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八篇講記——詳解「素問·上古天真論」(三十三)

2021-12-18 老陳的傳統文化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乃問於天師曰:就是黃帝開始請問了,這個《素問》,就是黃帝請問的醫道,《內經》也就是黃帝與他幾位醫學老師之間的對話。




這裡要注意一點,「天師」不要理解錯了,道教後世那個江西龍虎山的張天師,並不是他!這個天師是說遵循天道的天子之師,就是指的岐伯。




根據《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序文中透露的醫道傳承的譜序,天帝傳給了岐伯,岐伯又傳給了黃帝,之後歷九師,到了伊尹這裡。




這個伊尹,在中醫學上,也是很重要的,他原是商代帝王成湯的御廚,為商湯調製養生湯食和菜餚而聞名,是後世中藥湯劑的開創者。




岐伯是有史以來記載的,最早的著名的醫學家,他的著述有很多,但是大都失傳了,只此保留有他思想的《黃帝內經》流傳至今。




他被稱為中華醫學的鼻祖,中醫也因此被稱之為「岐黃術」,就是歧伯和黃帝傳下來的醫術。

岐伯出生於今天的甘肅慶陽縣,南宋鄭樵《通志》中記載:「古有岐伯,為黃帝師,望出安化。」




他成為黃帝的「醫學顧問」之後,黃帝令他嘗百草,編著醫藥典籍,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中說:「岐伯,黃帝臣。帝使岐伯嘗味草木,主醫病與論醫,更相問難……」。




他的著作有《岐伯經》十卷,《岐伯灸經》一卷,《黃帝岐伯針論》二卷 及 《岐黃要旨》,《岐伯精藏論》,《岐伯五藏論》等。




岐伯不僅是黃帝的醫學老師,同時也是「黃帝之曠」,就是「天師」,也就是帝師。宋嘉年間高保衡等人著的《黃帝內經序》中有:「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身,更相問難,垂德以福萬世。」




岐伯不僅是大醫,還是軍事家、智囊。《隋書 · 音樂》中記載:「東漢明帝時,樂有四品,其四曰短蕭鐃歌樂,軍中之所用焉。黃帝時岐伯所造,以建武揚德,諷敵勵兵。」




也就是說,軍隊中演奏的「橫吹」,使用的主要樂器是鼓和角,是殿延儀仗出巡時用的,其它樂器還有排簫和鐃。「樂人」乘車或騎馬,用來體現兵馬急速出徵之威武陣容,這些都是歧伯發明的。

餘聞上古之人:黃帝首先問到的,是由比他更早的人,和他那個時期的人相比較,餘就是古人的自稱。


東漢、三國時期,為《周易》做註解的學者大都認同「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唐代學者孔穎達的《禮記正義》中則說,「伏羲為上古, 神農為中古, 五帝為下古。」元朝學者李冶在《敬齋古今黈》中提出,從伏羲、神農到堯、舜都應該歸為上古,夏、商、周三代為中古,再往後就是下古。



伏羲時代為上古,這是可信的。李冶所說的從伏羲、神農到堯舜都是上古,這不是亂來嗎?黃帝和神農是一個時期的人,他口中的上古,自然是比他早很多,所以上古不應該包括神農及其以後。




所以,我經常強調,人類的智慧,並不是不斷的進化來的,黃帝之前,還有一些天資聰穎之人。




《內經》裡面的經驗,就是來自於更為上古的文明精華。




春秋皆度百歲:春天草木發芽,秋天樹葉變黃脫落。從春到秋,是生命從生發到衰落,表示一個生命的一期過程,所以古人用「春秋」來代表人的壽命。




所以,我經常說,現在人自認為比古人文雅,古人都是愚昧的,這樣想是錯誤的。其實,現在人很多時候都是很粗俗的,比如同樣的問別人已故的父親,壽命是多少?古人會說「令尊春秋幾何?」而現在的人呢?「你老爸活了多少歲?」




皆度百歲,看清楚了,不是個別的人能活到百歲,而是「皆」,全部。上古時期,有一段時間人類的壽命很長,這是與佛教中講人壽由長變短相一致的。佛法裡面認為,過去劫中,人無欲無思,壽命很長。後來,由於人類的貪嗔痴暴增,壽命也就逐漸的變短了。




人類的衰老,以及最危險的病毒,不是來自於外面,而是來自於佛教所說的「貪嗔痴」三毒。


蘇軾在《範增論》中指出,「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蘋果是從裡面先壞掉的,然後才生蟲。人的內心是先自己起懷疑,然後才會被外面的讒言所蠱惑。



而動作不衰:上古的人,年到百歲了還沒有衰老的跡象,動作如故,並不因為年老而體弱。就像是我見到在山區裡面居住的老年人,九十歲了還能去打柴,而城裡的老人家呢?九十歲恐怕整天要躺在搖椅上了。



一句話,現在人為什麼不如古代人的體質?「嬌生慣養」!




今時之人:現在的人呢?




黃帝開始闡述,他們那個時期的人了。要知道,從更早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女媧,那個時候,人類的敵人只有外界的惡劣自然環境。可是,從神農氏時開始,到黃帝,再到堯帝的時期,人類是自相殘殺一直不斷的。



在乎外在的地位和財物,人類的敵人就不止是外界環境了,更多的是人類自己之間的爭鬥!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後來的人,不要說百歲能不能夠活到,就是活到了五十歲,就已經是體弱得不行了,這叫做「未老先衰」!




就像是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爬雪山、過草地,吃草根野菜也能活。而現在的人,兩天不吃肉,就說是沒有氣力了。




時世異耶:黃帝想不通,他向岐伯請問,這是因為時間和地域不同造成的嗎?




人將失之耶:或者,還是人類自身出現的問題呢?




這上古的一問,問得好!就好像,南極臭氧層破裂,這是要怪老天?還是要怪我們人類自己破壞的呢?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裡面指出「愚者調外境,智者調自心」。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上古天真論》之二:《黃帝內經》隱藏的第一個千古之謎
    據傳當年黃帝是在橋山飛升走的,若黃帝乘坐時光穿梭機來到今天的橋山,他還可能最終飛升嗎?再者,《上古天真論》裡所描述的賢人、聖人以及至人可以長命百歲、在很大年齡生育,真人可以飛升,而為什麼很多現代人短壽、不孕不育呢?是因為空氣品質下降、出現霧霾了,還是我們大量攝入了轉基因食品,抑或其他什麼原因呢?帶著一系列關於《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及其現實意義的疑惑,筆者問道於孤獨居士王力平先生。
  • 元胡氏古林書堂刻本《新刊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書成於戰國至秦漢間,為時人總結舊說而成,編撰者難以稽考。
  • 白話文翻譯|《黃帝內經·素問篇·上古天真論》
    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
  • 《黃帝內經素問》「七篇大論」校注(三)
    這麼優秀的文獻資料,不加個關注嘛《黃帝內經素問》歷史悠久,版本眾多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我們今天所見之《黃帝內經》,內容與之完全相應,可以肯定,就是《七略》所輯《黃帝內經》。既然《黃帝內經》書目著於《漢書·藝文志》,且未說不存,說明東漢班固那個時代還能見到此書。到了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序中雲「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 這本書「非其人勿授,非其正不傳.」附《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序
    附《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序 《黃帝內經·素問》,高世栻(字士宗)認為其「篇章字句,皆屬珠磯」,稱之為「聖經」。《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柩》兩大部分各九卷,總計162篇。其中《素問》流傳至唐代僅存八卷,經唐人王冰歷時12年研究,又為之補入《天元紀大論》等七篇(通稱七大論)。全書包括生理、髒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針灸、運氣、養生以及醫德等內容。《黃帝內經》作為「明道之書」,歷代被奉為經典。
  • 朱燕中 | 《黃帝內經》氣厥論篇詳解1
    《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 《黃帝內經》暗藏生命密碼!「女不過7,男不過8」,揭示年齡真相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在討論人的生育能力時,首次提出這一觀點。《黃帝內經》認為男性的成長周期是8,也就是每隔8年,男性會有一次生長變化;而女性的成長周期是7,也就是每隔7年,女性會有一次大的成長變化。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經過春秋戰國到了西漢時代,《黃帝內經》誕生了。《黃帝內經》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地位,我用三個「第一」做一概括。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的誕生標誌著中醫學的形成。在這之前的簡帛醫書都是講治法和藥方的,中醫學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排在中醫四大經典的首位。
  •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氣衰竭與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與下,發為熱厥。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匯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一精一氣而形成的?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揚名經脈匯合之處。
  • 中醫筆記 030 黃帝內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漢時期醫經學派的代表作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本篇主要介紹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的分布概況,並說明氣穴與孫脈、絡脈、經脈、谿谷、榮衛等的關係。
  • 黃帝內經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丁酉年戊申月甲午日(即公元2017年9月4日),話說是十三朝古都長安,城南有一處最是風流雅致之地名為紫風閣,紫風閣內又有一處最是詩書蘊藉之地名為秀秀書院
  • 【關於太乙本《素問》與王冰本《素問》的卷數變化】
    根據兩個版本的經文內容比對可知,九卷.王冰本《素問》(24卷)的81篇經文,除去7篇《陰陽大論66/67/68/69/70/71/74》,除去2篇《素問遺篇72/73》,剩下的72篇的經文中,有69篇在十八卷的太乙本《素問》中,有3篇不在十八卷的太乙本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 《黃帝內經》素問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素問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這裡大意是,黃帝問,人的足陽明經脈發生病變,就會厭惡看見人與火,聽到木製樂器的演奏聲音都會受驚,而聽到金屬和皮革製作的鐘鼓打擊樂卻不會受驚。那麼,為何聽到木音就會受驚呢?我希望聽你講講其中的緣故。岐伯解釋說,金石土木絲竹匏革,這八種材質製作的樂器,演奏出的五調七聲十二律樂曲都有五行屬性。人體的五臟,也有相應的五行屬性。