第511期;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shufarumen關注。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的──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十三集|墨法(1)


什麼是墨法?

如何用墨?




|筆記|


1.什麼是墨法


簡單地說,就是書寫中用墨的方法。

目的是使墨更好地表達用筆。


國畫中也有墨法,國畫有線有面,所以有皴、擦、點、染等技法,把墨當作一種顏色,用水調整稀薄,或分次積累等等,創造各種效果。書法只用線條,用一條線來表達內心,用國畫調色的方法來寫書法,這是違反書法本意的。


唐朝柳宗元最早提倡調色,元明之後就有人開始採用。


葉百豐《書說》批評:「以濃淡澡潤取媚於書,乃子厚(柳宗元)之惡習。」批評就是特意去調墨來寫書法。


書法中墨色的溼潤枯燥,指用筆時的自然變化,而且是一次性的,不能回頭重複或修補。這樣才能真實地表達人的內心起伏變化。


墨法好壞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能否清晰地表達用筆。




你看這兩個氣字,左面這一個用筆清晰,是唐朝孫過庭《書譜》中的,右面這一個,傳說是宋朝黃庭堅寫的,墨法有問題,看不清用筆了。


簡言之:

講究墨法,是為了更好地表現筆法

在書法中,墨法是跟隨筆法變動的

如果墨法遮蓋筆法,就是錯的用墨方法

筆法為主,為根本,主次要搞清楚


2.掭墨和點墨


毛筆取墨,常用的有兩種動作。

一是掭墨,二是點墨。


2.1掭墨


《莊子·田子方》:「舐筆和墨」。


舐就是用舌頭舔,如「舐犢情深」。後來很多人寫成舔筆、舔墨,甚至還造了一個新字掭,掭筆、掭墨。這個字《說文解字》中是沒有的,是一個後起字。


實際上這個墨只是掭在表面,看起來那個墨已經有了,也是可以寫字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小筆問題不大,大的毛筆,你把它拉開來看看,其實這個筆心裏面是沒有墨的。也就是說,掭墨,它的墨,只是在表面。


2.2點墨


比較好的方法,是點墨。

就是把筆鋒伸入墨汁中。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


毛筆筆頭,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上面是筆根,中間是筆腰,下面是筆鋒。


點墨時,只要把筆鋒部分點入墨汁中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這筆頭必須是溼潤的,點墨前浸過水。如果是幹筆點墨,用過後就不容易洗乾淨了。然後等墨汁慢慢地滲入筆腰,這是毛細現象。注意筆根最好不要有墨。筆根有墨,最為難洗。很多毛筆壞掉,就是因為筆根有墨,洗不乾淨,膠質在裡面,時間一長就容易脆化。這時就開始掉毛了。


筆腰是儲墨之處,一枝筆點墨後,筆腰部分會大一點,但墨太多,筆腰就會很肥大,筆腰太肥會導致筆鋒綿軟無力,所以,要吸去一部分,或者掭去一部分墨汁。


這個毛筆現在是幹的,幹的你就不能去點墨。墨汁咬住、膠住筆毛以後,就洗不乾淨。在點墨以前,這毛筆必須是溼的。所以,先要點水,點水也不是這樣子一拿起來就好了,實際上這個時候,假如你把它這個毛拉開一看,裡邊完全是幹的,所以點水是要有一點時間的,讓氣泡完全走掉,現在還有氣泡,你看,要完全走掉。那就表示裡邊的地方,都已經溼了。好了,溼了以後你看現在的水很多,這個時候你也不能去點墨,點了墨就沒法寫字了。這個水要把它減少,減少這樣子的時候,你看這毛筆的表面,它有水光,所以我們通常是拿一張紙,把這毛筆上面的水把它吸掉。尤其是筆腰部分,筆腰部分的水就讓它吸掉。你看現在水就少了,看見沒有?這個時候,你看這個毛筆已經溼了。溼了以後,我們就把它點入墨汁裡邊,通常就伸入三分之一,然後讓墨慢慢地上來。這因為毛細現象,它自己會上來。上來上到筆腰就夠了,不讓它上到筆根。然後我們反一個方向。好,你看現在在筆腰上面有墨了,但現在墨太多,可以把它掭一下,然後用剛才一樣的方法,一樣的方法就是後面用手指墊住筆腰部分,讓它筆腰收小,本來筆腰點了墨以後很肥大,讓它把筆腰部分收小,但是不要把墨搞得太少,像這樣子,你現在可以看到,這毛筆的形狀很好。那末,這個時候試一試,試試墨色,墨色也非常好。像這樣子,就可以寫字了。


3.墨汁的流動


毛筆點墨之後開始書寫,墨汁怎樣流動呢?


不難想像,墨汁是沿著筆毛向下流動的,這就得到兩個結論:就上下而言,筆尖墨汁最多,最為溼潤難幹。越往上墨汁越少,也就容易幹。就內外而言,表面接觸空氣多,容易幹,筆心含有的墨汁接觸的空氣少,不容易幹。


前面講過,書法中墨色的溼潤枯燥變化,不是用水調節出來的,而是用筆寫出來的。


簡言之:

墨汁的流向和乾燥的過程,

形成了書寫時墨色的變化。


4.墨色變化


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運墨而五色具」。


但他沒有說是哪五色。在古文中,五色通常泛指色彩豐富。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在書法中,墨色變化雖多,但大致可分三類:


4.1筆道和墨道


為了說清楚,這裡先介紹兩個概:

一是筆鋒實際寫過的部分,我稱之為筆道。

二是墨色顯示出來的部分,我稱之為墨道。


你看這個一字,筆鋒走過的部分就有墨,筆道和墨道大小一樣。




這個就不同了,有時候寫完一筆,墨會漲出來一點,稱之為漲墨,這時候,墨道就大於筆道了。




這一筆,不但有漲墨,而且漲個不停。形成了墨暈,好像月亮的月暈那樣。結果墨道就比筆道大很多。在書法中,墨道和筆道經常不相等。




4.2溼墨(墨道=筆道+漲墨+月暈)




這是溼墨,溼墨等於筆道加漲墨再加墨暈,三者俱備,墨道最寬。


溼墨在國畫中經常用到,畫烏雲、畫遠山、畫雲霧都好。但書法中往往會看不清用筆,反而會掩蓋用筆的精妙。除了偶然出現之外,基本是不用的。




這是文徵明《遊虎丘詩》,其中有一次點墨較多。結果寫中字,起筆一豎,就成了溼墨。溼墨看不清用筆,臨貼的時候,就要想一想,原來的用筆應該是怎麼樣的。


4.3潤墨(墨道=筆道+漲墨)




這是潤墨。潤墨等於筆道加漲墨。就是你寫了一筆,稍微有一點點洇化。潤墨書寫比較流暢,但線條的感覺松,溼墨和潤墨,也可能是紙張的問題,紙張比較松,會引起溼墨和潤墨。




齊白石「兩石齋」橫匾,就是用潤墨寫的。


4.4幹墨(墨道=筆道)


幹墨,幹墨寫在紙上,沒有漲墨,更沒有墨暈,一筆下去,墨道等於筆道,表現用筆最為精確。但是幹墨也有缺點,就是不能持久。寫不了幾筆,筆鋒就乾枯了。


如果用幹墨一路寫,寫到不能寫為止,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這是宋朝蔡襄的《腳氣貼》,裡面有一個「耳」字。




放大看一看,開始是用幹墨,往下拉,筆道兩旁出現了白點,稱為沙筆,繼續寫下去,筆道中出現了一些白線,稱為燥鋒,如果繼續寫,白線大量增加,這就是枯筆。


簡言之:

沙筆表示筆鋒側面開始幹了,所以筆道兩邊就出現了白點。

燥鋒表示筆心開始幹了,筆尖毫毛開始分開。

枯筆表示筆心很乾,筆鋒毫毛完全散開。


在書法中,墨色的變化,基本情況就是如此。溼墨、潤墨和幹墨,時常會出現在作品中。幹墨如果繼續寫,就會出現沙筆、燥鋒和枯筆。




這是吳昌碩寫的「踏天一磨」,用李賀的詩意。吳昌碩喜歡用幹墨,因為線條長,所以往往再現很多沙筆,看上去像百年古藤。


幹墨線條緊密,溼墨、潤墨線條松,比較一下就有感覺。




從溼墨到枯筆,可以看成一個循環,當你點墨後書寫時,墨色就會慢慢經過各個階段。最後達到完全的枯筆。如果你重新點墨,就會開始新的循環。如果你不需要某些墨色,就可以重新點墨來阻止它出現。


比如說,你是寫篆書,隸書和真書,常用的墨色就是潤墨、幹墨,到了現出沙筆,就要重新點墨了。這樣一來,後面的燥鋒、枯筆,就不會出現。如果你寫行草書,墨色的變化幅度可以加大,但溼墨表現用筆效果最差,所以王羲之作品中,極少出現溼墨,也不會太枯。


從第一課到第七課,我給大家講了書法的基本理論,第八課開始到現在,介紹了書法的主要工具,毛筆和墨,希望大家準備好。下一堂課,就要開始講用筆了。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書法墨色變化,是為了表現出用筆技法。

溼墨、潤墨、幹墨;沙筆、燥鋒、枯筆

點墨的方法


思考題:


墨道會小於筆道嗎? 

第一筆落紙,就可以是幹墨嗎?




「黃簡講書法」

初級課程|筆法

(點擊標題即可觀看視頻內容)


01、為什麼大部分人學習書法不成功

02、到底什麼是「書法」

03、學書法應該從哪裡入手

04、王羲之的偉大之處

05、王羲之筆法的兩大核心秘密

06、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07、書法教學系統和課程安排

08、誰是毛筆祖師爺?

09、古人如何製作毛筆

10、毛筆的選購和保養

11、中國古代的制墨史

12、如何選墨與磨墨

(已刊內容,點標題即可跳轉頁面)


編輯/老伍

【歡迎轉載,歡迎轉發】




系統講述,正統書法


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

書法入門  shufarumen


書法愛好者

入門第一站

相關焦點

  • 書法也講究「墨分五色」
    在中國書法家看來,墨和氣的關係十分緊密,墨的世界就是氣的世界。氤氳,即「氤氳」,原指天地陰陽二氣交感,孕育動蕩和流動的混沌狀態。這種狀態,也就是作為萬物本原而又混沌未分的氣的一種運動狀態。墨的世界,之所以能幻化出一個生意盎然的世界,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氣化哲學密切相關。
  • "墨分五色"創始人元代畫家王淵的花鳥畫
    處在繪畫史這個承前啟後的朝代裡,作為上承南宋之遺韻,下接元朝墨花墨禽之主流的畫家,王淵起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過渡性作用。王淵是元後期比較有名的花鳥畫家,他的畫是以五色墨代替五彩色,創造了一種新的畫風,將墨花墨禽推向了一個新的時期。這種以墨代色的畫法不僅被後人稱讚而且更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畫在意境上給人以古意之感,在視覺上給人以獨特的美的享受。
  • 古墨藥墨和傳統墨的製作工藝和區別
    墨的製作 (一)、傳統制墨法 「尋常用墨,則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淨盡,其煙造墨有滓結不解之病.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也」.凡燒松煙,伐松斬成尺寸.鞠蔑為圓物,如舟中雨篷式,接連千餘丈,內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數節,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 燃薪數日,歇冷,入中掃括.凡燒松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靠尾一,二節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中節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只刮取為煙子,貨賣印刷,書文家仍取研細用之.其餘則供漆工,堊工之塗玄(黑)者.
  • 聞香尋墨-墨條的製作
    早在商周以前,墨作為一種黑色顏料,已開始用於書寫。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漢代制墨業集中在陝西伏風、延州一帶,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南北朝時,制墨業中心移至河北易水、山西潞州和廣東始興。唐代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後期大批墨工為逃避戰亂南遷到江南歙州(今安徽地區)。歙州因松木資源豐富得以成為制墨的新中心。
  • 墨的因緣·大和古墨
    ·大和古墨 | 【藝術品·生活】 文/宇野雪村 編譯/ 韓天雍 日本制墨法 有關制墨的方法傳入日本,究竟是從中國傳來的,還是從朝鮮傳來的呢?
  • 元 吳志淳章草手札《墨法四首》,還是第一次見到,高妙!
    墨法四首錄上。 南谷師一笑。吳志淳。 久知墨訣在丹丘。 匆匆。將詩為問黃司馬。茆 屋還過訪巳公。 元 吳志淳章草手札《墨法四首》臺北故宮藏
  • 宇野雪村|墨的因緣·大和古墨
    曇徵以前制墨法傳入日本是難以想像的事情,依照曇徵的指導開始制墨或改良制墨法是可能的。由聖德太子建立法隆寺,佛教開始在日本盛興,寫經所的設立,筆、墨、紙、硯文房用具的需求也一度火熱起來。天武天皇二年(674)三月,在明日香的川原寺開始書寫《一切經》。江戶時代 冊命九字天武天皇期間,由歸化人知識寺僧寶林書寫完成了《金剛場陀羅尼經》。
  • 墨的因緣·大和古墨 | 【藝術品·生活】
    曇徵以前制墨法傳入日本是難以想像的事情,依照曇徵的指導開始制墨或改良制墨法是可能的。由聖德太子建立法隆寺,佛教開始在日本盛興,寫經所的設立,筆、墨、紙、硯文房用具的需求也一度火熱起來。天武天皇二年(674)三月,在明日香的川原寺開始書寫《一切經》。天武天皇期間,由歸化人知識寺僧寶林書寫完成了《金剛場陀羅尼經》。
  • 清朝時候,一位大臣送給乾隆一盒墨,這盒墨還包含著「特殊」意義
    墨碇對於古代文人來說,絕對是比「命」還金貴的至寶,在我們的印象中,墨,就是黑色的,並不會有其他的顏色。但歷史上總有一位皇帝能刷新我們的三觀,而這位皇帝就是乾隆帝。在國家博物館內,陳列著乾隆帝的一件五彩墨碇,這五彩墨碇到底有什麼用途?又具有怎樣特殊的意義呢?
  • 敬墨者:從安蘭德到墨子,自由主義與墨學殊途同歸|《墨者對話錄》7
    敬墨者:今天也不知道說什麼,也沒這樣的經驗,習慣了和別人網聊時有一搭沒一搭的隨想,專門去說一個東西,還不曾試過。想起什麼說什麼,隨心吧  南方在野:蘭德小姐是非常有戰鬥力的小說家,哲學家,客觀主義者。他的客觀主義與馬列的唯物主義有何不同呢?
  • 《論造墨》---黃賓虹
    造墨之法,初未發明,古用漆書,施之簡冊,著為文字。髹(xiu)漆異制,取諸木汁,其視汗竹殺青,專資刀削,已較便易。《說文》:墨,書墨也。
  • 【藝海拾貝】何海霞先生談中國畫如何用墨
    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同入川作畫。1936年曾與齊白石、于非闇、張大千舉辦四人作品聯展。1956年後歷任西北美術家協會畫師、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專業畫家。 對於中國畫而言,筆、墨是其基本技法。前人用「骨、肉」來形容筆墨在中國畫中的靈魂地位。
  • 墨墨騎馬
    墨墨騎馬    一場疫情的到來,使時間一下子把生活都拉得很長很長,想做的事情都不宜去做,想幹的事情也不宜去幹,有些原來延續的一些習慣也不能堅持。在很長時間裡墨墨知道沒有騎馬了,她就告訴姥姥,告訴姥姥我要騎馬,我要把騎馬練好,因為在班裡我是騎馬時間最長的,我一定要把騎馬課練習好,我要在班裡做一個榜樣,做一個騎馬的好手。  說起騎馬,墨墨已經下了好大的決心,並多次催促姥姥,抓緊時間到馬場,我要騎馬,我要好好練習,我要騎我的大黃峰馬。
  • 《書法問集》323、宣紙太洇墨怎麼辦?
    [一般來說分兩種情況紙和墨有關,還有一種和寫字的習慣有關。]一般來說,宣紙和墨相關。洇墨:其中洇讀」因「,液體在物體上向四周散開或滲透。洇墨指墨水在宣紙上非受控擴散,導致筆畫不清、作品破壞的現象。注意這不單指寫毛筆使用宣紙時,用鋼筆等硬筆寫字也常說洇墨。換一種角度理解洇墨,國畫中有」墨分五色「。
  • 武成王黃飛虎的神獸坐騎五色神牛從何而來?
    聞太師有神獸坐騎墨麒麟,代表聞仲才能出眾,德才兼備;武成王黃飛虎有神獸坐騎五色神牛,代表黃飛虎頑強有耐力,忠誠實幹。聞太師的墨麒麟能須臾千裡,騰雲駕霧,是其師傅截教八大親傳弟子之一的金靈聖母所贈;黃飛虎的五色神牛可託雲走霧,力大無窮。話說回來了,武成王黃飛虎的神獸坐騎五色神牛從何而來呢?
  • 中國書畫傳統的墨與墨法
    墨法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時期,但與其他「三法」相比,墨法的自覺要明顯晚得多。雖然如此,但我個人認為,墨法不僅僅是形成書法血肉之靈魂的體現,同時也是書法藝術之精神能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其餘「三法」一起共同構築著書法藝術之美的真諦。縱觀書法史,如果說魏晉六朝書家開始對用墨的追求是自發的,那麼到了唐代則表現為自覺。
  • 墨破色法,是在於畫家對其的理解和領悟,而不是使用
    墨破色法,是指的先用顏色畫出描繪物象的形態,然後用墨去破開色。這樣的效果顯得色墨交融,畫面的和諧感更加的自然。墨破色法,是綜合技巧的呈現,這裡面不僅僅是墨與色的關係,還是用筆法的運用技巧,是整個畫面技法軌跡的呈現。墨破色法,是大概的形容,因為墨破色裡面更多的還是水在工作。
  • 明代古墨龍香御墨
    即中原傳統制墨工藝中流傳千年之久的「龍香劑」配方。      追溯御墨與「龍香劑」之間的關係,有著某種人為的政治關係。「龍香劑」作為一墨品名,傳說最初由唐明皇李隆基命名。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粉,作御墨,日『龍香劑』。」唐人馮贄所撰《雲仙雜記·黑松使者》引《陶家瓶餘事》記曰:  玄宗御案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
  • 美墨「蜜月」能否「天長地久」
    美國是墨西哥第一大貿易夥伴及出口國,面臨巨大經濟下行壓力及新冠衝擊,洛佩斯此時訪美不失是務實之舉,但其為川普送分嫌疑仍在,支持率能否回升有待觀察。川普選擇在選情膠著之際接待洛佩斯來訪,並光速提出《白宮拉美裔繁榮倡議》,意在拉美裔票倉之心路人皆知。
  • 古代「墨」的分類
    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制墨歷史,最早應用的是松煙墨,宋時產生一種書畫用的油煙墨。 《洞天墨錄》:「古墨惟以松煙為之,曹子建詩:『墨山青松煙』。」衛夫人《筆陣圖》:「其墨取廬山主松煙,代群之鹿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屠隆《考盤餘事》卷二:「餘嘗謂松煙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煙墨姿媚而不深重。」松煙墨特點是濃黑無光,入水易化。宜畫人物鬚眉、翎毛和蝶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