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19時許,全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神經外科手術,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簡稱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
接受手術者,是一位73歲新冠肺炎患者。他洗澡時,摔了一跤,導致顱內出血。手術實行雙主刀,從19時開始準備,時至22時40分左右才成功結束。
類似這樣的神經外科手術,如是一位普通患者,雙主刀醫生僅需半個小時便可完成。而給新冠肺炎患者做,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改造的手術間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對三間手術間作了改造,主要用於給新冠肺炎患者做手術。和日常手術間相比,新冠肺炎患者手術間為「負壓手術間」,所有縫隙都被密封了起來。「手術間與外面清潔區,必須保持完全隔離。」手術室護士長曠婉說,為此,從清潔區到手術間,從外到裡分了三個緩衝區,即緩衝一區、二區和三區。
手術過程中,從清潔區送器械進手術間,巡迴三護士汪琦琦把器械放到緩衝一區,會迅疾離開。封面新聞記者計算了一下,從進去到出來,她大概用時三秒鐘。「我得快進快出,否則李丹出來了,就麻煩了!」汪琦琦說。
李丹,是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手術室護士,也是手術間的巡迴二護士。
通過對講機,得知汪琦琦已經把器械放進了一區。李丹從緩衝二區來到一區,把器械傳遞到緩衝三區。
「我不進手術間。」李丹說,為確保手術間與外界不會產生空氣流通,給病毒帶來擴散的機會,她會始終呆在二區,直到手術結束。當然,除當「二傳手」傳遞器械,李丹還有一個職務:監督員。「等手術結束,我會監督他們按程序脫防護服,或者幫他們脫。這個過程必須監督,因為不能把自己感染了。」
手術間外是清潔區,除護士汪琦琦在外面跑來跑去,還有一位巡迴護士夏雪。
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自手術開始,夏雪便站在手術門窗外,通過對講機,與手術間保持不間斷通話。
穿有9步,脫分三區
這起新冠肺炎患者神經外科手術,是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給新冠肺炎患者做的第七例手術。
按照確定的手術時間,患者將在20時被推進5號手術間。19時許,所有醫護人員開始各自的準備工作。
和以往術前準備不一樣,給新冠肺炎患者做手術,醫護人員的穿戴顯得異常繁瑣。
曠婉先脫掉臉上的手術口罩,改戴醫用N95防護口罩。這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三步,戴兩層圓帽。第四步,戴護目鏡。進入第五步是穿鞋套,還必須穿兩層鞋套。來到第六步,是戴一層手套。最麻煩的是第七步,穿防護服,需要同事搭把手幫忙,否則穿起來不太順利。第八步,穿第三層鞋套。最後一步,戴二層手套。作為主刀醫師之一,陳娟則要戴三層手套。全套穿戴程序完成,需要十多分鐘。
「穿要快一點,脫不僅繁瑣,每一步還得小心翼翼。」護士汪琦琦說,脫掉身上所有穿戴,不僅按步驟,還得分區進行。手術間裡脫什麼,緩衝三區、二區和一區又各脫什麼,都得按科學的程序去做。否則,不僅醫護人員自己存在被病毒感染的危險,也有把病毒帶到清潔區的風險。
雙主刀
19時50分,護士長曠婉第一個走進5號手術間。20時,患者被推了進來。
這位患者73歲,合併有慢阻肺、類風溼關節炎病史多年,心肺功能較差,同時長期使用激素,各器官組織代償功能都已經受損。為減少對患者呼吸循環功能的影響,麻醉醫師樊龍昌教授決定為患者行超聲引導下頭皮神經阻滯麻醉,同時給予小劑量藥物鎮靜,氣管插管保證通氣和氧供下完成手術。
20時許,樊龍昌在給患者實行頭皮神經阻滯麻醉時,患者不停的咳嗽。「這時,我感覺到了很大的威脅。因為他每咳嗽一聲,就會在空氣中產生大量的氣溶膠,對整個手術間就是一次汙染,裡面的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於是,樊龍昌和另外一位麻醉師,以及兩位主刀醫師緊急商定,對患者改為全麻。正式動手術刀的時間,只能後延。
5號手術間,面積30平方米左右。介於這起手術的特殊性,手術實行雙主刀,雙麻醉師,兩位器械護士和一位巡迴護士。
雙主刀,一位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娟,一位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鞏守平。
作為西安交大二附院馳援武漢的第三批醫療隊隊長,同樣也是一位出色的神經外科專家。
兩位麻醉師,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樊龍昌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呂建瑞。
兩位器械護士,一位是同濟醫院中法院區手術室護士長曠婉和護士何琴,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古茹則作為巡迴護士,在手術間裡,配合工作。
改為全麻,意味著要給患者插管。這個過程,危險隨時可以發生。只要患者咳嗽,就會產生氣溶膠。值得慶幸的是,樊龍昌實施插管全過程進行得十分順利,患者沒有嗆咳反應。
20時40分,手術正式開始。只見兩位主刀醫師分坐在患者頭側,各持一把手術刀,開始動刀。由於頭戴護罩,哪位是陳娟,哪位是鞏守平,一直透過手術間門窗「盯」著手術間內的夏雪也分不清楚。
危險的拔管
手術間時鐘,不知不覺來到22時20分,陳娟和鞏守平相互豎起了大拇指。「他倆互豎大拇指,意味著這起手術順利完成。」夏雪說。
此時,所有醫護人員並沒有立即離開,而是有序地整理術後汙染物。裝袋是黃色的,有雙層,上面還寫有「新冠肺炎」字樣。「這些醫療垃圾將由專人收走,並進行特殊處理。」
22時30分左右,病人並沒有被推出手術間。兩位麻醉醫生開始培養患者自主呼吸,也就是對患者實行麻醉甦醒。
兩三分鐘後,患者開始自主呼吸,成功拔管。
麻醉甦醒時間,麻醉醫生是可以掌控的。不過,新冠肺炎患者因肺部病變,會影響甦醒時呼吸功能的恢復時間和質量。如病人呼吸功能無法耐受拔管後的自主呼吸,那就得考慮其他程序。
「對這位患者,我們預先給予頭皮神經阻滯,減少了全麻藥物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這讓該患者得以順利拔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醫生李琴琴說,給新冠肺炎病人拔管也是危險過程之一。拔管和清理呼吸道時,同樣會產生大量飛沫、氣溶膠,這些潛在危險,麻醉醫生只能依靠臨床經驗去判斷和防備了。
22時40分,患者被推出了手術間。
送患者回病房
患者的隔離病房,在醫院的C區。從手術間到病房,需要七八分鐘時間。一路上,麻醉醫師樊龍昌教授始終走在患者頭側,和患者說著話。
「你有什麼不舒服?」樊龍昌問。
「喉嚨有點乾燥……」
「痛不痛?」
「一點都不痛。」
聽到患者對答如流,樊龍昌對手術的成功更有底了。
送病人回病房,其實是術後麻醉醫師最常見工作。途中,為避免病人出現麻醉意外,麻醉醫師總是會站在病人頭側,一路走一邊與病人做著交流。
「有些麻醉藥物還沒有代謝完,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心跳的驟停。」樊龍昌說,他穿著防護服,有時很難聽得見病人說什麼,自己只好彎腰下去,把耳朵儘量湊到患者嘴邊,最近時,大概不到10釐米。「送患者時,這是我距離風險最近的時候,畢竟他是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他只要咳嗽,就會產生飛沫。」
護送完患者,樊龍昌的工作完全結束。而5號手術間裡,還有護士長曠婉還帶著一位護士,給手術間進行消毒。消毒水需要多少劑量,時間的長短,根據手術間容積,都給予了精確計算。「消毒完了,還要密閉兩個小時。等我檢查了,我們又才進去做進一步處理之後下一位患者才可以被推進5號手術間……」
看了看牆上時鐘,曠婉算了一下,她的休息時間,應該是2月27日凌晨2時左右。
來源:封面新聞 編輯:劉惠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