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後周世宗郭榮,宋朝以降為何會變成柴榮
《水滸傳》第九回,林衝刺配滄州時,曾路經當地豪紳柴進的莊上,並前去拜訪。柴進是誰,當地人是這麼敘述的:"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
大周柴世宗就是大名鼎鼎的後周世宗郭榮,後周世宗被後世公認為五代十國第一英主,如果不是因為他英年早逝,那麼統一天下的很可能就是周世宗。而也正是因為周世宗的猝逝,導致後周江山被趙匡胤篡奪。
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對後周宗室還算比較厚待,至少沒有物理消滅,但為了展現宋朝的正統性,宋朝的皇帝們還是玩起了政治遊戲,比如郭榮的子孫後代全被恢復本姓"柴",而後周世宗郭榮,也變成了柴榮。
儘管五代十國時期從來沒有柴榮,只有郭榮。
一、後周世宗郭榮
新舊《五代史》在介紹周世宗的時候都交代他"本姓柴氏"。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本紀》:"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諱榮,太祖之養子,蓋聖穆皇后之侄也。本姓柴氏。"《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姓柴氏。"
看起來好像沒啥問題啊,姓"柴"嘛,後周世宗柴榮一直也是這麼叫的呀。但請看兩本書上的記載——"本姓柴氏"。什麼叫"本姓柴氏",就是說他本來姓柴,但後來肯定不姓柴了。
比如《舊五代史》記載後梁太祖朱溫就直接是"姓朱氏,諱晃,本名溫";而對後唐奠基人李克用的介紹則是"太祖武皇帝,諱克用,本姓朱耶氏"。
朱溫說回周世宗,因為其自幼被過繼給了姑父郭威,改名為郭榮,後來郭威建立後周因為沒有兒子,死後就讓郭榮繼承了皇位。所以在郭威活著的時候,周世宗就叫郭榮,那麼有沒有可能周世宗坐穩皇位以後,自己改回柴姓呢?
也沒有可能,這不是信口胡說,而是周世宗這一廟號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我們將廟號拆分開來,分為"周"和"世宗"。
1.郭氏之"周"
先說"周",周是後周的國號,那麼這一國號是怎麼來的呢?這一點後周太祖郭威自己說的很清楚。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本紀》:朕本姬室之遠裔,虢叔之後昆,……今建國宜以大周為號。
郭威之所以用"周"為國號,是因為郭氏是周朝宗室後代,周武王的叔叔虢叔被封在西虢,西虢滅亡以後,其後代以"虢"為姓,因為"虢"與"郭"同音,所以漸漸的虢叔的後裔就用更為簡潔的"郭"為姓氏。
簡單來說,後周的皇帝姓"郭",是周朝後代,所以以"周"為國號。
郭威那如果皇帝不姓"郭"呢,關於這點可以參照後唐和南唐的案例。後唐明宗李嗣源本本不姓"李",也不是李克用(當然李克用也是冒姓"李"的)的親兒子,只是養子,其登基以後幾乎誅滅了李克用和李存勖的子孫,但其至死也沒有改姓,一直以李氏子孫自居,所以後唐的國號一直是"唐"並沒有更改。
而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原來曾是吳國權臣徐溫的養子,改名徐知誥,後來接手了徐溫的事業,篡奪了吳國江山,因為其養父徐溫曾是齊國公,因而徐知誥建國號"齊",等到後來徐知誥改名為李昪,自然得打著李唐的名號了,因而就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五代十國時期,養子之風盛行,當時的規矩是只要改姓成為別人的養子,就必須恪守宗法制度,奉祀養父一系的先祖。想翻盤可以,學習李昪。改姓,改國號,自成一系,那自然就可以祭祀本家先祖。而郭榮無論其活著還是死後,都是後周的皇帝,祭祀的是後周太祖郭威家的太廟。如果郭榮真的恢復本姓,那麼其第一個要改的就是國號,但顯然現有的紀錄來看,周世宗並沒有改國號,那就證明他也沒有改姓。
後周與南唐對峙還有一件事也可以用來佐證。顯德五年(958年)周世宗橫掃江南,逼得南唐皇帝李璟主動去帝號、割地求和,對後周稱臣。李璟為了表達自己求和的誠意,特地改名"李景",為何改名?為了避郭威高祖父郭璟的諱,這充分說明世宗仍然姓郭。此事發生在顯德五年,而再過一年,他就要去世。如果要改姓,那麼他會不會抓緊時機在去世前本姓?
2、世代祭祀
再來說"世宗",有人認為"世宗"這一廟號的含義是"統序自此轉移",周世宗的後代為其選擇這樣的廟號正是說明周世宗改回了本姓。
其實恰恰相反,"世宗"的含義是表示帝王有大功於國家,值得世代供奉,這是為了體現周世宗的南徵北討、文治武功。不要說"世宗",就是比之更高一級的"世祖"都沒有改變姓氏的功能。
東漢光武帝劉秀,與西漢後期的幾位皇帝八竿子打不著一塊,憑著赤手空拳打下天下,建立東漢,死後被追尊為"世祖",被拔高到與漢太祖劉邦一樣的高度,然而東漢時期的人們從來不認為西漢與東漢是兩個國家,至多覺得這是同一個國家的兩個階段。
劉秀劇照雖然劉秀確實姓"劉",但他稱帝以後,必須祭祀西漢的皇帝,尊奉西漢的皇帝為自己宗法上的父祖,而自己真正的父祖卻不能得到劉秀的親自祭祀,也入不了太廟,只能別據他處。
劉秀這樣的功績,頂著"世祖"的頭銜尚且不能追認父祖(也是劉氏後代哦)。周世宗從起步上來說,繼承的是郭威的江山,那不是他自己打下來的,區區一個"世宗"能顯示他認祖歸宗?
真要想認祖歸宗得怎麼幹啊,還是參見南唐的例子,李昪一開始建立齊國的時候,打著的是徐溫的招牌,所以太廟之中供奉的太祖是徐溫,認為自己是徐氏後人。
周世宗可等到他恢復李姓,就得尊崇唐朝的皇帝位祖宗,而唐朝原來是有太祖的,所以原來的太祖徐溫,廟號就變成了義祖——這個廟號,放在這裡的特殊語境下,就像是"義子"的"義"一樣,分明在說自己跟徐溫不是血親。
3、親爹當舅舅
如果周世宗想要改回本姓,那也得把自己的柴氏祖宗往上幾代追尊為皇帝,郭威即使不踢出太廟,也不能叫太祖了,得像徐溫那樣換一個。
然而周世宗並沒有這樣做,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當時周世宗的親爹柴守禮還活著,如果郭榮真的恢復了柴姓,那麼柴守禮應該是個太上皇,但柴守禮一直享受到的只是"元舅之禮",也就是周世宗把他當作舅舅一樣對待。
事實上周世宗登基後居住在東京汴梁,而柴守禮卻住在西京洛陽,"終世宗(郭榮)之世,未嘗至京師。"
柴守禮不能去東京,因為宗法上他只是皇帝的舅舅,但即使是舅舅,依據朝廷禮儀,見到皇帝也要下拜。但從血緣上來說,他又是當今皇帝生父,親爹給兒子下跪,於禮不和。因此,為了防止尷尬,父子倆自從兒子當了皇上,一直到死,再未見過面。如果周世宗認祖歸宗了,還用得這麼尷尬嗎?
因而後周世宗一直是叫郭榮,從沒有認祖歸宗改為柴榮一說。事實上就連宋朝一些人都是這麼認同的,司馬光作為嚴謹的史學家,在他的《資治通鑑》一書中,當周世宗稱帝前,司馬光一律寫作"郭榮"而非"柴榮";世宗稱帝後,只稱"周世宗",而不言姓氏,因為周世宗從來沒有恢復柴姓的記載,所以司馬光也就不能篡改歷史,又為了避免政治爭議,就用中性的"周世宗"來代替。
既然明明是周世宗,為何到了今天,我們只記得周世宗柴榮呢?這就要說到宋朝皇帝的政治遊戲了。
二、趙宋王朝的權力遊戲
周世宗名叫柴榮,這樣的說法是到了宋朝才興起的,《舊五代史》成書於成書於宋太祖年間,而《新五代史》是宋仁宗時期歐陽修編撰的,這兩部正史在當時能夠流通,都必須有皇家的首肯,而趙宋皇家明知道周世宗叫郭榮,卻硬要給人家改成柴榮,自然有他們的用心。
先說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的想法很簡單,出於現實的需要,就是為了篡位後增強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刻意淡化郭威、郭榮父子之間皇位交接的痕跡,造成皇位是由姑父(郭威)傳遞給侄兒(柴榮)的假象,以此不承認周世宗繼承皇位是通過正常途徑交接的。當然宋太祖時代礙於距離後周太近,這樣的改動還是比較小的。
趙匡胤劇照而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時代,趙光義本身繼位就是"斧聲燭影",千百年來一直有人說他篡位,而當時的人恐怕更是竊竊私語。這時趙光義就又打起了周世宗的主意,從多角度對前朝史料進行大規模篡改。
這與周世宗叫什麼有很大關係嗎?大有關係。如果周世宗姓柴,那麼他繼承後周的江山就是異姓間傳天下。既然柴榮這個外姓人能繼承郭威的後周江山,那趙家人再奪走柴家的江山,也合情合理啊。這解決了宋朝篡位的合法性。
斧聲燭影再進一步,如果異姓之間都可以天下相傳,那麼趙匡胤的親弟弟繼承皇位,當然是再正常不過,這解決了趙家皇權"兄終弟及"的合法性。
到了宋仁宗朝,仁宗苦於沒有子嗣,便想為自己攢點人品,於是做主為後周續香火,此時周世宗之子柴宗訓的嫡系血脈已斷,於是就從周世宗的本家旁支中找到一個柴詠的,封其為崇義公,"歲時奉周祀"。
柴詠接了這個美差,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他本人是柴氏子孫,但是現在是作為後周的後人,所以到底是要祭祀以郭威、郭榮父子為代表的後周皇族,還是作為後代單祭祀郭榮這個人?
周世宗劇照如果選擇前者,很可能觸及當時的政治敏感。並且如果柴詠要祭祀後周,那要不要改名叫郭詠。最終經過思考,決定還是作為柴氏子孫祭祀周世宗得了,這樣安全得多,而既然是柴氏子孫祭祀先祖,那周世宗再叫郭榮就太變扭了,不如改回柴榮,皆大歡喜。
經過趙宋王朝和柴氏後人的極力渲染,五代十國末期、北宋初年民間曾經廣為流傳的周世宗英雄事跡逐漸被宋太祖趙匡胤傳說(三下南唐、三下河東等)所蓋過;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周世宗的形象也進一步淡化,姓名也多沿襲柴氏族人稱呼,因此"柴榮"二字,反倒成了他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名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