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
「有女莫嫁西嶺坡,嫁了也是受罪多。山上只有茅草窩,山下只有泥水喝……」十幾年前,這是一首在貴州黔東南天柱縣石洞鎮西嶺村廣為流傳的山謠。十幾年後,行走在西嶺村,田間產業興旺,大棚成片,村民安居就業,一幅新時代農村好畫面。龍坤是西嶺村其中一名致富帶頭人,他積極帶領村民發展羊肚菌種植,被村民親切地稱之為致富的「領路人」。
守初心,致富不忘帶鄉鄰。從小生活在農村家庭的龍坤,自小就特別的孝順和懂事,看著含辛茹苦的父母吃不飽穿不暖,暗自發誓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為了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沒錢讀書的龍坤早早的當起了家,木匠、泥水工、裝修工、個體經營者......什麼賺錢他就做什麼。因為頭腦靈活、人緣較好,他很快就有了一些積蓄。擔心年邁的父母上山下地幹活累著,他就在村裡開起了小賣部,交由他們打理。家裡有了穩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2014年,他離開了家鄉,前往廣東打拼,希望搏出一片廣闊的天地。初來乍到,不熟悉方言又沒有文化,到處求職的他四處碰壁,身上的錢很快就花完了。為了維持生計,他賣過苦力搬過磚,餓了就吃個麵包,渴了就喝口自來水,每次幹都選最髒最累的活幹,別人80一天,他就60一天,很快就贏得了工友和老闆的信賴。得到老闆賞識的他,職務一升再升,成為了公司年薪30萬以上的部門經理。 自己有錢了,家人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想到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感到十分欣慰。2017年春節,他踏上回家過春節的旅程。想著全縣脫貧攻堅正酣,鄉鄰生活依然貧困,這讓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他很不是滋味。「群眾富才是真的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個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念頭,在他腦海裡不停的縈繞。
羊肚菌種植基地
找路子,選準產業鋪富路。一花獨放非盛景,萬紫千紅滿園春。為了帶領鄉鄰們一起致富,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辭去了高薪職位回鄉創業。 為了找準產業發展路子,龍坤上網查資料,買來資料自學,到處學習考察取經。當了解到國外一公斤幹品羊肚菌售價約3500元,而國內市場也約1000元左右,他覺得種植羊肚菌市場潛力大,比香菇也更有賺頭,最終選準了羊肚菌產業。 石洞鎮曾經是黔東南州的極貧困鄉鎮之一,當時有24個貧困村3106戶貧困戶。龍坤覺得選擇在這裡試種,將對產業扶貧產生示範效應。2018年,龍坤將自己的羊肚菌種植基地選在了石洞鎮西嶺村。 羊肚菌很「嬌貴」,對溫度、溼度、光照特別敏感,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為了早日栽培成功,他一連半年都吃住在基地,一天到晚都在各種嘗試比較中摸索經驗。由於第一次試種經驗不足,2018年他種植的30畝羊肚菌在將要採收的時候病死。這讓龍坤備受打擊,家人都勸他別冒險了,安安穩穩去打工,工資低點,風險小還穩定。但是,敢於較真碰硬的他,沒有放棄種植羊肚菌。 汲取了2018年的教訓後,經過反覆實驗,2019年,他摸索出羊肚菌「三喜三怕」的習性,突破了菌種選優和管理技術兩大難題,2019年種植的26.6畝羊肚菌喜獲豐收,畝產鮮菌突破100公斤,畝均純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14戶貧困戶獲得利益分紅,30戶農戶就近務工得到收益。 種植羊肚菌成功的喜訊迅速傳開,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只有他和他的家人知道,成功背後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繪藍圖,描摹鄉村新畫卷。辛勤耕耘,有了收穫,他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但他沒有沉浸在喜悅之中,而是謀劃著如何進一步擴大羊肚菌的種植規模,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來實現增收致富。 他深諳這個道理:要想將羊肚菌產業做大做強,關鍵是要有核心技術,規模化生產。如今,技術有了,下一步就是要擴大生產規模,樹立自己的品牌。為此,他積極的向石洞鎮黨委、政府申報扶貧項目資金,將羊肚菌種植規模擴大到100畝,讓更多的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參與進來,不僅能夠按期領取產業分紅,還能夠通過在基地務工。 「群眾要致富,黨員得領路。」看著基地逐步走上正軌,付出有了回報,龍坤的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回想起2019年11月自己向黨支部書記遞交入黨申請書那天,黨支部書記對自己說的話,內心充滿了鼓舞。他說,自己的成功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幫助,必須得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雖然現在還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下一步,他將堅決落實黨組織的決策部署,採取「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繼續將羊肚菌產業做大做強,讓羊肚菌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寶貝」。 在龍坤的帶領下,村民走上了一條高效農業發展之路,在石洞鎮西嶺村這片土地上,播灑了新的希望。說起龍坤一心為民,帶領村民致富的場景,村民們總是如數家珍,讚不絕口。通訊員 楊維鋒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潘德玉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晏海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