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句話,「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完全看個人的行為而定。那麼福禍操之在己,那如何得福避禍呢?
《易經》的智慧告訴人們,是福是禍關鍵就在能否謹守本分,也就是守分。
一、守住你的位,不做出位之事
《易經》中講:「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這句話是提醒人們,要安守本分,不可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否則大禍必至。
所謂守本分,便是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曾子說的:「君子思不出其位。」
《長短經·反經》裡,記載了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路之間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長官,魯國的卿大夫季氏限百姓在五個月之內開通一條運河,由子路負責這件事。
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費又不足,子路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貼上,甚至從家裡弄糧食來,提供大家吃。孔子聽到了這一消息,立即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扔掉,把鐵鍋給摔破。
子路氣壞了,跑去跟老師爭吵,對孔子說:先生常教我們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義,如今我這樣做,卻讓子貢來搗亂。您這是嫉妒我行仁義嗎?
孔子說道:子路!你不要糊塗,當了天子的人,是因為天下均是自己的,因此 能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之內的事;普通人,就愛自己的家人。仁義之舉自然是好事,可是超出了範圍的仁義,就侵犯了他人的權威。對你自己,對大家、對長遠發展均是不利的。(「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孔子這樣做,也是對子路無比的慈愛,是愛護學生如自己的兒子一般,是因為子路這樣一做,他會大得人心,但必定會帶來的嫉妒,有人就非把子路害了不可。因此 ,就連實施仁義愛人這樣的事情,曉得自己的本分,也應當恰到好處。
在哪個位置想哪個位置的事,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越矩,便是守住你的位,便是守分。
二、守住你的心,讓自己變得強大
《道德經》中有「三知三守」的說法:「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用白話講便是,有足以稱雄的能力,而安守著柔和的狀態不露鋒芒;對萬事萬物都明察秋毫、洞燭千裡,卻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強加於人;能夠達到榮華富貴、重權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永恆的德行才算圓滿,回歸到純真質樸。
總結起來,君子均是藏器於身,但安守本分,不漏鋒芒的人。要做到這點,靠的便是守住自己的心。
中晚年時期的曾國藩,手握重權,可他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內心,不貪汙、不行賄、不謀私、不枉法。
曾國藩任職兩江總督時,有一個縣令欲拿王羲之書法的唐代摹刻帖賄之,其為宋代淳化閣帖的祖本,異常珍貴,價值連城。
但曾國藩在賞玩片刻後,原封不動地退還回去,並在當天日記中寫下八個字:「世間尤物,不敢妄取。」
曾國藩死後,留下的財產不到兩萬兩銀子,僅等同於一級官員一年的養廉銀。如此,在那一個昏沉的亂世實屬難得。
唯有守住自己的心,以不變應萬變,不論環境如何變化,不論有什麼樣的風風雨雨,不受幹擾,不受誘惑,沉著應對,就能不被外物所擾,不為外境所轉,那怕身邊亂紛紛,也自能巋然不動。
守得住心的人,溫厚、寧靜,就像大地,始終把自己置於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博大;
守得住心的人,收斂、含蓄,就像大海,始終把自己放在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深邃。
守住內心,方可保持淡定與寧靜,才無需通過他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三、守住你的嘴,是你最好的修養
《易經》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這是讓大家要守住自己的嘴。
有人在與他人相處時,誇誇其談,自覺得似乎眼界很開闊,知識很淵博,積澱很豐厚,豈不知給人的感覺則是輕薄、膚淺和狂妄。
吉祥的人言語很少。因為他的心靜得下來,心一靜下來就懂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因此 話不多,可話一出來便會讓人家感覺很能夠信任,因此 他都在適當的時機才開口。
莊子在《人間世》中感嘆道:"夫言者,風波也!」自古以來,禍從口出的例子數不勝數,輕則得罪人,重者甚至丟掉性命。
《艾子後語》中記載:趙國有一個方士好講大話,他自稱自己已經活了幾千年了,見過伏羲、女媧、神農、蚩尤、蒼頡、堯、舜、禹、湯、穆天子、瑤池聖母等等上古神仙。
有一天,趙王從馬上摔下,傷的不輕。醫生說,需用千年以上的血方可治癒,於是乎趙王就下令把方士殺了取血。嚇得方士趕忙澄清自己是吹牛,可趙王不信他,覺得他是為了保命而撒謊,還是把他殺了。
守住嘴並非不說話,反而是會說話,就是孔子所說的「訥言」。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守住嘴便是在不高興的時候不說話;心不平時,不說話;有牢騷、有情緒時,緊閉口,不說話。
謹守本分的人,能守住位,能守住心,能守住嘴,認認真真做人,腳踏實地工作,不偷奸耍滑,不坑蒙拐騙,不欺不詐,不妒不媚,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堂堂正正,坦坦蕩蕩,自然能夠避除災禍,吉無不利。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