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全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神經外科手術 負壓手術間裡主刀醫師須戴...

2020-12-15 大河報網

2月26日19時許,全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神經外科手術,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簡稱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

接受手術者,是一位73歲新冠肺炎患者。他洗澡時,摔了一跤,導致顱內出血。手術實行雙主刀,從19時開始準備,時至22時40分左右才成功結束。

類似這樣的神經外科手術,如是一位普通患者,雙主刀醫生僅需半個小時便可完成。而給新冠肺炎患者做,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改造的手術間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對三間手術間作了改造,主要用於給新冠肺炎患者做手術。和日常手術間相比,新冠肺炎患者手術間為「負壓手術間」,所有縫隙都被密封了起來。「手術間與外面清潔區,必須保持完全隔離。」手術室護士長曠婉說,為此,從清潔區到手術間,從外到裡分了三個緩衝區,即緩衝一區、二區和三區。

手術過程中,從清潔區送器械進手術間,巡迴三護士汪琦琦把器械放到緩衝一區,會迅疾離開。封面新聞記者計算了一下,從進去到出來,她大概用時三秒鐘。「我得快進快出,否則李丹出來了,就麻煩了!」汪琦琦說。

李丹,是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手術室護士,也是手術間的巡迴二護士。

通過對講機,得知汪琦琦已經把器械放進了一區。李丹從緩衝二區來到一區,把器械傳遞到緩衝三區。

「我不進手術間。」李丹說,為確保手術間與外界不會產生空氣流通,給病毒帶來擴散的機會,她會始終呆在二區,直到手術結束。當然,除當「二傳手」傳遞器械,李丹還有一個職務:監督員。「等手術結束,我會監督他們按程序脫防護服,或者幫他們脫。這個過程必須監督,因為不能把自己感染了。」

手術間外是清潔區,除護士汪琦琦在外面跑來跑去,還有一位巡迴護士夏雪。

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自手術開始,夏雪便站在手術門窗外,通過對講機,與手術間保持不間斷通話。

穿有9步,脫分三區

這起新冠肺炎患者神經外科手術,是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給新冠肺炎患者做的第七例手術。

按照確定的手術時間,患者將在20時被推進5號手術間。19時許,所有醫護人員開始各自的準備工作。

和以往術前準備不一樣,給新冠肺炎患者做手術,醫護人員的穿戴顯得異常繁瑣。

曠婉先脫掉臉上的手術口罩,改戴醫用N95防護口罩。這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三步,戴兩層圓帽。第四步,戴護目鏡。進入第五步是穿鞋套,還必須穿兩層鞋套。來到第六步,是戴一層手套。最麻煩的是第七步,穿防護服,需要同事搭把手幫忙,否則穿起來不太順利。第八步,穿第三層鞋套。最後一步,戴二層手套。作為主刀醫師之一,陳娟則要戴三層手套。全套穿戴程序完成,需要十多分鐘。

「穿要快一點,脫不僅繁瑣,每一步還得小心翼翼。」護士汪琦琦說,脫掉身上所有穿戴,不僅按步驟,還得分區進行。手術間裡脫什麼,緩衝三區、二區和一區又各脫什麼,都得按科學的程序去做。否則,不僅醫護人員自己存在被病毒感染的危險,也有把病毒帶到清潔區的風險。

雙主刀

19時50分,護士長曠婉第一個走進5號手術間。20時,患者被推了進來。

這位患者73歲,合併有慢阻肺、類風溼關節炎病史多年,心肺功能較差,同時長期使用激素,各器官組織代償功能都已經受損。為減少對患者呼吸循環功能的影響,麻醉醫師樊龍昌教授決定為患者行超聲引導下頭皮神經阻滯麻醉,同時給予小劑量藥物鎮靜,氣管插管保證通氣和氧供下完成手術。

20時許,樊龍昌在給患者實行頭皮神經阻滯麻醉時,患者不停的咳嗽。「這時,我感覺到了很大的威脅。因為他每咳嗽一聲,就會在空氣中產生大量的氣溶膠,對整個手術間就是一次汙染,裡面的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於是,樊龍昌和另外一位麻醉師,以及兩位主刀醫師緊急商定,對患者改為全麻。正式動手術刀的時間,只能後延。

5號手術間,面積30平方米左右。介於這起手術的特殊性,手術實行雙主刀,雙麻醉師,兩位器械護士和一位巡迴護士。

雙主刀,一位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娟,一位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鞏守平。

作為西安交大二附院馳援武漢的第三批醫療隊隊長,同樣也是一位出色的神經外科專家。

兩位麻醉師,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樊龍昌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呂建瑞。

兩位器械護士,一位是同濟醫院中法院區手術室護士長曠婉和護士何琴,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古茹則作為巡迴護士,在手術間裡,配合工作。

改為全麻,意味著要給患者插管。這個過程,危險隨時可以發生。只要患者咳嗽,就會產生氣溶膠。值得慶幸的是,樊龍昌實施插管全過程進行得十分順利,患者沒有嗆咳反應。

20時40分,手術正式開始。只見兩位主刀醫師分坐在患者頭側,各持一把手術刀,開始動刀。由於頭戴護罩,哪位是陳娟,哪位是鞏守平,一直透過手術間門窗「盯」著手術間內的夏雪也分不清楚。

危險的拔管

手術間時鐘,不知不覺來到22時20分,陳娟和鞏守平相互豎起了大拇指。「他倆互豎大拇指,意味著這起手術順利完成。」夏雪說。

此時,所有醫護人員並沒有立即離開,而是有序地整理術後汙染物。裝袋是黃色的,有雙層,上面還寫有「新冠肺炎」字樣。「這些醫療垃圾將由專人收走,並進行特殊處理。」

22時30分左右,病人並沒有被推出手術間。兩位麻醉醫生開始培養患者自主呼吸,也就是對患者實行麻醉甦醒。

兩三分鐘後,患者開始自主呼吸,成功拔管。

麻醉甦醒時間,麻醉醫生是可以掌控的。不過,新冠肺炎患者因肺部病變,會影響甦醒時呼吸功能的恢復時間和質量。如病人呼吸功能無法耐受拔管後的自主呼吸,那就得考慮其他程序。

「對這位患者,我們預先給予頭皮神經阻滯,減少了全麻藥物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這讓該患者得以順利拔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醫生李琴琴說,給新冠肺炎病人拔管也是危險過程之一。拔管和清理呼吸道時,同樣會產生大量飛沫、氣溶膠,這些潛在危險,麻醉醫生只能依靠臨床經驗去判斷和防備了。

22時40分,患者被推出了手術間。

送患者回病房

患者的隔離病房,在醫院的C區。從手術間到病房,需要七八分鐘時間。一路上,麻醉醫師樊龍昌教授始終走在患者頭側,和患者說著話。

「你有什麼不舒服?」樊龍昌問。

「喉嚨有點乾燥……」

「痛不痛?」

「一點都不痛。」

聽到患者對答如流,樊龍昌對手術的成功更有底了。

送病人回病房,其實是術後麻醉醫師最常見工作。途中,為避免病人出現麻醉意外,麻醉醫師總是會站在病人頭側,一路走一邊與病人做著交流。

「有些麻醉藥物還沒有代謝完,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心跳的驟停。」樊龍昌說,他穿著防護服,有時很難聽得見病人說什麼,自己只好彎腰下去,把耳朵儘量湊到患者嘴邊,最近時,大概不到10釐米。「送患者時,這是我距離風險最近的時候,畢竟他是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他只要咳嗽,就會產生飛沫。」

護送完患者,樊龍昌的工作完全結束。而5號手術間裡,還有護士長曠婉還帶著一位護士,給手術間進行消毒。消毒水需要多少劑量,時間的長短,根據手術間容積,都給予了精確計算。「消毒完了,還要密閉兩個小時。等我檢查了,我們又才進去做進一步處理之後下一位患者才可以被推進5號手術間……」

看了看牆上時鐘,曠婉算了一下,她的休息時間,應該是2月27日凌晨2時左右。

來源:封面新聞 編輯:劉惠傑

相關焦點

  • 趙洪洋主任團隊:面對新冠肺炎,神經外科手術如何防範?
    原創 趙洪洋主任團隊 神外資訊由湖北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洪洋教授團隊撰寫的:神經外科面對新冠肺炎的預防措施和流程,於4月11日《Neurosurgery》在線發表,歡迎閱讀,分享!
  • 老人腦出血等不及核酸檢測結果 醫生戴三層手套手術
    三層手套限制手指靈活性 27日夜間12點,神經外科副主任金勝昔與王鵬醫生進入負壓手術間,此時麻醉已經完成,金主任需要為患者進行開顱手術,清除血腫。由於譚師傅年齡偏高,合併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基礎疾病,並且做過心臟瓣膜手術,長期吃抗凝藥,增加了術中出血概率,同時也增加了術中止血難度。
  • 湘雅二醫院完成全球首例鏡面人心臟「迷宮手術」
    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吳先生今年39歲,在福建泉州工作。一場意外,讓他被確診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而且發現自己的心臟長在胸腔右側,和正常人不一樣,也就是 「鏡面人」,這種發病率是百萬分之一。
  • 陳靜瑜再次為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兩例患者都脫離ECMO
    3月13日,「我國肺移植第一人」、著名肺移植專家陳靜瑜發微博稱,三天前他率領無錫肺移植團隊再次進入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負壓病房為一名73歲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雙肺移植。此前,陳靜瑜在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在2月29日已為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雙肺移植手術,這名新冠肺炎患者雙肺功能已嚴重受損,在對這名危重症患者進行綜合的手術指徵評價後,他和團隊冒了很大的風險進行了一臺探索性手術。「與第一例相比,這一次的『戰鬥』難度更大,患者是目前新冠肺炎肺移植年齡最大、基礎性疾病最多、情況最為複雜的一例。」
  • 如何看待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肺移植手術?
    作者:史晨瑾 2 月 29 日,無錫市人民醫院肺移植專家陳靜瑜教授帶領團隊,完成全國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雙肺移植手術。患者術後生命體徵平穩,移植雙肺功能氧合良好,目前已經清醒,可以自主呼吸。
  • 65歲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接受雙肺移植手術,恢復良好
    5月5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間特殊的隔離病床上,65歲的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崔安(化名)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已滿14天。他的恢復狀態給予了所有人驚喜和欣慰。  崔安是湖北開展的首例新冠肺炎核酸轉陰者終末期肺移植手術的受者。從他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以來的近100個日日夜夜,醫護人員不放棄、不拋棄,呵護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
  • 高場強磁共振成像手術麻醉專家共識|磁共振|麻醉科|共識|手術|患者...
    在磁場安全範圍內,麻醉設備、物品擺放應儘量與普通手術間一致,以使麻醉科醫師入室工作時,不會因為環境差別過大而影響工作狀態。麻醉設備在磁共振成像過程中需要緊鄰患者以維持麻醉,所以必須使用磁兼容設備,以保證手術中患者的安全。
  • 這位浙江醫生榮獲青年醫師微創瓣膜手術大賽第二名
    在最近結束的2020年度中國微創心血管外科大會上,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崔勇參加了由學會官方主辦的中國首屆青年醫師微創瓣膜手術大賽,取得專家評審打分第一名、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為浙江省心臟外科學界贏得了榮譽。
  • 日本天皇心臟手術主刀醫生-天野篤
    作為冠狀動脈搭橋術的專科醫師,每年進行500次以上手術,至今累計手術執刀超過7,500臺,為一般外科醫生的8倍以上,手術成功率高達98%,排名日本首位。2012年2月18日,天野醫生擔任日本明仁天皇的主刀醫生,為他進行了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此後為日本大眾乃至海外所熟知。
  • 國內首例3D「鷹眼系統」輔助兒童脊柱截骨矯形術在南京鼓樓醫院...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柳輝豔)11月18日上午,國內首例3D顯微鏡下低齡兒童脊柱截骨矯形術在南京鼓樓醫院順利完成。記者了解到,患兒是一名5歲兒童,其兩肩不等高,背呈後凸,嚴重影響外觀,確診為先天性脊柱畸形,必須接受「截骨」矯正手術,家長慕名找到南京鼓樓醫院脊柱外科。
  • 「達文西機器人」主刀肝癌手術
    晚報訊 23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首席專家、肝膽胰脾外科王志偉教授團隊再次運用全球最新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例肝癌手術,這是該團隊3天內完成的第二例肝癌手術。
  • 全國首例!蚌埠利用5G遠程技術,治療帕金森綜合症的手術!
    6月14日上午,一名帕金森綜合症患者在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手術室,接受了來自千裡之外的解放軍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實施的5G遠程操控手術,這是全國首例利用5G技術,遠程操控術中腦電圖和微電極記錄系統,治療帕金森綜合症的手術。
  • 全國首例,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圖片由華西醫院提供)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齊魯醫院李衛國團隊開展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帕金森病
    目前,ERAS的開展主要集中在普外科、骨科、胸外科、婦科等科室,神經外科手術風險高、時間長、創傷較大,因此開展較少。李衛國教授團隊依據以往DBS手術治療帕金森病患者術後恢復情況,與麻醉科吳劍波教授、劉德傑教授交流溝通了應用日間手術/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實施DBS手術的可能性,並制定了嚴格的腦深部電刺激(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療帕金森病操作流程。
  • 患者小葉的手術「接力賽」—新聞—科學網
  • 浙大一院骨科脊柱矯形手術更上新臺階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骨科(脊柱外科)在多學科協調配合下完成浙大一院第一例高風險、難度大的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嚴重畸形截骨矯形手術,患者系39歲強直性脊柱炎合併嚴重側凸/後凸畸形的女性,患者20年來整個脊柱逐步進展為僵硬強直及全脊柱的骨性融合,同時又出現嚴重胸腰段旋轉後凸,即駝背
  • 武漢市第四醫院手術室恢復如常,多位患者接受骨科手術
    楚天都市報4月2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荊彤)「3月28日住院,4月1日就安排上了手術,我們終於放心了!」4月2日,武漢市第四醫院武勝路院區,患者劉先生為此有些欣慰。據了解,該院手術室已正式恢復平診手術,從4月1日早上9時開始,6臺骨科手術如期開展,這預示著該院正常醫療秩序已完全恢復。71歲的張婆婆是當天手術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全球首創 湘雅醫院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人民網長沙12月12日電 12月12日上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分別接受了肺腫瘤切除手術和縱膈腫瘤不到12小時的兩位患者就順利康復出院了,而兩位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還不到24小時,這一切都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 據悉,其中一臺肺腫瘤手術是全球首例胸外科機器人輔助肺腫瘤切除日間手術。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近日,神經外科來了一位腦腫瘤患者,這位62歲的女性患者肺癌術後腦轉移3年,並且出現肢體偏癱3天。棘手的是,患者腦部腫瘤生長位置複雜,處於腦功能區直接影響到了右側肢體活動。同時幾乎與管理大腦語言、肢體功能中樞「纏在一起」,手術切除中稍有不慎,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可能就會喪失,但如果腫瘤切除不乾淨,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麻醉科與神經外科經過反覆討論後,決定採取「術中喚醒麻醉」為患者切除腫瘤,在術中控制麻醉深度,完全鎮痛,喚醒患者後在其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配合採用電刺激的方法精確找到語言功能區,並繞開這一區域切除腫瘤。
  • 水土不服 日間手術推廣遇「麻醉」難題
    今年伊始,在全國醫療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衛計委將「三級醫院擴大日間手術試點」明確列為工作重點之一。日間手術發展將進入快車道嗎?推廣中,是否還有「水土不服」的問題亟待解決?為何需要日間手術?日間手術並非新術式,而是新管理模式,即住院手術患者的在院時間將縮短至24小時以內,因特殊病情需延期的患者,住院最長時間不超過48小時,不包括門診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