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學習西方幾十年,為什麼庚子國難,仍然是不堪一擊呢?

2020-12-26 深更讀史

大清在很長時間一直是閉關鎖國,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詡為天朝上國,周邊的小國基本上都是藩屬國,偶爾有不聽話的,可以直接吊打,所以大清開始故步自封,絲毫不關心外面的世界發展成什麼樣子了。

鴉片戰爭一炮把大清很多人轟醒了。清朝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像魏源便在《海圖國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

但是真正讓大清開始向西方學習則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了。特別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讓大清意識到了如果再不學習的話,首都北京隨時都可以被攻破,這對滿清統治是極為不利的。

大清依靠著出賣領土以及主權與外國列強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國內農民起義也處於低潮。統治階級,像恭親王奕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利用這個時間,開始向西方學習,歷時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開始了。

如果說學習的對象,大清也是向強者看齊,先後學習過英國、德國、日本等等。

可是,晚清學習西方幾十年,為什麼庚子國難,仍然是不堪一擊呢?

大清的洋務運動,被甲午戰爭阻斷了。甲午戰爭一戰讓大清三十年的努力付之東流,但雖然改革失敗了,可是並非所有的東西煙消雲散。

從工業角度看,洋務運動期間興建了一批軍工企業,像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以及全國很多地方出現的一系列軍工工廠。大清也興建了一批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

雖然戰爭失敗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是推動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除了自己國內的工廠外,也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人才。同時對於國內人才的培養也不再是以前的八股文,還是創辦了新式學校,還開始送留學生出國深造。

單純的從武器上看,也不再是曾經的大刀長矛。從前,我們一直把清末遭受列強侵略歸咎為我們的武器不行。客觀地說,武器裝備是戰爭中很重要的一點,滿清的八旗還處於冷兵器時代,對於火器並不熱衷,使得東西方差距拉大。

但通過向西方學習,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日益縮小。別說庚子國難了,其實早在甲午戰爭期間,清朝使用的德國機關槍更日本相比並不落下風。

可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清還是輸了,而且輸得非常徹底。至於原因很多人總結了,有人認為是武器裝備太差,也有人認為當時能夠上戰場的清軍已經沒有人數上的優勢了。

但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從慈禧的表現可以看出,清廷根本沒有和洋人對抗的決心。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如果統治者慫了,即便取得了局部的勝利,最終也一定會失敗的。

從洋務運動包括後來的戊戌變法來看,雖然與大清以往相比確實改變了不少,但並沒有觸及封建社會的根本。給人的感覺仍然是在原有制度上縫縫補補,統治者對於落後的根源,以及改革的計劃,都缺乏足夠的認識。

我們知道晚清新軍其實很早就開始建立了,武器裝備,包括編制都和外國沒有什麼區別,學的也是有模有樣,但統治者並不知道,對於戰爭而言,人更重要。

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庚子國難當中,清軍作戰全無章法,還沒走到有效射程之內,士兵便開始放槍,只求嚇唬人而不管實際效果如何。

其實這並不是中國不敢打仗,也不是沒有流血犧牲精神,而是缺乏先進的理念,從將領到士兵雖然裝備變了,但還是傳統的那種作戰思想,從訓練以及體系的不完善上看,和西方的差距仍然很大。

相關焦點

  • 庚子國難逃跑過程中,光緒帝為什麼不藉此機會取代慈禧呢?
    這之後,唐玄宗和太子分開逃跑,可是李亨離開了唐玄宗後立刻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毫無還手之力。光緒我們都知道,他是被慈禧扶持起來的,如果沒有慈禧的話,光緒想做皇帝恐怕比登天還難。但是慈禧之所以選擇光緒,正是希望能夠繼續掌握大權。所以光緒做皇帝很多年,但至少一個傀儡。他也對這個現狀越來越不滿,也曾想過奪得大權,怎奈都沒有成功。雖然光緒在戊戌政變之後,被軟禁了起來。
  • 看看庚子國難的老照片,再看看慈禧的日常,有什麼資格窮奢極欲?
    晚清時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我大中華遭受到了古今未有之巨變。西方的洋槍洋炮擊碎了我們作為天朝上國的一切「迷夢」,我們從唯我獨尊的「主角」地位淪為了任人欺凌的角色。這段歷史太過沉痛,但是這些困境又和晚清的統治者脫不開身,尤其是清朝末年實際掌權人慈禧太后。
  • 晚清時期,消費主義是怎樣從西方進入中國,並產生深遠影響的
    為了阻止白銀持續外流,避免國家在經濟上被西方列強進一步掠奪,清朝洋務派官員建議朝廷大力發展現代工商業,製造出優質的國貨與洋貨抗爭。於是,晚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民族工商業發展。在當時,商人出資建廠達到一定規模,還能得到朝廷授予的頂戴花翎呢。
  • 隨筆: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卻沒有?
    蘇萊曼清真寺,號稱伊斯坦堡最美的清真寺不過,兩個「病夫帝國」百年後的情況卻是大相逕庭:中國從晚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經歷了多次革命,但並沒有陷入分裂,一直保持著領土的基本盤;而奧斯曼土耳其轉型到土耳其共和國的過程中,喪失了絕大部分的領土。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接下來就簡單聊聊。
  • 雙面派:晚清時的傳教士,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晚清時期,伴隨著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的,還有一群傳教士。儘管很多時候看起來他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群體,但實際上,他們在這個階段充當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傳教士進入中國後,先是大興辦報事業。著名者有諸如馬禮遜、郭實獵等人。
  • 從歷史上來看,為什麼中國幾十年就能夠復興?
    這兩位稱得上是明白人,然而大多數西方人還是匪夷所思,不理解中國存在的方式,更不能明白中國為什麼能夠迅速崛起,而我們稱之為「復興」。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強大與每個中國人息息相關,一個盛世的到來只需要幾十年。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完成基本統一,劉盈「蕭規曹隨」,漢文帝劉恆開始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為什麼要實行黃老之術呢,因為最簡單、最有效。
  • 近百年來都在學習西方,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區別?
    主持人:近百年來我們都在學習西方很想知道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區別?王財貴:根據德國科學家康德對人類理性的研究,近百年來東方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是智慧的學問,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是思辨的應用、是思考的運用,成就知識的運用。一種是實踐的運用,成就品德智慧的學問。剛好呼應了哲學家對人類理性的研究。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面無表情,小商販破衣爛衫,富家女小腳纖細
    晚清相冊《中國景觀》集合了有關當時社會風景和人物肖像的老照片,今天看來,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們研究晚清社會史的第一手素材。即便對不從事相關研究的人而言,通過這些照片直觀地認識晚清社會也很必要。這些照片拍攝於同治年間和光緒初年,大多在照相館的攝影棚裡擺拍而成,結集成冊後面向歐美世界發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些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就靠這些影像獲得了對中國的第一印象。
  • 晚清為何能「垂而不死」挺七十年?
    而清王朝則比較特殊,1840年中英戰爭爆發,腐敗清政府一敗塗地,天下不少人均以為清朝到了死期,但是它的「垂死期」卻超長。晚清歷史自1840年算起,至1912年滅亡,足足七十餘年「垂而不死」——這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一個19世紀中葉就該滅亡的腐敗王朝,為什麼能挺到20世紀初葉?雖然,那段歷史成為後人研究最密集的歷史,但是對於晚清的「挺經」,卻缺乏系統的論述。
  • 港媒:西方到底為什麼怕中國?
    香港《南華早報》7月7日文章,原題:為什麼西方必須向中國學,而非試圖改變或破壞中國 世界正見證中美在一系列領域衝突,但美國對中國經濟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害怕並非問題的本質,而是在於一個事實:中國經濟成功和現代化結果,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歷史演進催生的那套理念。
  • 晚清飽受欺凌,為何還被西方國家視為列強之一?沒辦法,國家太大
    提到晚清時期,相信很多同學都會恨得咬牙切齒,沒辦法,發生了太多屈辱的事情。但神奇的是,就是那樣一個飽受欺凌的政權,在當時卻被西方國家依然視為列強之一,難道這屬於西方國家的「捧殺」,用來迷惑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其實晚清究竟屬不屬於列強之一,這個問題要看站在什麼角度看了。
  • 腐朽清朝為何依然不堪一擊
    但是晚清時期,清軍的武器裝備真的如此落後嗎?也許這也是很多人一直爭論不止的問題了。而清軍手中的這些先進武器當然也讓聯軍忌憚,於是1900年7月,法國即對八國聯軍成員提出對清朝實行武器禁運,並在當年10月向各國提出對華議和要點,其中包括了禁運軍火的要求。1901年《辛丑條約》第五款規定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如有需要還可延長禁運期。
  • 文明的維度——晚清洋風畫的歷史及其與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關係!
    的確,「美術」一詞在中國的使用產生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激發中國開始向日本學習並派出大量留學生之後,但在距晚清不遠的彼時完成的《歐化東漸史》敘述中,學者沒有提及晚清西方對中國繪事的影響,這的確讓人困惑。2010年,我邀請莫小也教授為中國美術學院史論系學生講授西畫東漸的課程,莫教授同樣將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之間幾十年裡「外銷畫」突然消失的具體原因這個課題留給了後面的研究者。
  • 美術研究|晚清時期西方繪畫對中國畫的影響!
    [2]給家人帶回什麼樣的禮物可以讓他們知道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的模樣與習俗呢?他們通常會帶回一些繪畫圖片,讓國內的朋友了解異國風光與民俗,滿足他們對這個東方國家最後的好奇心,這很快促成了當地成批量繪製圖畫的作坊的產生。深受西方人喜歡的圖畫通常是用紙本或者將色彩塗在木板和玻璃上製作而成的。由於這些作坊生產的圖畫遠銷歐洲和美國,美術史家將這類繪畫稱之為「外銷畫」。
  •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的貢獻第一?
    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  如果讓清廷官方排,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漢人,但都忠於清廷,忠誠度而言,四人沒有差別。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大學士,正一品高官。
  • 他是晚清中興名臣,兩個強國之舉,卻成了晚清的掘墓人
    張之洞是晚清時期的人,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從小讀書用功,才思敏捷,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薰陶。他先後從好幾位老師就學,其中丁誦先、韓超兩位老師給他的影響較大。他早年是清流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晚清西方來華漢學家的漢字觀
    其中,美國人裨治文等創辦的英文報紙《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裴來爾、保靈和盧公明等人先後主持創辦的《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在來華西方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40年來,人們對這兩份報刊的研究日益深入,關注的領域也日漸增多,但是因為其採用英文編寫,前人關注似嫌不足。
  • 晚清與印度,一樣的不痛不癢改革和購買國外武器,一樣的外強中乾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戰,舊中國沉落谷底;1962年,印度也沉寂長達幾十年之久。而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大國的近現代史,濃縮到最後就是「戰」(內戰、外戰都是戰)與「革」(改革、革命都是革)兩個字。改革的失敗和成功,都是由一場戰爭來檢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