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在很長時間一直是閉關鎖國,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詡為天朝上國,周邊的小國基本上都是藩屬國,偶爾有不聽話的,可以直接吊打,所以大清開始故步自封,絲毫不關心外面的世界發展成什麼樣子了。
鴉片戰爭一炮把大清很多人轟醒了。清朝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像魏源便在《海圖國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
但是真正讓大清開始向西方學習則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了。特別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讓大清意識到了如果再不學習的話,首都北京隨時都可以被攻破,這對滿清統治是極為不利的。
大清依靠著出賣領土以及主權與外國列強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國內農民起義也處於低潮。統治階級,像恭親王奕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利用這個時間,開始向西方學習,歷時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開始了。
如果說學習的對象,大清也是向強者看齊,先後學習過英國、德國、日本等等。
可是,晚清學習西方幾十年,為什麼庚子國難,仍然是不堪一擊呢?
大清的洋務運動,被甲午戰爭阻斷了。甲午戰爭一戰讓大清三十年的努力付之東流,但雖然改革失敗了,可是並非所有的東西煙消雲散。
從工業角度看,洋務運動期間興建了一批軍工企業,像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以及全國很多地方出現的一系列軍工工廠。大清也興建了一批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
雖然戰爭失敗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是推動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除了自己國內的工廠外,也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人才。同時對於國內人才的培養也不再是以前的八股文,還是創辦了新式學校,還開始送留學生出國深造。
單純的從武器上看,也不再是曾經的大刀長矛。從前,我們一直把清末遭受列強侵略歸咎為我們的武器不行。客觀地說,武器裝備是戰爭中很重要的一點,滿清的八旗還處於冷兵器時代,對於火器並不熱衷,使得東西方差距拉大。
但通過向西方學習,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日益縮小。別說庚子國難了,其實早在甲午戰爭期間,清朝使用的德國機關槍更日本相比並不落下風。
可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清還是輸了,而且輸得非常徹底。至於原因很多人總結了,有人認為是武器裝備太差,也有人認為當時能夠上戰場的清軍已經沒有人數上的優勢了。
但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從慈禧的表現可以看出,清廷根本沒有和洋人對抗的決心。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如果統治者慫了,即便取得了局部的勝利,最終也一定會失敗的。
從洋務運動包括後來的戊戌變法來看,雖然與大清以往相比確實改變了不少,但並沒有觸及封建社會的根本。給人的感覺仍然是在原有制度上縫縫補補,統治者對於落後的根源,以及改革的計劃,都缺乏足夠的認識。
我們知道晚清新軍其實很早就開始建立了,武器裝備,包括編制都和外國沒有什麼區別,學的也是有模有樣,但統治者並不知道,對於戰爭而言,人更重要。
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庚子國難當中,清軍作戰全無章法,還沒走到有效射程之內,士兵便開始放槍,只求嚇唬人而不管實際效果如何。
其實這並不是中國不敢打仗,也不是沒有流血犧牲精神,而是缺乏先進的理念,從將領到士兵雖然裝備變了,但還是傳統的那種作戰思想,從訓練以及體系的不完善上看,和西方的差距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