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宏觀張瑜:金融不驟緊 槓桿率不降 財政不斷崖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華創宏觀·張瑜團隊】金融不驟緊,槓桿率不降,財政不斷崖——十句話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摘要

【華創宏觀張瑜:金融不驟緊 槓桿率不降 財政不斷崖】對今年的經濟成績表達肯定,但對明年經濟復甦的基礎仍有所擔心,在十四五開局年和建黨一百周年的定位之下,經濟仍需要積極推進,政策總體基調保持了相對寬鬆和對經濟的支持表態,並未如市場預期那般迅速轉向。「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報告目錄

  報告正文

  

  十句話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一)基調:保持了相對寬鬆,未如市場預期那般迅速轉向

  對今年的經濟成績表達肯定,但對明年經濟復甦的基礎仍有所擔心,在十四五開局年和建黨一百周年的定位之下,經濟仍需要積極推進,政策總體基調保持了相對寬鬆和對經濟的支持表態,並未如市場預期那般迅速轉向。「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二)政策:沒有那麼緊

  強調明年宏觀政策要有連續性和穩定性且不急轉彎,意味逆周期政策不會斷崖式退出,大概率是以穩為主,退為輔。市場普遍擔憂明年經濟反彈偏好的格局之下,政策是肯定要明顯退溫的,但「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等措辭略超市場預期。總體一句話,基調沒有大轉向、政策沒有那麼緊。

  (三)財政:要保持適度支出強度,不會斷崖退出

  通稿中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適度的強度到底怎麼理解?我們預估赤字率仍有3.3%左右(今年實際大概在3.7%左右,市場預期會回到3%左右),專項債大概率持平今年新增量即3.7萬億左右(市場預期回到3萬億左右),特別國債不再新增,社保減免退出。

  通稿還強調「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2018年以來隱性債務的化解工作持續推進,這是理解我們財政可以維持適度支出強度的一個重要背景,偏門堵好是正門可以開的大一些的必要條件。同時黨政機關一些非必要支出仍然會繼續維持低速。近期9000億左右的MLF或許主要也是做2021年專項債發行的預配合。

  (四)貨幣:隱含社融增速在12-13%左右

  通稿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相比之前央行提及的貨幣供應與潛在增速相匹配的措辭,本次會議再度明確了社融要跟名義GDP增速匹配。按照2019年實際運行「匹配」的規律來看,匹配意味著社融會比名義GDP略高2個百分點左右。明年名義GDP增速10-11%,因此隱含社融增速在12-13%,基本符合我們在年度報告中的展望。也意味著社融增速過低是不符合當下經濟運行現實的。

  (五)槓桿:措辭溫和,明年槓桿率小幅上行5個百分點左右仍是大概率的運行結果

  今年宏觀槓桿率上行27-28個百分點,對於明年槓桿率到底要不要壓降或維持絕對意義的平穩是市場四季度以來的核心關注點。我們在10月專題報告《【華創宏觀】央行的「更穩一些」如何理解?——四個視角初探2021年社融增速》中曾通過多種角度測算和分析,我們認為2021年通過分子端的壓降去劇烈去槓桿的概率極低,大概率是槓桿率上行速度明顯放緩,不存在槓桿率下降的基礎。

  本次通稿中強調「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槓桿率上行過快是風險,槓桿率壓降過猛類似2018年也是風險,因此最終著力點必然是溫和和符合實際的。「基本穩定」是個熟悉的措辭,該措辭在2019年也頻繁提及,2019年經濟運行的實際結果是槓桿率溫和上行6個百分點。以此為參照,槓桿率2021年繼續上行5-6個百分點,基本社融增速就是12-13%左右,也與第四點中隱含的社融增速匹配,因此通過交叉驗證,我們認為2021年的金融組合大概率是——社融12-13%左右增速、槓桿率溫和上行5個百分點左右,與今年比是相對的金融小年,但是並非劇烈的收緊。

  (六)風險:「後疫情時代」的衍生風險依然需要警惕

  通稿指出「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嚴密防範各種風險挑戰」、「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等,結合前幾日政治局會議中提及的「抓好存量風險的化解」等措辭,都表明明年仍有一定風險出現的擔憂,也是政策沒有急轉頭的原因之一。

  這些衍生風險主要包括什麼呢?首先是今年疫情期間保市場主體為主,很多貸款應延盡延,這部分在2021年陸續到期後有客觀的壞帳暴露風險。其次是國企債務明年是到期高峰且受到疫情衝擊部分國企經營更加困難,也有債務點式風險的客觀壓力。因此強調銀行需要補充資本金,債券市場需要完善法制。央行近期點名信評行業要做好風險預調預警作用也正是此意。雖然嚴禁逃廢債行為,但以上的衍生風險都有爆發的宏觀合理性,需要警惕。明年信用債市場投資收益壓力依然較大不踩雷不出風險就是勝利,金融機構仍需謹慎,節奏上而言,由於上半年有兩會與建黨一百年的維穩訴求,下半年或是風險防範的重點時間。

  (七)房地產:依然提及房住不炒,但重點在保障性租賃房建設

  強調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的突出問題,繼續提及房住不炒,但重點並非在商品房上,而在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土地供應也要做相應傾斜。預計2021年在三道槓的約束下,房企差異化融資、因城施策、區域地產獨立小周期的特徵依然持續。

  (八)明年八大重點任務

  強化國家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內需、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在這八大方向中,作為中央級別會議點到的具體任務和細分行業需要充分重視,2021年必然有落地配合,可跟蹤挖掘行業投資機會。包括——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挖掘鄉縣消費潛力(今年社零中低端消費恢復最為緩慢,明年將是政策重點)、增加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的公共服務支出、新基建和數字經濟、製造業設備的更新與技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舊改估計依然是明年專項債的常規動作之一)、推進生物育種的產業化應用、完善平臺壟斷認定與數據收集管理、傾斜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長租市場、整治租房市場秩序、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等。

  (九)本次會議對明年大類資產的影響

  綜上,基於我們金融不猛緊、槓桿率微上、財政不斷崖的基本政策解讀,結合當下出口、製造業的高景氣,春季躁動大概率仍會出現,順周期景氣與漲價邏輯依然是兩條主線,預計可持續到一二季度交接處。年初政策驟然轉向收緊的風險可排除,那麼預計權益上半年好於下半年,債券下半年好於上半年。明年10年國債利率3-3.5%之間區間震蕩。財政支出強度保持+上半年國內外通脹共振向上,利率上半年仍是高位震蕩為主,多看少動,做波段不亞於刀口舔血需謹慎。

  (十)高頻詞彙的演變

  我們整理了今年的會議的高頻詞彙、首次出現的詞彙以及2019年的對比,方便投資者建立核心認知的把握。今年相比往年提及最多的是「消費」、「新發展格局」、「安全」、「科技創新」等;2019年提及最多的是「改革」、「高質量發展」等。今年首次提及的詞彙有「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卡脖子」、「反壟斷」、「產業鏈供應鏈」、「共同富裕」、「碳排放」、「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資本無序擴張」等。

  風險提示:後疫情時代部分衍生風險爆發,中美關係惡化

(文章來源:一瑜中的)

(責任編輯:DF078)

相關焦點

  •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信用擴張基本觸頂,經濟還沒到頂--11月金融...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本資料僅面向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不是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資料中的信息。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 專訪華創證券張瑜:高收益率理財產品已成過去式
    「負油價」不僅令全球投資者再次高度緊張,還波及到中國國內部分金融機構推出的大宗商品期貨類投資產品。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4月28日接受《巴倫周刊》中文版專訪時表示,與2月下旬油價暴跌導致美股熔斷不同,目前雖然美國疫情嚴重,但美聯儲已經「火力全開」,再次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概率不高。
  • 華創宏觀張瑜:國企違約衝擊就此結束了嗎?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瑜【華創宏觀·張瑜團隊】國企違約衝擊就此結束了嗎?——每周經濟觀察第46期來源:一瑜中的 文/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主要觀點違約風波的開始10月以來,國企接二連三暴雷,對市場造成惡劣影響
  • 宏觀槓桿率增幅趨緩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宏觀槓桿率季度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宏觀槓桿率增幅為21個百分點,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66.4%。二季度,槓桿率仍在上升,但增幅趨緩。報告顯示,一季度攀升13.9個百分點,二季度攀升7.1個百分點,增幅明顯回落。
  • 婁飛鵬: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應是中長期選擇
    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增加12.7萬億元,同比多增2.9萬億元。三是槓桿率快速提高並非我國獨有。「疫情衝擊下,經濟停擺導致居民和企業收入驟降、債務上升,政府部門大力度的疫情應對和救助措施推升了短期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水平,本已高企的全球槓桿率進一步上升。」
  • 宏觀槓桿率迅猛攀升 如何穩槓桿
    來源:四維金融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發表研究文章《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文中再次提及降槓桿的話題。文中說,研究發現,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較快,金融資產風險向銀行部門集中。針對這一問題,須著力穩住宏觀槓桿率,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直接融資,讓市場主體能夠自我決策、自擔風險並獲得相應收益,由此在保持槓桿率基本穩定的同時,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三個問題理解出口與出口交貨值的差異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本資料僅面向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不是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資料中的信息。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 央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對2019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報告認為,2019年以來,全球政治經濟局勢更加複雜嚴峻,中國經濟金融體系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有所加大。
  • 《中國金融》|宏觀槓桿率視角下的各部門債務
    作者|秦棟「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2期第一,政府部門債務收入比與宏觀槓桿率走勢高度一致,均穩中有升。機構部門債務收入比的分子與宏觀槓桿率一致,但分母明顯小於宏觀槓桿率的分母,因此債務收入比必然高於宏觀槓桿率。
  • 如何看待宏觀槓桿率上升?央行釋放提升容忍度信號
    央行釋放提升容忍度信號「我們當前面臨的是特殊情況,宏觀槓桿率的回升是宏觀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國民經濟恢復的一個體現,應該允許宏觀槓桿率有階段性的上升,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用支持。」10月14日,在央行2020年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上,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對宏觀槓桿率的表態引發市場關注。
  • 海通宏觀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轉 但不「急轉」
    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宏觀政策強調「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會急轉彎。我們認為今年貨幣、財政均加碼穩增長,部分措施只是疫情衝擊下的「偶然」,穩增長和防風險並重才是「常態」。貨幣靈活精準,穩定宏觀槓桿。
  • 視點丨2020金融數據反映出政策對實體經濟「精準滴灌」
    財信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文豔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隨著貨幣政策逐步回歸常態,2020年12月社融、M2、M1等增速均回落,流動性轉向進一步得到確認,但信貸總量不弱、結構上企業中長貸繼續保持高增,反映出結構性政策對實體經濟「精準滴灌」作用仍強,經濟整體仍在穩步修復。
  • 從允許槓桿率上升到保持槓桿率穩定,央行態度發生重大變化
    央行在報告中強調,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並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相比二季度,央行在此次報告中對國內經濟增長更為樂觀。比如,央行表示,我國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實現全年經濟正增長是大概率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對於穩定槓桿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要求進一步加強。
  • 宏觀政策有力支持經濟復甦 後續宏觀槓桿率水平將保持穩定
    二是宏觀政策與疫情防控節奏相適應,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分層次、有梯度地出臺。三是從政策實施方式看,我國宏觀政策精準導向,不搞「大水漫灌」。四是從政策效果看,我國經濟社會已全面恢復發展。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認為,首先,「合適」體現為總量適度,一方面,貨幣政策在基礎貨幣和流動性投放方面保持平穩;另一方面,信貸增速也有明顯上升。
  • 丁安華|財政主導:宏觀政策的輪迴
    來源:招商銀行研究作者:丁安華引言宏觀政策演變的歷史視角上世紀初以來,歷次嚴重的經濟衰退/蕭條均對宏觀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圖1),此次危機也不例外。1930年代「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催生了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
  • 張瑜:廣義財政支出向上但不「瘋狂」——8月財政數據點評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瑜 文/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主要觀點一、主要稅種悉數正增長,預算目標完成概率增大三、廣義財政支出為何向上但不「瘋狂」?廣義財政支出為何向上?「瘋狂」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廣義財政支出增速本身可能不如部分市場預期那麼高:我們測算並上修的9-12月廣義財政支出增速(18.5%)仍處於近年同期正常增速區間。
  • 「宏觀經濟論壇」管濤:金融面臨新挑戰,關注槓桿率、過快升值...
    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管濤在6月9日由經觀傳媒、經濟觀察報舉辦的中國經濟看準行穩宏觀經濟論壇上表示,從機遇來看,中國有可能重現資本回流;挑戰則主要來自於槓桿率進一步上升、資本大量流入可能推動人民幣匯率過快地升值、資產泡沫化的風險等風險。
  • 2020年11月宏觀數據:需求穩中有增,流動性和投資要穩住
    化解金融存量風險之下,貨幣政策在保證正常的流動性的同時,嚴監管+防風險將得以體現。需要注意的是,在財政加快支出的背景下,基建投資表現相對不足。由《經濟觀察報》發起的「經濟觀察報月度觀察」,每月進行一次。本次共有20家機構參與月度宏觀數據預測。
  • 「中國金融」|莊毓敏 張禕:居民部門債務增長的宏觀效應
    來源:中國金融作者|莊毓敏 張禕「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莊毓敏系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期隨著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與金融資源可獲得性的提升,居民債務作為消費平滑的工具之一,滿足了越來越多居民的大額資產購置與跨期消費需求
  • 一是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二是高...
    中國央行:報告指出,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二是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序處置。三是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得到妥善應對。四是網際網路金融和非法集資等風險得到全面治理。五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