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忠告:「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守住這一點才是關鍵

2020-12-18 文史達人說

人們常說一句話,「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完全看個人的行為而定。那麼福禍操之在己,那如何得福避禍呢?

《易經》的智慧告訴人們,是福是禍關鍵就在能否謹守本分,也就是守分。

一、守住你的位,不做出位之事

《易經》中講:「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這句話是提醒人們,要安守本分,不可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否則大禍必至。

所謂守本分,便是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曾子說的:「君子思不出其位。」

《長短經·反經》裡,記載了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路之間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長官,魯國的卿大夫季氏限百姓在五個月之內開通一條運河,由子路負責這件事。

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費又不足,子路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貼上,甚至從家裡弄糧食來,提供大家吃。孔子聽到了這一消息,立即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扔掉,把鐵鍋給摔破。

子路氣壞了,跑去跟老師爭吵,對孔子說:先生常教我們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義,如今我這樣做,卻讓子貢來搗亂。您這是嫉妒我行仁義嗎?

孔子說道:子路!你不要糊塗,當了天子的人,是因為天下均是自己的,因此 能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之內的事;普通人,就愛自己的家人。仁義之舉自然是好事,可是超出了範圍的仁義,就侵犯了他人的權威。對你自己,對大家、對長遠發展均是不利的。(「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孔子這樣做,也是對子路無比的慈愛,是愛護學生如自己的兒子一般,是因為子路這樣一做,他會大得人心,但必定會帶來的嫉妒,有人就非把子路害了不可。因此 ,就連實施仁義愛人這樣的事情,曉得自己的本分,也應當恰到好處。

在哪個位置想哪個位置的事,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越矩,便是守住你的位,便是守分。

二、守住你的心,讓自己變得強大

《道德經》中有「三知三守」的說法:「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用白話講便是,有足以稱雄的能力,而安守著柔和的狀態不露鋒芒;對萬事萬物都明察秋毫、洞燭千裡,卻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強加於人;能夠達到榮華富貴、重權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永恆的德行才算圓滿,回歸到純真質樸。

總結起來,君子均是藏器於身,但安守本分,不漏鋒芒的人。要做到這點,靠的便是守住自己的心。

中晚年時期的曾國藩,手握重權,可他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內心,不貪汙、不行賄、不謀私、不枉法。

曾國藩任職兩江總督時,有一個縣令欲拿王羲之書法的唐代摹刻帖賄之,其為宋代淳化閣帖的祖本,異常珍貴,價值連城。

但曾國藩在賞玩片刻後,原封不動地退還回去,並在當天日記中寫下八個字:「世間尤物,不敢妄取。」

曾國藩死後,留下的財產不到兩萬兩銀子,僅等同於一級官員一年的養廉銀。如此,在那一個昏沉的亂世實屬難得。

唯有守住自己的心,以不變應萬變,不論環境如何變化,不論有什麼樣的風風雨雨,不受幹擾,不受誘惑,沉著應對,就能不被外物所擾,不為外境所轉,那怕身邊亂紛紛,也自能巋然不動。

守得住心的人,溫厚、寧靜,就像大地,始終把自己置於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博大;

守得住心的人,收斂、含蓄,就像大海,始終把自己放在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深邃。

守住內心,方可保持淡定與寧靜,才無需通過他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三、守住你的嘴,是你最好的修養

《易經》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這是讓大家要守住自己的嘴。

有人在與他人相處時,誇誇其談,自覺得似乎眼界很開闊,知識很淵博,積澱很豐厚,豈不知給人的感覺則是輕薄、膚淺和狂妄。

吉祥的人言語很少。因為他的心靜得下來,心一靜下來就懂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因此 話不多,可話一出來便會讓人家感覺很能夠信任,因此 他都在適當的時機才開口。

莊子在《人間世》中感嘆道:"夫言者,風波也!」自古以來,禍從口出的例子數不勝數,輕則得罪人,重者甚至丟掉性命。

《艾子後語》中記載:趙國有一個方士好講大話,他自稱自己已經活了幾千年了,見過伏羲、女媧、神農、蚩尤、蒼頡、堯、舜、禹、湯、穆天子、瑤池聖母等等上古神仙。

有一天,趙王從馬上摔下,傷的不輕。醫生說,需用千年以上的血方可治癒,於是乎趙王就下令把方士殺了取血。嚇得方士趕忙澄清自己是吹牛,可趙王不信他,覺得他是為了保命而撒謊,還是把他殺了。

守住嘴並非不說話,反而是會說話,就是孔子所說的「訥言」。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守住嘴便是在不高興的時候不說話;心不平時,不說話;有牢騷、有情緒時,緊閉口,不說話。

謹守本分的人,能守住位,能守住心,能守住嘴,認認真真做人,腳踏實地工作,不偷奸耍滑,不坑蒙拐騙,不欺不詐,不妒不媚,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堂堂正正,坦坦蕩蕩,自然能夠避除災禍,吉無不利。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是福是禍或許跟這一點有關?
    人們常說一句話,「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完全看個人的行為而定。那麼福禍操之在己,那如何得福避禍呢?《易經》的智慧告訴人們,是福是禍關鍵就在能否謹守本分,也就是守分。用白話講便是,有足以稱雄的能力,而安守著柔和的狀態不露鋒芒;對萬事萬物都明察秋毫、洞燭千裡,卻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強加於人;能夠達到榮華富貴、重權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永恆的德行才算圓滿,回歸到純真質樸。總結起來,君子均是藏器於身,但安守本分,不漏鋒芒的人。要做到這點,靠的便是守住自己的心。
  • 老祖宗告誡:是福是禍,最重要的是守好這3處,求財得財富貴自來
    老祖宗說:是福是禍,最重要的是守好這3處,求財得財,富貴自來一、守住自己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小到大,我們有多少次丟掉了自己的夢想,丟掉了自己的初心,有人丟掉了,之後會花更多的代價找回來,可很多人丟掉初心以後就再也找不回當初那顆滿懷熱情的心了。
  • 老祖宗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這三大喜是不祥之兆,要警惕
    ,唯人自召。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他們都是人自己招來的,善和惡的報跟影子一樣會永遠在跟隨著一個人。其實,老祖宗的這句話,主要是提醒我們要多做善事,別做不善之事,才能擁有好的福報。而在生活中,一些喜事,往往也暗藏隱患,特別是這三大喜事,往往是不祥之兆,我們要一定要警惕,只有審慎對待才能及時避禍啊。
  • 老祖宗識人術:福薄之人,往往有這兩個特徵
    《老子·五十八章》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與禍可以相互轉化,並非一成不變。換句話說,不可聽信所謂算命大師的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宿命論」是弱者逃避挫折的藉口。《左傳》中寫道:「福禍無門,唯人自召。」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收到什麼樣的果,你的所作所為,決定是福還是禍。
  • 易經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若身邊出現這幾件怪事,要警惕
    易經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若身邊出現這幾件怪事,要警惕《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易經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 無住禪師說決定與增長
    身高體重父母誰家住哪國何洲縣皆是前業所定===============比如你今一生所得錢數量是百萬八千二百七十一元三角七分你不可能多出一分也不能少一分這是註定===============不增亦不能減是眾生業定業生於前世心行自播種藏於如來藏前世亦是前一秒
  • 《左傳》經典30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沒有德行卻享受俸祿,是禍。以德配位,才能安心地享受回報。面頰(輔)和牙床骨(車)互相依存;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晉國想借道虞國去伐虢國,宮之奇勸諫虞公不要答應,用兩個比喻說明虞國和虢國兩國互相依存的關係,晉國滅虢國後虞國也將陷入危險。事物普遍存在著聯繫,凡事不能自閉於一隅,不宜只看見自己的利益,也要顧及與自己利害相關的人和事物。
  • 易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要警惕
    易經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有何深意?想表達的就是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都是自己招來的,善報和惡報就好像影子會一直跟著一個人。老祖宗說的這句話,主要是為了提醒我們要多做一些善事,才能有福報。而在生活中,一些喜事,往往也暗藏隱患,特別是這三大喜事,往往是不祥之兆,我們要一定要警惕,只有審慎對待才能及時避禍啊。
  • 老祖宗智慧:這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不是沒有道理
    不過,老祖宗也告誡我們,求福之道多種多樣,世上很多法門都值得我們研究,如果走錯了道路,不僅沒有福氣,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老祖宗認為有這三種人看似有福,實際上卻是無福。
  • 老祖宗的處世忠告:做人,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其實,人們往往執著於「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如《莊子》「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世人都認為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位子是幸福。殊不知,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 一位老僧告訴我:人在低谷時,默念這三句話,好運就會感召而來
    好因才有好果,在人生人在低谷時,默念這三句話,好運就會感召而來。」01福禍無門,唯人自召老僧說:」生活中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不順歸於壞運氣,覺得是自己的命不好,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遇到禍事時若只會一味的去求神拜佛,希望佛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但要是求求佛就能有好運氣,那麼這世間哪裡還會有倒黴的人呢?古語說:「福禍無門,唯人自召。」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福和禍都是自己造成的,並不會無緣無故而來。
  • 老祖宗簡簡單單兩句話,道盡人生智慧,讓人不得不佩服
    在人生的各個年齡段,都可以從中找到不一樣的體會,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老祖宗漸漸單單的兩句話,別看只有兩句,卻道盡人生智慧,不服不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說的就是一個明智的人,是不會隨便說話的,而隨便說話的人,往往沒有真知灼見。
  • 《易經》的忠告:禍事來臨前,往往有這2個徵兆,我們需重視起來
    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很多人在對這句話的理解上,都容易產生偏差。認為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人生的禍福似乎是註定的。福氣來了擋也擋不住,禍事來了躲也躲不掉,其實並不是這樣。一個真正能夠成功的人,並不是能力最強,可以贏過所有人。
  • 老祖宗的忠告
    所以就有了所謂的「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善必壽老,惡必早亡;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等等的名言警句,還有一些名言警句則是要交給我們生活的真諦,就比如這句「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就是在倡導我們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人生,養成屬於自己的性格。
  • 善良之人必有福報,看懂這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們不能奢求天上掉下餡餅,如果想得到福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未知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握,我們能做的,就是多行善事,努力做好我們自己,剩下的順其自然即可。佛陀說,善良之人必有福報。老祖宗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看懂這三句話,並且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後半生福報會不請自來。
  • 老祖宗的忠告:人到六十,這二樣儘量少碰,容易招來禍端,別好奇
    表面上來看是為了晚年的幸福健康,但這卻是老祖宗的兩個忠告。不近名利,福分自來五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富貴;九萬裡禪悟,終能作賦田圓。縱觀中國整個歷史,許多好漢們追逐名利,奮鬥一生,到頭來也只不過是空談。如果精神富足,人生也基本上達到了巔峰,這才是最實在的。所以說到底一句話,全部的名與利,不過是一場浮名,早晚風吹雲散,我們不用去苦苦眷戀。少碰名利之事,寧靜致遠,清閒暇意,晚年的福分也不請自來。
  • 老祖宗的識人術:「嘴薄無福,眼斜必孤」,遇到這種人儘早遠離
    老祖宗在生活中總結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在我們老家就有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嘴薄無福,眼斜必孤」。這句話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識人術,他們認為嘴巴薄的人,通常不容易相處,沒有什麼朋友,生活中一定也是無福之人;斜著眼睛看人的人,是不禮貌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以德報怨,人家既然看不起你,你還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幹嘛,所以,眼睛斜著看人的人,必定沒有什麼朋友,註定孤獨。老祖宗說的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 「欲過,命苦福薄」之人,身上往往會有這4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出自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袁了凡寫的家書《了凡四訓》。其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種學說的精華,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家書中的瑰寶。《了凡四訓》中提到「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從所闡述的因果關係更是玄妙。心向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心向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老祖宗智慧:5句話說透立命之道,讀懂人生越來越順,福報自然來
    老祖宗智慧:5句話說透立命之道,讀懂人生越來越順,福報自然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不通。種善得善,求福多福,人生貴在種善求福,中年時多積福,晚年才能多享福。種善求福,不在外援,一切都在自己的內心。人的心就是一塊良田,萬般福氣都離不開這方寸之心。用心求福,呵護住自己純淨的心靈,從心所欲,世間萬事都能想得通。內心但想著多做好事,不要問前程如何。
  •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有無道理?老祖宗的忠告不得不聽
    其實老一輩人說的很多話,都是進過實踐流傳下來的,而且很多都被寫在書中,比如在《增廣賢文》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就算是現在說來,也是很有道理的。這句話就是:「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那麼在如今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理解這樣的兩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